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是人類收藏歷史記憶憑證和熔鑄新文化的殿堂,擔負著保護、研究和展示人類及人類環境遺存,推動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職能。博物館作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 重要組成部份。特別是公共博物館實施免費開放實施以來,得到了社會各界前所未有的關註和支持,對實作文化遺產保護成果惠及民生,豐富公眾文化生活發揮了積極作用,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博物館作為城市公共文化空間,所承載的文化是博物館吸引人前來參觀的原因,也是博物館旅遊功能實作的基礎。一般來說,博物館往往坐落在區域文化中心——城市當中,城市的過去、現在與未來集中在博物館中展現,註定博物館成為人們到訪一座城市所試圖參觀、遊覽和留下美好記憶的地方。所以博物館旅遊是城市旅遊發展的重要組成部份。在微觀層面上,博物館是珍貴的歷史文化資源的載體,以傳播、展示、宣傳文化為己任;而在宏觀層面上,博物館則是城市文化發展的象征,具有文化對話、跨區域交流、提升城市凝聚力、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等諸多功能,決定了博物館是城市旅遊和文化旅 遊旅遊發展的長久生命力所在。旅遊是博物館公眾服務功能與社會結合之後的客觀產物,並非是博物館的主觀終極目標追求,所以目前學術界對於博物館旅遊功能與 市場開發之間一直都存在著許多的爭論與思考。但是從客觀角度將,博物館旅遊已經成為文化產業和旅遊產業的一個組成部份,正在成為城市旅遊業發展的重要文化資源和旅遊休閑空間,客觀實際上一直在為旅遊業發展做出自身獨特的貢獻,能夠產生巨大的社會生產力量。
早在1986年前後,中國博物館界的學術研究性刊物【中國博物館】期刊上就連續出現了多篇以「博物館與旅遊」為主題的文章,可以看做是國內博物館旅遊研究的發端。同年, 周燕群譯出了【博物館與旅遊】,是對英國博物館旅遊業的研究,其中提到的旅遊擁擠、旅遊季節性、工業博物館、博物館旅遊發展基金、遊客與非遊客等內容仍然 是博物館旅遊研究中的重點。
1997年,復旦大學博物館學教授陸建松就在【探索與爭鳴】上發表了【博物館旅遊的開發和發展問題研究】,而中國著名的博物館學者蘇東海先生於2000年在【中國博物館】上發表了【文博與旅遊關系的演進及發展對策】,主要闡述博物館與旅遊結合發展以實作共贏的重要性,並提出了一些宏觀性的政策性指導意見。中國的著名文物保護專家謝辰生先生曾對文化遺產保護和旅遊的關系做出過精彩的論述:「在上世紀80年代初期,國務院曾設有一個旅遊協調小組,組長是谷牧同誌,成員都是有關部門的同誌,我也是小組成員。當時的旅遊局長韓克華在國外當了多年的大使,對國際上 處理旅遊和文物保護的原則和方法都比較清楚,所以他十分重視文物保護工作,在發展旅遊的同時也很尊重文物部門的意見。那個時候,文物和旅遊兩個部門合作得非常好,甚至像兵馬俑坑館的建設和杭州絲綢博物館、胡慶余堂保護等計畫,都是從國務院發展旅遊專項經費中解決的。
可見,文物保護和發展旅遊是可以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實際上,我覺得現在還應該由文物部門和旅遊部門進行協商建立起互相通氣、加強合作的機制,以促進旅遊發展與文物保護良性迴圈的局面。
一方面,文物部門要有旅遊意識,應當在文物保護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為發展旅遊創造條件。另一方面,旅遊部門也應當認真貫徹中央的文物工作方針,尊重文物工作的客觀規律性。不是一切文物都是旅遊資源。真正能夠成為旅遊物件的文物只是其中的一部份,因此,旅遊和文物保護相結合必須要有個「度」,即必須以文物保護為前提。
但是,文物工作是一項政策性、專業性很強的工作,因而不是任何部門單位、任何人都可以掌握好這個「度」的。哪些文物可以開發,如何開發,開發到什麽程度;哪 、些文物不適宜開發,或者暫時不宜開發,都應當由文物主管部門根據相關的政策,遵循文物工作本身的客觀規律來作出決定,而不宜單純由旅遊需要來決定。」
以上三位專家的觀點基本可以代表中國文博界對文物博物館事業與旅遊這一關系的態度,對於博物館與旅遊發展之間的關系,國際博物館界早已關註並展開相關探討。 1977年,在莫斯科舉行的國際博物館協會第十二次大會上所釋出的第2號決議就是「博物館與世界旅遊」;1992年在委內瑞拉召開的「博物館新目標」會議討論了「博物館與旅遊」的議題,並透過了【卡拉卡斯宣言】,號召「從改變觀念入手」,「克服對旅遊的反感」,在博物館和旅遊兩個不同行業之間搭建溝通的橋梁;隨後的1995年, 國際博物館協會委內瑞拉委員會又促成了題為「遺產、博物館和旅遊」的研討會,旅遊部門和博物館機構成員之間共同探討如何建立二者之間的和諧關系,並尋找相互結合的有效辦法。國際博物館協會原主席亞歷山卓·庫敏斯曾說:「對人類社會而言,無論人們怎麽認識自己,相信什麽,或者如何表達自己,遺產是我們共同 的身份。博物館與旅遊這個主題,鼓勵博物館專業人員和誌願者一道,攜手來訪者和遊客,創造與當地社群的互動,以體驗博物館內外的遺產」。2009年,國際博協將「5·18」國際博物館日的主題確定為「博物館與旅遊」,更加促進了博物館與旅遊發展的進一步結合。
國際博物館協會在【博物館:2012年展望——國際博物館協會關於博物館界當前事務的分析】中提出:「2011年 對於博物館界來說同樣也是面臨巨大財政困難的一年,預算削減成為普遍現象。」雖然中國博物館並沒有受到這一現象的沖擊,但是長期以來飽受預算不足的困擾。 在十七屆六中全會上,中共中央做出了【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決定】,在這個大背景下,博物館也在謀求既符合道德形象,又可以實作永續發展的經濟功能實 現方式。因為公益性,而博物館的經濟功能往往並不透過直接創造經濟盈利的方式體現,而更多的在提高區域吸重力等軟實力方面上體現出來。從其他國家的發展現 狀來看,美國博物館已經成為家庭旅遊目的地的重要選擇,而英國的幾座著名博物館如大英博物館、泰特當代美術館和倫敦國家畫廊成為英國旅遊目的地排名的前三 位。著名考古學家陳夢家先生曾感言:「(在美國)城市無分大小,其博物院皆為藝術文化之中心。」歐美國家博物館已經成為象征知識和文化品位的旅遊聖地,甚 至能夠透過旅遊效應等多個方面提升所在社群的經濟文化價值。而中國的博物館旅遊發展正處於一個重要的轉型時期,目前的面對的主要問題是是使博物館旅遊成為旅遊行為的一個重要組成部份, 而博物館要加強旅遊產品的開發能力和提高旅遊服務的品質,從而實作博物館在旅遊產業發展體系中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