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科學

為什麽雲朵不會掉下來?

2014-12-29科學

答主童年時也疑惑過,天上辣麽大塊棉花糖咋不掉下來捏?不過其實雲是會掉下來的,只是掉下來的速度很慢很慢,這歸根結底是空氣阻力的原因。按題主要求,對不同的受眾可作如下回答:

1.用小朋友能理解的概念給個解釋

少年兒童 :雲朵就像柳絮、羽毛或棉花糖一樣,很輕很輕。柳絮放大了看,是由很多細小的絨毛組成的,越是細小的東西,在空氣中越容易飄著。雲朵由許多很細很小的水滴組成,像灰塵一樣落得很慢,就可以在天上飄很久啦。

中小學生 :其實雲是會掉下來的,只是掉下來的速度很慢很慢,這歸根結底是空氣阻力的原因。雲中的水滴半徑 r 很小,約幾微米到幾十微米,重量很輕,空氣阻力不可忽略,並隨速度增加而增大,因此最終平衡時的速度,即收尾速度 v 很小。 這還只是空氣靜止時的情形,實際中雲層附近還會有風和上升氣流,雲基本上是隨風而飄了;也有一些在這個過程中消散了,畢竟小水滴也會蒸發的。其實可以更直觀地想:懸浮的小水滴,在天上叫雲,在地上叫霧,你看看霧滴的運動,是不是很慢? 而即使是大雨滴,也砸不死人,可見空氣阻力的作用還是很明顯的。

2.用物理專業的知識給大人一個答案

具體地,水滴受到與半徑和速度成正比的粘滯阻力 6 \pi \eta rv ,方向向上,其中 \eta 為空氣的粘滯系數;還受到重力和浮力,合力大小為 (4\pi/3)(\rho-\rho_0)g r^3 ,方向向下。三力平衡可得收尾速度 v= (2/9 \eta)(\rho-\rho_0)g r^2 ,可見該速度與 r^2 成正比,當 r 很小時,速度也很小。 雲中典型的水滴直徑約為 10-50 \text{ um} ,相應的下落速度約為: 3.0 \text{ mm/s}- 7.5\text{ cm/s} , 這個要落下來得好久好久。而一旦小水滴凝聚在一起,即可很快下落,如直徑 r=5 \text{ mm} ,則速度約 v=7 \text{ m/s} 。不過這是用另一套公式計算的(見文末備註),因為此時空氣阻力以壓差阻力為主,與 r^2v^2 成正比,前述公式已不適用。

3.如果可以,再附加一個文學的回答

"九天之上任逍遙,何必落地惹塵埃。"

浮雲真人說道,"這正是雲的清高可貴之處,你們這些凡人啊,就是想太多,naive!"

(答主沒啥文學素養,純屬胡謅的。吟兩句詩,謹向清高的雲朵致敬!)

============================

附註1:

有趣的是,利用超微液滴收尾速度很慢且與外力成正比這一規律,可以精確地測定微小的力。還記得大名鼎鼎的 密立根油滴實驗 嗎?在物理上具有重要意義的元電荷 e 的大小就這麽定出來了!1923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就是這麽誕生的。

附註2: 這個問題還有個姊妹問題,即雨滴為什麽砸不死人?其實就是第二段末尾提到的,壓差阻力起作用的情形。所以這裏補充一個完整的、適合更寬的 r 、 v 範圍的受力分析:

關於小水滴的受力情況,詳細分析如下: 水滴受到與半徑和速度成正比的粘滯阻力、與面積和速度平方成正比的壓差阻力,與體積成正比而與速度無關的重力和浮力;各力平衡時, C_1rv+C_2r^2v^2=C_3r^3 ,其中 C_1=6\pi\eta , C_2=C_0\rho_0\pi , C_3=(4\pi/3)(\rho-\rho_0)g , \eta 為空氣的粘滯系數, C_0 為與形狀和材料等有關的常數,對標準球形水滴可視為 1/2 ,實際中比較復雜, \rho 和 \rho_0 分別為水和空氣的密度。求解此二次方程式,可得收尾速度 v 與液滴半徑 r 的關系。為簡單起見,以下考慮兩種極端情況。當半徑與速度很小時以粘滯阻力為主, v \propto r^2 ,速度隨半徑減小而迅速減小,且 r \to 0 時 v \to 0 ,此即雲中小水滴的情形,例如 r=5 \text{ um} 時, v=3 \text{ mm/s} ;半徑與速度較大時以壓差阻力為主, v\propto \sqrt{r} ,速度隨半徑增加但並不陡峭,此即小水滴聚成大雨滴後下落時的情形,例如 r=5 \text{ mm} 時, v=10 \text{ m/s} ,並不會砸死人。

附圖:Mathematica繪制,全半徑範圍。此題目回答中無需使用。雲朵不下落問題僅相當於左端很小的一段接近拋物線的部份,以粘滯阻力為主。雨滴下落問題為右端,接近根號型,以壓差阻力為主。



說明:這是我以前練手的時候寫的一個回答,最近工作中恰好用到,就翻出來詳細檢查和修改了一下,利用起來。其中部份內容今天(2017年6月16日)釋出於中科院物理所微信公眾號周五問答專欄第6題。

連結:http:// mp.weixin.qq.com/s/dz59 BraRpd7BN257egoCJg

我們團隊名為Frions,一個幾十人組成的校園科普社團。

歡迎分享連結。內容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