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數位

隨著物聯網技術躍遷,我們這代人會擁有一個什麽樣的萬物互聯世界?

2022-11-09數位

2021年9月20日,北方某城市某小區一住戶使用飛線給電動車充電時電池發生爆炸,引發火災,導致五位居民死亡,該住戶獲刑6年。

2022年8月,南方某城市某小區,因電動車在樓道充電,失火後引燃樓道內裸露電線等雜物,造成三人死亡,遇難三人中有一對母女。

以上這些案件每個月都會發生,而很多時候大家都在從很宏觀的角度來談物聯網,比如自動駕駛、城市電網或智慧工廠。今天我想從一個更「接地氣」的話題:電瓶車,來聊聊技術躍遷對於每個普通大眾的影響和改變——特別是涉及到生命與財產安全。

那麽,這個我們每天在路上、以及偶爾在新聞裏都能看見的東西——電動自由車,或者說,小電驢,跟物聯網又有什麽關系呢?

讓我們先從一個關於通勤的問題聊起。

城市現狀與問題

對於大多數城市上班族來說,日常通勤的選擇有兩種:公共交通,以及電動自由車。

前者是遠距離通勤的主要方式,而中短距離下電動自由車則是首選,原因也很簡單:

  • 成本低、停放方便、無需考慮車位
  • 方便快捷,堵車情況下比機動車走的還快
  • 電費比油費便宜,後期省錢
  • 由於以上這些原因,小電驢成了普通消費者以及外賣小哥的必備交通工具。2022年,中國城市的電動自由車保有量已經超過3億台,平均每10個家庭裏6個家庭擁有電動自由車,且每年以15%的速度在不斷增長。

    但問題也隨之而來,比如:

    1. 電動車無需考證,很多騎手並不熟悉交通法規
    2. 中國大多數城市的非機動車道建設不完善,經常需要並道,引起安全隱患
    3. 電池規格參次不齊,普通消費者只能在家充電,造成充電不便,而三元鋰一旦爆燃,很可能危及生命安全

    前兩個問題,需要法律法規和城市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來解,而第三個問題,其實是個典型的「物聯網」問題。

    電動車安全痛點

    除了開頭所列出的慘劇,還有更觸目驚心的數據:據國家應急管理部消防救援局統計,僅今年上半年,全國發生的電動車火災事故共約7000余起,而每10起火災就有1起是因電動車引發。據央視財經此前報道,在電動自由車引發的火災中75%都是因充電操作不當而發生的。

    而如何在充電場景下保護消費者的安全,答案似乎又很簡單:只要不把電瓶放在密閉空間,比如電梯、樓道或家裏就行了。

    換句話說,必須實作車輛集中充電、集中管理,才能最大程度減少損失。

    但要實作這個目標,卻並沒有那麽簡單。

    最主要的困難,是充電樁裝置所面臨的一系列問題:

  • 安裝:施工授權、占地面積、施工時間等都需要物業和居民的協調,同時也離不開基層社群的支持。而對於城市級的充電樁(覆蓋多個片區)甚至需要大企業牽頭,區委區政府和城規部門的支持才能推進。
  • 維護:施工隊只是安裝,後續的裝置維護、電路檢修等等需要長期的成本和人力投入,如果只是一錘子買賣,其實對生活的幫助非常有限。這就需要充電樁在維護上有一套完整的支撐體系和團隊。
  • 管理:如果只安裝裝置,缺乏永續的網路化營運管理,會導致難以為繼,尤其是對於商業化的充電改造,不像基層組織或者公益投入,需要互惠互利才能長久。
  • 那麽,有沒有一套通用可行的解決方法呢?

    基於物聯網的充電裝置,應該是目前最可行的一套方案。

    出乎我意料的是,這件事其實一直有人在做,而且也形成了一個較完整的市場。

    第一種是政府牽頭,就拿我附近的小區為例——上海漕涇鎮綠地居委,從9月份發起智慧充電民生計畫後開工到現在,共安裝了40多組充電樁可供10輛電動自由車同時充電。除了傳統的投幣充電方式,還新增了手機掃碼支付。這種方案一般是各村鎮社群撥款或籌款,委托第三方完成的改造計畫。

    第二種則更加常見——物業牽頭,居民組織。和第一種不同之處在於,由於居民在其中投入了資金,所以在維護上一般是由居民委托物業來完成的,這其中的花費一部份來源於小區的公共收益(比如物業費),另外則由物業出資。這類的充電樁充電價格也很便宜,少則幾毛多則一塊就可以完成一次充電。

    當然,僅靠每個社群或居民的自行建設,很難形成由點到面的覆蓋,是一種粗放的物聯網解決方案,同時也增加了城市慣例的總成本——因為缺乏統一的排程和裝置標準,涉及到的資金流動也無法逐一監管。

    所以還需要一種更可行、也更便於推廣的充電樁方案——城市級智慧充電樁。

    先看2個地級市下老舊城區的改造案例:

    湖北襄陽市是個電動車較為普及的城市,小電驢隨處可見,而由於城改程度有限,一些老舊小區無法滿足住戶日常充電需要,所以很多居民會私拉電線、擡車上樓(特別是坐電梯,已經發生過很多慘劇),不僅加大了社群管理難度,也造成了安全隱患。

    在今年的襄陽谷城老舊小區的電動車車棚就統一安裝了中國移動的和易充智慧充電樁,透過這套安全充電解決方案解決了小區住戶「充電難、安防難、管理難」的問題。

    這套方案的特殊之處在於,中移物聯依托中國移動的平台優勢和前文提到的物聯網技術,所自主研發的一整套城市級安全充電解決方案,也就是說,這是一個可以自上而下、無縫推廣的區域級物聯網裝置。

    一來讓充電集中管理,透過防浪湧,過溫保護這類安全功能來減少自燃發生的機率。(在家充電是沒有這些的,一燒全燒)

    二來即使發生自燃,充電樁也有防火設施進行幹預、告警,且由於物理上和居民樓有間隔,不會讓火勢蔓延到樓內——把損失控制在車本身,就算整個車棚的車全燒了,也至少不會造成人員傷亡。

    今年莆田鳳凰山街道在南園社群試點推廣安裝智慧充電樁也是類似情況,引入了「5G+智慧社群雲平台」。和普通的獨立、非聯網充電樁不同, 一來透過物聯網,讓所有裝置更好管理、維護,二來也能夠利用大數據技術分析使用者充電時長、頻次,即時檢測充電樁終端的電壓電流狀況 ——當然,也提供終端故障數據監控、防浪湧保護、過溫保護等多種安全措施,將整個充電過程控制在安全範圍。

    在解決電動自由車充電的問題上,相較於傳統的一刀切,這套物聯網方案有很多優點:

    1. 覆蓋範圍廣,有市區一級的政府牽頭,可以與「智慧城市」一並納入綜合基礎設施,讓充電樁自上而下的覆蓋,同時也便於社群管理;
    2. 因為方案的成熟化運作,可以實作市場化盈利模式->營運維護->新增充電樁的良性迴圈,達到逐步改造老舊城區充電設施的便民目標;
    3. 加上有官方背書,加上行動網際網路的科技優勢,可以為轄區居民提供更安全、更智慧、更便捷的充電服務;

    這種數位化社群的建設,可以全面提升社群居民安全體驗,其實正好完美回答了這個問題。不難預見的一點是,未來隨著新能源的普及,未來中國的家用小型充電裝置,甚至包括部份新能源汽車,都會面臨充電難、管理難的問題。

    其實作階段不論是國家電網、各地基層政府,還是中移物聯網這樣服務商,都仍然處在探索階段。但隨著充電樁市場的不斷發展,和智慧城市的持續建設,我個人倒是比較看好物聯網在電瓶車充電這種犄角旮旯的實際落地場景中的前景,而基於物聯網的城市級安全充電解決方案,是一個可行且已經得到驗證的版本早期答案。

    最後,也希望有更多的優質服務商出現,為電動車主和城市居民提供更安全、更智慧、更便捷的充電服務,也減少我們每年在新聞裏看到這類悲劇的次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