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影視

如何評價電影【廊橋遺夢】?

2014-04-03影視

主要是涉及到了道德和人生選擇的主題。男主和女主必須面對他們內心的沖突,做出艱難的抉擇。所以單純把它看作一部美化婚外戀的電影是膚淺的。

在社會層面,婚姻系統的本質不是為了讓個體感到幸福,它的本質是 確保社會穩定和組織、經濟。資源和分配、社會認同、文化傳承、人口控制和生育系統以及社會發展需要等等 ,社會之間要協作,社會結構也需要進一步的完善,使得對某些方面的東西也必須有所限制,所以,婚姻制度和與其相應的道德體系,就得和人進行捆綁。

透過一些外在成本疊加以及考慮到沈沒成本的可能性,即便「愛情不在了」也能為婚姻增加抵禦風險的能力。

在個體層面,婚姻乃至親密關系的本質是「交換」不論是精神還是物質層面,都是一種供需關系,但是「供」和「需」往往是即時的,也就是說,「此時」的需要未必是永遠的需要,「此時」的供給未必能成為長期的付出,所以本質上還是功利的,是一種交換關系。

漂亮的外表、溫和的性格、共同的興趣愛好、幽默感、互相欣賞的成就感等等,能為當事人提供精神層面上的愉悅,是為情緒價值;財富積累、家庭背景、高學歷、社會關系、工作單位等等,能為當事人提供生活層面上的物理價值,是為生活價值。就像做生意一樣, 一定是對方的系統裏,有我們恰好需要的某個點,我們才會予以付出,確保長期穩定的價值供應。

所以,婚姻並不神聖。

如果神聖,就不存在結婚這個事兒,直接同居不就完了,那是因為社會的示範, 當個體內心做不到絕對強大,就需要站在「大多數」的人群裏尋求一種心照不宣的認同 ;也不會存在家庭矛盾這個詞兒,那是因為 個體的權力劃分和成本收益不匹配,雙方都覺得自己虧了,所以才會產生分歧與差異。

試想神聖肅穆的殿堂裏,新娘穿著象征純潔的白紗,新郎穿著白襯衫黑領結禮服,他們彼此宣誓,彼此擁抱、親吻,在好友親朋的註目下淚眼婆娑,此時的愛情是神聖的,是情投意合的、是甜蜜無比的, 但當畫面調轉,場景切換隨之而來是生活的瑣碎,那彼時的愛情還會出現嗎? 當然,它可能是另一種形式的出現,譬如說深夜下班後的一盞燈,生病時的一杯熱開水,工作失意時的一句鼓勵等等, 但這又回到了愛情個體層面的本質——交換關系。

用經濟學視角去看待任何事,可能會很合理,但很同樣也很悲觀,甚至就連愛情也不能幸免。

一切捷徑都是彎路,一切彎路都是捷徑。

每個人有關未來的每一個抉擇值得更慎重。題主說的沒錯,你所謂「一個寂寞的女人」和一個「頗有手段的男子」其實也是幹柴碰上烈火,燃盡愛情的弗蘭西斯卡如今也只是個瑣事纏身的家庭主婦,而歷經失敗婚姻的勞勃卻是個風趣幽默、見多識廣的人,他的來臨激發了她對愛情的向往,所以她開始反思——幸福的另一種可能。

在普世的價值體系和道德觀裏面,婚姻是永遠淩駕於愛情之上的,人人都痛恨被人背叛,但對身處婚姻中卻無法體驗愛情的人來說, 人人對真正的愛情擁有著無限的、有意無意的向往 。我並不是鼓勵婚外戀這種現象,在法律、在人情面前它始終是錯的,是不道德的,是無法被寬諒的,但在人格面前, 沒有人能在愛情或是交換面前做到絕對的心無旁騖

前女友曾說「如果我遇到比你更優秀的人,我可能會離開你」。姑且不論,這是否是一種裹著曖昧的試探,就從人性的角度來講,它是符合邏輯的, 因為現代社會中,每個人都是一種資源,而這種資源在社會形態中是公開化的,首先你很容易遇到更好的人,其次愛情的本質上,它離不開交換。而我,如果不能長期提供對方想要的某種價值,懶於提升自己,或是一味索取,那麽,似乎我也會變成女主丈夫的下場。

所以,主流道德觀更傾向於讓婚姻穩定,在滿懷憧憬的新人,走入婚姻殿堂時,盡量 不要把婚姻的幸福當作一種必然的報酬 ,但是應該 樂觀的應對,積極的經營,對伴侶多些體察,多些溝通,對自己多些審視 ,譬如劇中法蘭西斯卡的孩子們在母親死後,了解了母親當年的痛苦的抉擇後,與已經產生縫隙的伴侶開始真誠的溝通,這不算晚。

大多數人,在進入婚姻前的期許太高了,總覺得應該是正向的質變,潛意識就 認為幸福是一種必然現象,以至於完全忽略了婚姻中可能出現的分裂和痛苦,所以當負面狀態出現時,雙方是不能接受的 ,這取決於兩個人的預期管控。

所以,戀愛毒雞湯害人,霸道總裁愛上灰姑娘型別的影視劇害人。

真正能反映現實的劇,往往是倫理上的審視,是道德與人性邊界的劃分,甚至有可能是反人性的。

所以,這就是它為什麽好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