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影視

【你好,李煥英】裏的襄樊廠房為啥工人都講東北話?

2021-02-20影視

四川有個城市,叫攀枝花。

但這個城市裏的人,說的卻不是西南官話,而是一種西南口音和東北口音雜糅的方言,整個城市,都帶點東北口音。

比如說「幹什麽」這句話,在東北話中是「幹啥」,在四川話中是「搞哪樣」。而攀枝花人會說「幹哪樣」。

60年代「三線建設」,攀枝花市成立「特區」,1965年攀鋼始建,十二萬二千六百多人外省移民來到這裏,其中最多的是遼寧人,近三萬,加上吉林省的五千九百多人、黑龍江省的二千九百多人。東北籍的移民共有三萬七千多人,雖然人數不占優勢,但鋼鐵、煤礦、林業系統技術工人和領導幹部多來自東北地區,子弟校老師也大多來自東北,普通人要學知識、技術,都要會點東北話,久而久之,這座四川「鋼鐵城市」,就都有了「東北腔」。

東北話,在三線建設時期,也叫「廠話」,顧名思義,就是廠裏頭的通用語言。那時候的工程師、技術工人、領導幹部、教師,大多數也是東北人……沒有別的原因,因為東北工業化比較早,普遍受教育水平高。

一位大西南的大三線二代子弟曾經感慨:「我們的廠上海人,湖北人,湖南人、山西人都有,當然最多的是東北人。全國各地的人匯集到一起,最後都被東北人赤化了。因為大家必須有一種語言為主,所以東北普通話成為主流,特別是廠子弟,打生下來學的話就是「廠話」。 「東北重工業基地,完成了支援全國三線建設最大任務量的時代重任,約向三線內遷企事業單位200個、人員100萬、援建計畫300個」。(【改革開放】期刊2018年第2期)。

建國初東北工業產值占全國85%,東北在80年代之前,累計支援全國150萬人左右。很多大型企業都是從東北搬遷出去的,比如西飛、成飛、東汽、東電、二汽、攀鋼、武鋼等,總計是300多家。東北的高校也大都被拆分支援全國,就連改革開放中,也從東北大量抽調人才,支援特區建設。

2020年感動中國人物,那位共產黨員、大山裏的女校長張桂梅老師,也是東北遼寧人,17歲就到雲南支邊,一直戰鬥到現在。

解釋一下,什麽叫「三線建設」,建國初期,新中國70%的工業都分布在東北和沿海地區,這在當時嚴峻的國際軍事環境下,這種布局是非常脆弱的,不利於我們的國土防禦和建設發展。

舉個例子,如果我們在北方和東南沿海遭遇強敵的夾擊,我們工業產業鏈就會遭遇滅頂之災。

於是最高決策者考慮到了這種最極端的狀況,為了能夠在東北、華東工業區相繼失守、大片國土淪喪的極端情況,我們依然能夠退守於高山大川,保存一個「微縮中國」,在四川和西南,部署全套獨立完整、門類齊全、互相協調、實用實戰的交通能源、基礎工業及國防工業體系,保持我們的工業化行程不至於被徹底打斷,就開始了「大三線」建設,把基礎工業、技術人才向內陸、西南轉移。

在1964年至1980年,貫穿三個五年計劃的16年中,國家在屬於三線地區的13個省和自治區的中西部投入了占同期全國基本建設總投資40%左右的2052.68億元巨資;400萬工人、幹部、知識分子、解放軍官兵和成千萬人次的民工,在 「備戰備荒為人民」、「好人好馬上三線」 的號召下,打起背包,跋山涉水,來到祖國大西南、大西北的深山峽谷、大漠荒野,風餐露宿、肩扛人挑,用艱辛、血汗和生命,建起了1100多個大中型工礦企業、科研單位和大專院校。

至今,內陸、西南地區,還享受著「三線建設」的遺產,比如說【李煥英】電影中講的湖北襄樊。

1964年,湖北成為大小三線建設的重點地區之一。國家重點投資計畫之多,居三線各省前列。湖北大三線主要完成武鋼「雙二百」綜合生產能力配套工程、「二汽」、江漢油田和34家軍工單位遷建及新建。

湖北小三線主要完成了以生產常規武器為主體的11家軍工企業的建設,襄渝鐵路、焦柳鐵路、川漢公路以及武漢、襄樊等鐵路樞紐也在這一時期建成。長江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是在中國第一大河——長江幹流上修建的第一座大型水電工程。這項工程及永久裝置全部由中國自行設計、施工、制作和安裝。

而在「三線建設」中,東北作為「共和國的長子」、工業基地,向全中國輸送了幾代偉大的工人階級和知識分子,那是在當年的「全國一盤棋」指導下,無償建設他們心中的理想國。

只有社會主義中國,才會有這樣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