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影視

專業的影視/文學類從業者觀看影視、文學作品時,會因為視角過於專業而失去了本來的樂趣嗎?

2014-03-14影視

對於還處於 「磨礪技藝,塑造風格」 階段的從業者而言,看片子時會有意無意的進入對技藝層面的追究,比如劇本結構,動作節奏,攝影構圖,燈光造型乃至演員表演方法、音效音樂的蒙太奇,亦或調色、流體特效等等的細節和操作思路。與普通觀眾比,他們觀影的樂趣更多的是在這一部份。

但任何一部影片的這些技藝層面都是基於該片來實作的,無論好壞得當是否,故事情節層面、主題情感層面的表達仍會讓任何觀看者感受到。區別只是在於,普通觀眾看了後獲得是概念性的滿足,比如畫面真好看,演員真好看,情節真刺激,音樂真感人,特效好炫酷雲雲,並未有太多的深究;而從業者獲得是針對性滿足,比如「這一組鏡頭是如何昇華影片主題的」、「這一段的表演深入角色內心到何種程度」之類的。當然,隨著影視理論書籍以及大眾影評人的推廣,即便是普通觀眾,看影片時也會多多少少閃現一下專業的眼光。比如大眾特別熱衷於談論的「劇本」、「特效」和「演技」,……

然而,這個階段歸根結底只是比普通觀眾要專業罷了。當然,能夠變得「專業」並不是容易的事情,由業余向專業的轉變是要花費很多精力和時間才行的。而且,從業者中,屬於此階段的人才是占絕大多數的,倘若電影沒他們在各自領域內的鉆研和深化是萬萬不行的。

不過,對於更高階段的從業者而言, 對技藝的追逐已經淡化,或者說已經不是首要目的了 。比如塔可夫斯基、柏格曼、雷乃,或者那些偉大的編劇、攝影、演員等等。盡管在實際拍攝過程中,他們也會嚴苛甚至偏執得去追求某一個鏡頭角度的完美,某一句台詞情緒語調的反復琢磨,但這一切的最終目標已不單單是為了讓此片的「故事」更好看,而是對 電影本體,乃至思想觀念的一種探索 。因此,當這一部份的從業者在觀看他人的影片時,關註的已不是這片怎麽拍的,而是這片本身,是與「電影」這一藝術的「對話」。

簡單點說的話,比如一個「愛情片」,普通觀眾看後,會思考這個「愛情」是否感人,是否來自生活,是否引起自身情感的共鳴,在這種情感和情節層面的傳達與接受中,觀眾獲得了身心需求;而大部份從業者看後,則會思考這個「愛情」是如何在銀幕上實作的,如果是自己要如何去表達「愛情」,是否打破了傳統,是否提供了新的創作思路,並在這種風格技藝層面的分析中,將「愛情」進行了拆解和梳理,獲得了更細致的需求;

而更高的從業者,看過影片後,可能會久久沈浸在某一種思緒或狀態中。比如柏格曼在看過塔氏的作品後,會感嘆自己苦苦尋求的信仰世界在塔氏的片中;巴贊看了【凡爾杜先生】後,會說這是卓別林的「新約」,他徹底完成了夏洛爾的存在意義……

而推及到文學、美術、音樂等藝術領域,也是一樣的。比如看尼德蘭學派的畫作,技藝層面它推動了油畫顏料和相應繪畫技法的發展,但更高層面則是它一方面繼承了哥特藝術和文藝復興的精神,開始關註「人」;更難得是它更是突破了威尼斯、弗洛倫撒的局限,開始將世俗題材推廣到表現農民、手工勞動者等普通大眾身上。西方繪畫開始由宮廷、教堂裏走出來,從有錢有權人的玩物裏走出來,變成了真正的關註全人類的藝術。而同為畫家的看到尼德蘭學派後會有什麽更個人化的感受呢?是看到了抗爭、不服,還是遠離中心的怡然和灑脫?

綜上,並不是如題主所想,過於專業就會失去樂趣。因為各有各的樂趣和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