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影視

相比國外,為什麽中國大牌演員的地位那麽高?

2014-09-02影視

看完這個相信你就完全明白了,有些長,也可以直接看黑體字。


============================


喬佛裏扮演者傑克.格裏森演講<為什麽我討厭名人文化>

能夠受邀在牛津學生會講話是我極大的榮幸。我的許多偶像都曾在這個社團面前發言。一想到這些曾經的發言人,我的喜悅與驕傲很快就被擔憂與焦慮所取代了。我能說些什麽呢?我從未在世界範圍內促進過人們的同情之心,從未反抗過強權壓迫,也從未探索過宇宙當中的奧秘,無論這奧秘存在於量子層面還是女生的心裏。迄今為止我所做過的無非是在一部電視劇裏演了一個熊孩子而已——而且還是為了錢(笑聲)。在最糟糕的情況下,我原本打算拿上我心愛的十字弩,用一箭兩孔的威脅來恐嚇未加防範的學生們與我茍且一番,可惜學生會不同意。

接到邀請之後,我想起了幾周之前前我參加過的一次很類似的問答活動。活動時長一個小時,但是在二十分鐘之後,作為問答雙方的我與觀眾們都沒詞了,但是活動時間還剩下四十分鐘,如同榨幹飲料的包裝袋一樣沒有價值。我只能幹坐在那裏,看著台下無數略顯尷尬的面孔。終於有人舉手問我,當天早飯吃得是什麽。這時我意識到,在過去波瀾不驚的21年生活之後,我實在不可能花費整整一個小時的時間來談論自己,至少不可能一直說出有意義的言論而非胡言亂語。因此我希望在本次問答環節開始之前盡可能地浪費一點時間。我希望我接下來的演講不會預先回答任何問題——因為每一個問題都有占據時間的寶貴價值——同時又能足夠有趣且與我拍攝【權力的遊戲】的經歷有一定關系。我要為這段演講的無聊性質而道歉。這份講稿是昨晚才寫好的,內容可能有些無趣,我會盡可能讀得有趣一些。

【權利的遊戲】開播以來,我以局內人的視角窺見了一個無孔不入卻又神秘莫測的社會側面,也就是名人文化。街頭的陌生人都會叫我傑克。粉絲與互聯網將我的個人形象傳遍了千家萬戶。也正是因為如此我才能得到今晚在此講話的機會,如此機會可謂畢生難逢。我覺得自已一方面是當代名人文化的組成部份,另一方面卻又難以真正融入。這使得我對於自己在名人文化中的地位產生了諸多反思。在這樣的語境下談論名人文化未免有些諷刺,我希望大家對於這其中的諷刺意味持保留態度。由於我本人目前處境特殊,橫跨學生與名人兩界,一邊是書本與煙卷,另一邊是可卡因與妓女,所以我的想法應該還是有獨到之處的。(笑聲)

自從七歲那年我媽媽將我送去周六表演學校開始,我就想要成為一名著名電影演員。我很想憑借演技打動觀眾,但是更想讓自己的表演才能得到承認並且聽到觀眾們為我喝彩。我後來陸續拍了幾部短片,其中最主要的角色是八歲那年在學校基督降生演劇裏扮演約瑟(笑聲)。當時評論家們評價我所扮演的約瑟「真情外露、引人入勝、對於這個角色的理解達到了後來者無法超越的水平」(笑聲)。後來我在2005年的【蝙蝠俠:俠影之謎】裏扮演了一個小男孩,並且在很大程度上將我飾演約瑟的經驗代入了其中。那個小男孩就像約瑟一樣充滿感情、動力與韌性,更重要的是他也深愛著自己懷孕的妻子(笑聲)。

盡管我在【俠影之謎】當中只是個小配角,但這卻是我第一次窺見了名人的世界。電影上映之後,我就成了「那個演過蝙蝠俠的孩子」。家裏的親戚在社交場合也經常拿我來引起話頭。我本人對於這種貼標簽的做法倒是並不反感,不過同時也感到很不以為然。當時我萬沒想到的是,五年之後,我將會更加強烈地再次與這種社會性梗阻不期而遇。青蔥年華十七歲的我參與了HBO的【權力的遊戲】,人生第二章就此揭開(笑聲)。老實說,盡管聽到自己受邀出演喬佛裏一角的訊息很令我感到高興,但是當時我實在沒想到接下來將會發生的一切。成功出演這部電視劇之後,我也預料到了自己將會受到怎樣的關註,預料到了自己將會參加各種大小活動,自然也預料到了可卡因與妓女正在拐角處恭候(笑聲)。但是就像本劇其他演員一樣,我也沒想到我們究竟會有多麽成功。不管怎麽說,我突然意識到自己在無意之間簽署了一份步入某個奇怪社會階層的隱形合約。街頭的人們想要與我合影,記者想知道我穿什麽顏色的襪子。與同齡人相處時,我的笑話似乎比其他人的更加好笑。這可能是因為當時我正在惡補喜劇書籍。

總之,自從我接觸到這種氛圍以來就一直想要抽身而退。我厭惡這種膚淺的擡升、商品化以及奇型惡狀的自以為是。我發現,作為面目模糊的公眾的一員遠比搖搖欲墜地站在立柱頂端供人觀瞻要舒服得多。我的名人地位其實已經遭到了稀釋,但是依然微妙地將我與他人隔絕了開來。這一點令我十分尷尬。在我看來十分奇怪的是,許多人——以及過去一段時間裏的我自己——都將名人視為成功的極致。而且持有這種觀點的人還如此之多。社會體制以及日漸增長的粉絲團體對待名人文化的態度幾乎就像對待宗教一樣虔誠。如今對於名人的神化已經不限於電影演員、流行歌星、運動員乃至於真人秀參與者了,我們還有名人廚師、名人作家、名人政客、名人知識分子、名人科學家乃至於名人企業家。他們頻頻在雜誌上、訪談節目當中以及廣告裏面亮相。但是越來越多的公眾對於這種侵入行徑卻聽之任之甚至欣然接受。

這讓我不由得不想到這一切的背後原因以及可能會造成怎樣的危害——他們只不過是人而已啊。 名人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浪漫主義興起的時期 ,例如山繆爾.強森這樣的人就是當時的名人。但是名人文化真正大行其道還是在二十世紀。攝影、廣播、電視以及其他大眾傳媒尤其為運動員、電影演員與歌手的得勢打下了基礎。他們成為了對於文化有著舉足輕重影響的公眾人物。這種趨勢促成了所謂 simulacra文化——simulacra即毫不指涉真實世界的意象。有史以來第一次,全體公眾可以同時聽到並看到當時的著名人物的表演,例如查理.卓別林與葛洛麗亞.斯旺森,於是公眾們就無意識地將演員本人於他們的影像等同了起來,而上鏡的演員們也就無可挽回地遭到了商品化。

但是正如有人提出的那樣,名人文化興起的根本原因與其說是大眾傳媒的廣度與影響力的增加,倒不如說是西方世界從生產型社會向消費型社會的轉變。 美國資本主義打造了一個消費社會,在這樣的社會裏,消費成為了彰顯個性的行為。小報、訪談秀與真人秀使得人們癡迷於商品化的名人形象,並且在榨幹其消費價值後將其拋棄。名人為各種產品進行促銷,包括音樂衛生棉、薰衣草味牙齒增白劑以及其他許許多多可能會頗具諷刺意味地比代言人的名聲更持久的商品。

這種食人式名人消費乍一看去似乎並不會對消費者造成明顯傷害,但是對於充當炮灰的名人本身來說卻可能造成深遠影響。 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我經常回避采訪。將某人的形象乃至生活全民化也就等於剝奪了此人的人性並將其物化成為娛樂產品。在公共目光的窺探下年復一年地生活許久之後,一個人對於自我的估值還能有多高呢?恐怕只剩下一副空皮囊了吧。

達拉謨大學的傑尼.特藍尼對於名人文化的來源提出過一項聽上去有些瘋狂的理論,認為其根源在於前進演化心理學。他這項理論的核心在於人類學意義上的威望或者說高等社會地位。具有特殊技能——例如特別高超的狩獵技巧——的人們也就具有威望,而他所在的社群則會透過模仿他的行為來習得他的技能。但是在模仿的時候,社群成員也可能錯誤地模仿有威望者的非生產性行為。例如一個成功的獵手可能會在狩獵開始之前一邊念咒一邊磨箭頭,而模仿者們則會將念咒與磨箭頭的做法全都學去。特藍尼相信,在我們的社會中名人具有名氣,因此也就具有威望,所以我們在前進演化心理的層面上會本能地模仿他們。我們會關心運動員或者歌手穿什麽衣服開什麽車。前進演化過程的一點轉折就這樣使得名人成為了現今的社會與道德榜樣。

但是假如這種模仿本能促使我們仿效當今具有威望的個人的非道德性特質,那又將如何呢?我們可能會因為一位醉漢很久以前取得過成功就模仿他的酗酒。根據特藍尼的理論,可能會發生一種非常可怕的現象,即自我實作型名聲。過去十幾年這種現象尤其顯著。名聲不再需要以任何技能為基礎,一個名人可以因為出名本身而愈加出名,而威望也節節攀升。

這是個很不錯的理論。但是在我看來,關於當代名人文化以及我們對於這種文化的癡迷的最具說服力論述來自麥克斯.菲布爾。他的理論也以榜樣與模仿為基礎,但是用「天授權力」的概念代替了特藍尼的「威望」。菲布爾相信,對於任何形式的權威來說,合法性的分配都是至關重要的。他稱之為「合法性統禦」。合法性要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人們的情願接受。他認為先知、巫師與占蔔者的權威與眾不同。這種權威基於人們對於權威者所具有的特定特質的傾慕。他將此類權威稱為「神授權力」。神授權力的所有者遊離於社會之外,而真正的神授權力則是天賜的。很容易就能看清當代名人如何完美地體現了這種野蠻人心目中的神授權力權威觀念。這些名人並不具備先知那樣的英雄特質,但是作為曝光度極高的社會榜樣,他們也成了模仿的物件。他們的公開化個性與個人特質成為了類似神授權力的存在,一方面吸引他人的註意,另一方面又使得名人自己成為了獨立的社會階層。

因此就像經典的神授權力角色一樣,名人為人們提供了認同的焦點。 但是與經典神授權力角色不同的是,名人缺乏英雄先知的神秘超驗特質。名人同樣還具有合法性統禦的特質。例如警察與政客這樣人們每天遭遇到的權威經常受到挑戰,因為人們感到自己遭受了權威的壓迫。相比之下,名人加諸於我們頭上的權威卻得到了接受甚至歡迎,因為人們認為這種權威並不以實作權威者的私利為目的。因此其他形式的權威都很重視采納神授權力。例如想要在公眾眼裏獲得合法性的政客們會尋求名人的支持或者幹脆將自己打造成名人。政治權威與神授權力權威的結合被菲布爾稱為「超凡魅力」,例如歐巴馬與黑眼豆豆樂隊的歌手http:// Will.I.AM 拉關系就是個好例子(上次我還投了他的票呢,真可笑)。

菲布爾的神授權力式名人與特藍尼的威望個人具有相同的危險。模仿某個個人的傾向幾乎總會有負面效果,尤其是在被模仿的榜樣不認為自己有責任或有義務表現出值得采取的有價值行為的時候。神授權力名人還有一個令我著迷之處,就是所謂的名人崇拜症候群。萊斯特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36%的受試者都在不同程度上罹患這種疾病。在最為極端的癥狀表現當中,患者相信自己的崇拜物件知道自己的存在,聲稱自己願意為了自己的偶像去死。

但是我相信這一切不僅是古怪的社會反常而已,而是表明了為他人作嫁的自我徹底解體現象,幾乎就是宗教性歇斯底裏的另一種表現形式。無論是出於從眾心態還是渴求被更高一層權威所控制的欲望,這些案例都表明神授權力可以取代自我。杜斯妥也夫斯基在【卡拉馬助夫兄弟們】當中說過:「只要人是自由的,他就會一刻不停且竭盡其能地尋求崇拜物件,此外無他。」也有人持有相反論點,試圖找尋名人化的益處。城市大學社會學教授凱瑞斯.羅夏就曾經為這種集體模仿行為辯護,認為名人是非正式的生活教練,透過觀察他們,人們學會了如何打扮自己,如何做頭發,開口應當如何說話,什麽樣的行為才算時髦。名人就像膠水一樣起到了凝聚社會的積極作用。(我本人並不相信他的理論,不過為了平衡起見也在這裏說一下)

目前為止我已經提到了三種關於名人的理論,分別在經濟、心理與社會方面闡述了我們之所以敬仰名人的原因。 不過接下來我想談一下成為名人的欲望。自然,最切近的動機是獲得財富與欽佩——乃至於諂媚,但是還不僅如此。這方面有哪些隱藏的負面因素呢?看待成名欲望的視角之一是我們目前以個性為中心的文化,這種內向文化與十九世紀到二十世紀初以外在性格作為評價某人標準的做法大相徑庭。個性成為了將我們自己與大眾區別開來的手段,出名也就成了衡量成功與否的新尺度。

我最近遇到一篇好文章,作者名叫尤裏.格薩摩。文章題目是【大都市對於心智生活的影響】。文中他分析了現當代人對於籍籍無名的恐懼。 喬治.貝克雷的名言「存在就是被感知」遭到了過分的發揮,人們極度關心自己與他人相比究竟要多麽出眾或者多麽不出眾。我們對於自我的堅持以及一切以自我出發的思路在二十一世紀的喧囂與日漸激烈的競爭當中吸引著人們成為名人。通向不朽的金券正在發售當中。【名揚四海】裏面學生們在紐約藝術高中樓頂上不就是這麽唱的嗎?「名揚四海,我要永生…

…」

想要成為名人的第二點動機在於,還有什麽事能比擁有一個想你之所想、急你之所急的固定受眾群體更能使人感覺良好呢?從很多方面來看,名人與受眾的關系都很像奴隸主與奴隸的關系,其中奴隸主積累了動員奴隸的強大權力。

那麽成為名人的危險之處又有哪些呢?首先就是自我的喪失。導致這一點的原因是名人遭到了過飽和的大眾化與愛護。沒有內在指標的引領,自我很容易癡迷於自身,只顧得像倉鼠那樣轉動轉輪,既不能停步又無法將任何實際事物與自我聯系起來。這也是商品化的問題所在,對於人的商品化其實就是一場嚙噬自我的狂熱盛宴,以至於事主最終完全要依靠被人嚙噬的外在能力來定義自我。例如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名人更容易陷入自戀,習慣了眾多他人的目光卻懶得回視。因此出現了諸如妄想、自高自大、易怒與冷漠之類的問題。我們現在隔三差五就能看到某個名人精神崩潰。

進一步說來,名人與日常生活隔絕了開來,躲入了自成一體的社會階層(反正這個階層本來就比日常生活更高一等)。但是不管怎麽說,想要成為名人的欲望都彰顯了非人化的傾向。名人與受眾之間的相似性越低,受眾就越容易虛構這個名人的形象,對其加以評斷乃至消費也就更加容易。

最後還有經常出現的私密問題。我們為什麽如此關心名人生活當中雞毛蒜皮的末節呢?因為名人是當前時代背景下的社會榜樣,代表著生活各個方面的理想典範,無論是在職業道路、起司口味還是在毒品選擇方面。我們總想將名人同時安置與日常與抽象這兩個不同平面當中,這或許是因為我們想要回收一點我們賜予他們的不朽。透過移情於名人並且將他們人性化,我們短暫地分享了名人的榮光。我們可以安慰自己說,假如他們能做到,那我們也能。

總而言之,名人成為了一個容器,容納著經濟、前進演化或者社會層面上的消費欲望與模仿傑出社會成員的本能。我們已經看到了崇敬名人可能給名人與受眾雙方帶來怎樣的深刻影響(往往以負面影響為主)。我相信,社群對於個體成員的崇敬對於社會有益,一方面推進了普遍的道德原則,另一方面也主張了特定行為的道德性。然而只有在名人自身代表著值得有道德理性人加以模仿的價值觀時,名人文化才能發揮正面效應。我們在選擇榜樣的時候要多加小心,否則又會走上模仿醉漢的老路。

我們還要調節自己將某人捧成名人的沖動,主要原因自然是為了保護名人本人及其自我價值,但是也是為了我們自己。正如我們所追捧的物件可能會淪為空殼,被過度崇拜所擺布一樣,崇拜者也可能會犧牲自我的個體性與自主性,將其拱手交給更高一層的權威。我們要盡力克服神化榜樣以及在此過程中壓制自我的人類本能。凝視星光是最為深刻的人類行為,但是也許我們應該時常將目光從頭頂上美麗而神秘的群星移開,用更大的精力來檢視、欽佩與培養內心的道德法則。謝謝大家。

2014/8/31

===========================


這個答案我已經分享了快半個月了,可是只有很少的人點贊。直到張小北老師看見了,並且認真看完了,然後贊了。接著是汗青,接著是朱炫。看來大V總是能耐心的看完這些優質(至少這個文章廢話沒有多少)的文章。

真心希望今後這樣的優質的,沒有搞笑插圖,沒有搞笑文字的長篇大論能得到越來越多的人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