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科學

如何看待借助物理學原理尋求心理學的統一理論?

2020-07-01科學

物理學和心理學的結合在心理學發展史上是有過先例的,即 心理物理學

1、過去

1860年,費希納出版了【心理物理學綱要】藝術,對心理物理學的定義為「一門討論心身的函式關系或相互關系的緊密科學」,標誌了經典心理物理學的誕生。

費希納提出了心身關系的著名定律——費希納定律:心理感覺與物理刺激量的對數成正比,S=KlgR,其中S是感覺強度,R是刺激強度,K是常數。費希納定律是在韋伯定律的基礎上提出,所以也被成為費希納-韋伯定律。在費希納的觀點裏,雖然感覺不能被直接測量,但是可以透過物理刺激量與心理量表上對應的最小可覺差來確定感覺量的大小。這種邏輯的基本假設是:最小可覺差的主觀量是相等的。經典的心理物理學處理的兩大類問題分別是:感覺閾限的測量和閾上最小感覺差別的測量。費希納的心理物理學中對心身關系是持有心身對應論的二元論。

隨著心理學的發展,經典心理物理學雖然受到了不少批評,不過也有一些理論和方法上的發展。比如,史蒂文斯的冪定律(心理量是物理量的冪函式);神經量子說(被試能夠覺察到刺激增量,只是當該增量大到足以興奮一個附加的神經量子單位時才有可能);訊號覺察論(如ROC曲線)等。

總體而言,心理物理學在發展到後期已經不再僅僅是費希納經典心理物理學的內容了,也開始考慮到人的情緒、動機、經歷等因素的影響。(以上參考自樂國安,1983)

2、現在

心理物理學的一些思考方式和理論其實還是在不斷發展的。比如,彭凱平, 喻豐(2012)的文章中提出物理量的改變在具體情境中會影響人們的道德判斷與道德行為,並提出了道德的心理物理學這一研究和探索的方向。文中將道德的心理物理學歸屬於實驗倫理學領域的內容,並提出了下圖的理論模型。

引自:彭凱平,喻豐.道德的心理物理學:現象、機制與意義[J].中國社會科學,2012(12):28-45+206.

對於道德的心理物理學理論,有研究將其套用於移動直播領域,分析了移動直播中的遠近、明暗與冷熱等物理變量刺激對道德判斷的影響,並解釋了影響的機制(閆放,閆歡,2016)。舉例來說,有研究發現,當被試進入實驗室,研究者假裝忙碌,請被試幫忙拿一下手裏的咖啡,如果被試遇到的是熱咖啡,那麽被試會對陌生人給予「熱情」等偏積極的評價,而如果遇到的是冷咖啡,被試則會更容易給出「冷漠」等消極偏向的評價(彭凱平, 喻豐,2012)。由於移動直播中真實的場景(呈現現實世界的明暗),會讓觀看者覺得身臨其境,如果此時展現的是「熱」的媒介,會讓觀看者對傳播的內容產生積極和樂觀的道德判斷,更容易認同其中傳播的價值觀 (閆放, 閆歡, 2016)。

所以,這裏的心理物理學已經在和其他學科(實驗倫理學、傳播學)相結合了,並不局限在心理學領域。

3、對於「借助物理學原理尋求心理學的統一理論」問題的一點思考

題主所說的「借助物理學原理尋求心理學的統一理論」這個問題,個人覺得最初的心理物理學就非常類似這一思路。不過,隨著心理學的發展,這一思路還是受到了很多質疑的,後期的心理物理學已經開始融入更多非物理學的視角,更關註人本身,尤其是個人的主觀能動性,考慮到了人的情緒、社會文化環境、成長生活經歷等對個人心理的影響。所以,只能說心理學的研究可以參考物理學量化的思路,但不必一定要局限其中。跨學科、跨領域的融合在心理學的開發中已經是更明顯的趨勢。

參考文獻:

樂國安.「心理物理學」的發展和現狀評述[J].心理學報,1983(01):1-8.

彭凱平,喻豐.道德的心理物理學:現象、機制與意義[J].中國社會科學,2012(12):28-45+206.

閆放,閆歡.移動直播中主體道德判斷的心理物理學審視[J].當代傳播,2016(06):3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