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科學

為什麽紫禁城會那麽「矮」?

2018-12-10科學

確實是挺矮的,把咱們皇上待的太和殿跟西方教皇待的教堂比比就知道了:

太和殿VS聖佐菲雅大教堂(東歐)
太和殿VS聖彼得大教堂(西歐)

看看,太和殿作為整個紫禁城等級最高的建築在人家面前就像是個弟弟一樣,而且太和殿的建造時間甚至還晚了這兩個教堂幾百年。

但是呢,

如果這樣就能給紫禁城冠以平,呆,甚至技術或資源不足這種詞語,那只能說對於咱們的老祖宗太不了解了些。因為紫禁城不只是太和殿,它是這樣的:

紫禁城鳥瞰

它是一個群體,一個組合,一個城。把它的一個單體拿出來去和世界上最大的石砌教堂做對比是有失公允的,最起碼這張圖就可以消除掉資源不足這個說法。

那麽,為什麽中國古代單體建築不做得巨大而宏偉呢?

很多回答裏都在說矮這個事實,而沒有去深究原因。中國古代的木結構建築不做得特別巨大,真的是 「非不能也,是不為也」 。這絕不是酸葡萄的言論,來看證據:

中國古代的建築外部空間設計其實一直都受到風水形勢宗的影響,特別是在建紫禁城的時候(朱棣在位時),風水理論大行其道。其中: 「百尺為形,千尺為勢。」 是風水理論中非常基本的尺度原則。

「形」用來控制單體建築的 面闊、進深、建築高度和人的近觀視距 等,所以百尺,也就是23-35公尺的尺寸成為了單體建築的體量限制。如:

起鎮壓威懾作用的午門加上城台才堪堪超過百尺
等級最高的太和殿加上三層須彌座也不超過百尺
面積最大的太和殿進深不過百尺
控制近觀視點的台明不超過百尺

除此之外,還有後宮庭院的尺寸,廊子的尺寸,殿前廣場的尺寸,處處體現著「百尺為形,千尺為勢」的控制作用。

那為什麽要用「百尺」這個尺寸來控制建築體量呢?難道不是越大越好嗎?

還真不是。古人研究後確定,百尺是建築適合人居住而不失「人情味」的尺度。大家應該都看過【格列佛遊記】,生活在一個遠超自身體量的建築中就像去大人國冒險一樣,並不是很舒服的事情。比如:

聖彼得大教堂內部空間

可以看到,一個人的身高放在聖彼得大教堂的內部空間中也就是柱礎的高度而已。所以,西方這類教堂營造的空間並非是以舒適為目的的 「人的生活空間」 ,而是旨在制造精神威壓的 「神的象征空間」

雖然中國也有豐富的神話傳說,但是涉及到建築這種跟經濟基礎密切相關的大宗產品,人依舊是最重要的考量因素。這一點跟意識形態有很大的關系,西方對神的態度更多的是奉獻和贖罪,比如建造聖彼得大教堂的時候向民眾去發「贖罪券」,長達幾個世紀的時間去做沒有實際經濟作用的建築。但在中國古代,不管你是雷公電母,還是玉帝王母,如果你沒有實在的作用和實惠的話,老百姓是很難買賬的。

建造目的的差異,會導致設計重點的極大不同,大家在說西方建築的時候,腦子裏的畫面大概是這樣的:

聖彼得大教堂
聖佐菲雅大教堂

西方的石砌大型建築的設計重點就在於宏偉的外觀,給人以震撼感,壓迫感,是一種 靜態 的體量設計。而若是說到紫禁城,或者故宮的美景,腦子裏浮現的大多是這樣的:

朱紅門墻
太和門回望午門框景

紫禁城不一樣,給你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東西,往往是你在其中行進時,形勢轉化步移景異的那一個個驚喜畫面,設計的是一個過程,一個 動態 的感受。

所以很多人說,西方的建築像油畫,中國的建築像長卷畫,整體看上去固然宏大壯麗,但最令人期待的是緩緩展開的過程。

關於經驗貼可以參考我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