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影視

賈寶玉真是個「銀樣镴槍頭」嗎?

2020-02-10影視

不止。

賈寶玉的形象,實際代表了文學上一種細分的人物型別:社會多余人。

"多余人"形象一般認為是由屠格涅夫首創,比如【春潮】中的貴族青年薩寧.巴甫洛維奇,但是中國文學裏有更早更典型的代表人物,如賈寶玉,杜少卿,方鴻漸之類。

以上人物的共性是:自幼家境優越,受過良好教育,知識駁雜,有一點叛逆思想,時有驚人之談,而性情寬厚,和三教九流的人都能交往——不談功利的話,是很有趣的朋友,對異性也有相當的吸重力。而偏偏一無是處,從未作成過任何事,沒了家族朋友庇護,連基本的生存都困難。"你是好人,但全無用處"是對他們的共同評價。

他們是一種懶懶的寄生蟲,也不貪婪吸血,也不分泌毒素,持階級鬥爭立場的人對他們也很難恨得起來,而更願將其視為剝削制度的受害者。當真是無用亦無害,多余而已。他們存在的意義似乎就是為了證明人有這樣一種可能的發展方向。

我以為,一部優秀的文學作品就是一項社會學思想實驗:將各種稟賦的人置於某種社會環境中,看看他會如何發展,會說什麽,做什麽,有什麽結局。卡夫卡之後,西方興起了一種"沒有人物"的小說風潮,其實不是沒有人物,是沒有傳統的具有鮮明性格和特定生活背景的典型人物,而以像你我一樣普通平淡的人作為觀察物件,這使得文學減少了可讀性和趣味性,洞察力或許是更強了也未可知。

"多余人"就是這樣一種設定:把一個天生就沒什麽野心和抱負,智力水平還可以的人,放在一個完全沒有生存壓力,沒有事業壓力,物質和精神都很充裕的環境中,看一看他會長成什麽樣。毫無例外的,他們都成了精致的廢物——這裏沒有貶低的意思,有多少人做夢想成為這種廢物而不可得。只是有時我在想,到了傳說中的共產主義時代,這樣的人應該到處都是吧?

一個社會上總有一些無所事事,看起來沒什麽用的人。衡量社會進步的一個標誌,就是人們對他們所持有的態度——越是寬厚,說明普遍的生活水平越高。沙威警長對盜竊的窮人毫無同情心,是那個時代普遍貧困現狀的心理折射:都一樣過苦日子,為什麽你要幹壞事呢。比較起來,因為立誌不打工而盜竊的周某在中國成為另類網紅,時代真是變了。對此我只能說,變得還不夠。說句難聽的,一個普遍把"不幹活白吃飯"當成罪過的社會,是配不上"社會主義"四字的。

賈寶玉的苦惱就是,他所處的時代容不下沒用的人。即使在當時的制度下,他的出身允許其不受譴責的不勞而食,那他也必須在其它方面為維護這種制度作出貢獻,否則就是不肖無狀。賈寶玉沒有意識到,他追求的個性解放和自由會摧毀自己的生存基礎——想得到什麽,就必須拿出東西交換,而他沒有可交換的價值。當然最後他也沒摧毀,甚至沒動搖什麽,就被朝堂上的鬥爭附帶傷害了,所以才是徹底的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