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智慧電動車行業的從業者來回答這個問題,感覺更難。
因為在日復一日的工作中,很多關於電動車的看法已經不再是一個「使用者角度」的看法,而是摻雜了大量的「外界觀點」。
好在,去年買車的時候,我還真的認真考慮過電車和油車買哪個,雖然最終我選了油車,但是不妨礙我來復盤一下選擇電動車所必須具備的幾個條件。
聲明:本文純主觀,帶入大量個人觀點,如果跟你觀點一樣,那一定是巧合。
1,具備家用充電條件
個人認為家裏沒有充電樁還是不要買電車。
首先是去外面充電不方便。 因為無論續航有多長,每次到了充電的時候都得往外跑。像我這種每天上班往返100km的情況,即便是實際能跑600km的電動車,每周也得沖1-2次電。每周都必須要安排特定的2個時間出去外面充電。考慮每次充電都有著不確定性,使用的感受跟自有充電樁的人將是天壤之別。
其次是外面充電不便宜。 以我的居住環境來說,公共充電樁資源雖然很豐富,但是如果將電費和停車費綜合來看,一度電的成本大概在2元左右。以60度電的Model Y為例,充滿大概120元,能跑400km,每公裏大概3毛錢。我現在的燃油車每公裏大概6毛左右。這麽算的話跑1萬公裏大概能省3000塊,雖然有優勢,但是其實並沒有拉開特別大的差距。
2,無節假日長途出行需求
今年春節回了一趟老家,單程大概800km左右。我駕駛的油車加滿油的續航在700以上,因此全程只需要加一次油。雖然沿途的服務區基本都有充電樁布局,但是相對於高峰期的車流來說遠遠不夠,不少服務區電動車都在排隊充電。
以現在的電動車冬季續航,800km至少要充電2次,甚至3次,樂觀估計每次排隊+充電至少是1小時以上。考慮到帶著歸心似箭的家人,每次在服務區浪費1個多小時,即便能在車裏用大螢幕看電影,這顯然也是不能接受的。
當然,如果長途出行不是在節假日,那我認為目前長三角範圍的充電樁布局,基本是沒有什麽問題的。
3,開起來不頭暈
這一點非常重要。有人可能會說,那是因為我還沒適應電動車。沒錯。但是我覺得應該是車適應人,而不是讓我適應車。我開過坐過的大部份中低端電動車,都存在暈車的問題。但是高端一點的就會好很多。傳統燃油車品牌造的電動車,這一點普遍表現會好一些。
個人認為這個問題解決不難,只是加速和剎車的調校而已,但卻非常影響我購買。
4,具備穩定的二手電動車市場
年前在二手車市場逛了好幾天,最大的感受是二手市場對於電動車十分不友好。我所看到的二手車商手裏的電動車,基本都是特斯拉的,其他品牌幾乎沒有。看到一台2015年上牌的Model S,當年售價超百萬,現在售價24萬,還無人問津。
不排除有人就是喜歡科技產品,不考慮殘值。但是車畢竟不是手機,同樣年份同樣裏程的電動車,比別人少個上10萬,省的那點油錢根本補不回來。總之,沒有穩定的二手車市場,心裏總是會打個哆嗦。
5,產品具備多樣化選擇
目前電動車產品相對於燃油車來說,還是不夠豐富。大部份電動車產品的取向是重科技,輕駕駛,這裏的駕駛包括操控和乘坐的質感。比如Model 3,智慧和操控都是不錯的,但是整車的品質感太次了。底盤硬沒韌性,內飾簡陋,質感糟糕。所以試駕了一次之後果斷從購車清單中移除了。
當前的狀態是傳統豪華品牌如BBA的電車有質感而沒智慧,科技品牌如特斯拉有智慧而沒質感。所以真心希望接下來能有車企做出有質感又有智慧的車。畢竟自動駕駛實作還早,車還是得開得坐。不是堆幾個螢幕這事就完了的。
以上就是嘉名同學作為一個普通使用者,認為拋棄燃油車轉投電動車的幾大因素。如有不同意見歡迎評論區一起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