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科學

食品添加物的妖魔化問題至今未能解決,有何高招?

2024-10-11科學

感謝 @知乎科學 邀請,也特別感謝陳君石院士能提出這樣的一個問題。

因為,我對這個問題真的太有感觸了。

作為食品研發工程師和食品科普作者,我這些年來一直在做關於食品添加物的科普。從我寫的電子書 【別慌!食品添加物沒那麽可怕】 ,到我在知乎上寫的各種食品添加物相關回答,再到今年年初上線的食品工廠探廠紀錄片【科技味蕾】,我創作的很多內容都在致力於消除大家對於食品添加物的誤解。

但是,很遺憾,對於這個問題,我想不到什麽一招制勝的「高招」或者「奇招」。 相信不只是我,各位食品人和食品科普作者們也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如果真有容易實作的「高招」,想必也早就整出來了。

但現實往往是「食品添加物科普好幾十年,被辛吉飛一夜打回解放前」以及「你說你的,塔克辛他的」。 我覺得,可能食品添加物的科普還是一個系統、長期、任重道遠的過程,不僅需要各種各樣的科普作者,還需要法規部門、食品企業乃至全社會一起參與。

下面說說我的一些思考。


1. 我們食品科普作者可以做什麽?

1.1 明確痛點:大眾恐慌的是什麽?

每個食品添加物相關新聞事件背後,大家恐慌的點可能不盡相同。

有的事件,大家擔心的是 食品添加物本身的安全性和長期健康影響 ,比如今年關於阿斯巴甜致癌性的風波。大家關心的可能是「阿斯巴甜本身到底會不會致癌?代糖飲料以後還能不能喝?」

有的事件,大家擔心的是 商家利用食品添加物弄虛作假 ,比如去年315晚會曝光的「香精大米」,大家擔心的是「我吃到的泰國香米,會不會是商家用普通大米加了香精搞出來的?」

有的事件,大家擔心的是 監管缺位 ,比如很多食品謠言短視訊裏常出現的一句話「這是行業裏公開的秘密」、「我們已經這樣做很多年了」。到底這種現象是不是如他所說?

得先明確恐慌的來源,才能做有針對性的科普。

1.2 拒絕高高在上,純理性科普

感覺現在「專家」已經不是褒義詞了,它往往會跟「拿錢辦事」聯系在一起。我在知乎上因為食品添加物的科普,也沒有少被罵過。

因此,我覺得比較好的科普方式是,給大家說清楚這個事情本身的邏輯,用證據來支持你的觀點, 並留下讓讀者自己去核實的渠道

具體到食品添加物的科普上,如果你想說明某個食品添加物對人是安全的,你可以簡單說一下JECFA是如何對一款食品添加物做安全性評價的,為什麽這套方法是管用的,為什麽毒理學數據能證明這個添加劑是安全的(一天吃多少才能觸及到安全上限等),然後 留下連結讓感興趣的讀者自己去查 。這樣的說服力肯定比直接灌輸觀點要強得多。

1.3 想辦法向大眾展現食品工業「本身的面目」

目前,「大眾認知中的食品工業」與「真實的食品工業」之間存在這一道巨大的鴻溝。我認為破解這道鴻溝的唯一方法是,更多的人能把食品工業「本身的面目」真實地展示出來。

說到這裏,很多人想到的可能是「食品行業不為人知的內幕」之類「不好」的東西。我說的當然不只是這個。跟任何別的產業一樣,食品產業裏確實存在黑心工廠,但也有大量靠譜的工廠。如果只看到了黑心工廠和「不為人知的內幕」,那也是以偏概全。

我去年的【科技味蕾】計畫就是一次這樣的嘗試,透過探訪食品工廠和食品研發相關高校、機構等,把一中食品在實驗室研發、在工廠生產的過程展示出來給大家看。

當然,紀錄片只是一種形式,還可以有其他各種形式。比如,能不能做一檔食品添加物發展史的科普節目?能不能做一檔關於食品研發的訪談類節目?希望在未來,類似這樣的內容會越來越多。

1.4 將「用/不用食品添加物」的利弊點展示給大家

現在很多商品都宣稱「不使用 XX 劑」。但商家在決定不用一種食品添加物時,勢必會帶來一些弊端。只不過有時,這些弊端被有意無意地隱藏了。為科普作者,把這些弊端說出來就顯得尤為必要。

比如,最常見的弊端,可能是成本變高,產品變貴;也可能是保質期縮短,在保質期內更容易出現品質/安全問題。也可能是產品賣相變差,口味變差等。

也有些場景中,食品添加物本身在配料表中被隱藏了,但事實上只是被「打包」了,沒有展開給你看到,它本身還在食品裏面。

把這些利弊點都顯示出來,才會幫助消費者進行理性決策。

1.5 接受「人類對於未知的恐懼」

人類對於各種事物的認識都是不斷發展的,食品添加物也不例外。我們做科普做得再多,也無法解決大家經常問的問題:

「這東西只是現在沒有發現對人體有害,未來如果發現有害怎麽辦?」

確實,這種情況完全可能發生,而且在食品添加物發展史中也並不罕見。比如硼砂,近期的去氫乙酸鈉,還有代糖長期健康影響相關爭議等。正因如此,各個國家的食品監管機構才會隔一段時間重新評估各個食品添加物的安全性,修改套用範圍,添加量上限,甚至直接刪除某種添加劑。

但說到底,我們攝入的任何食物,甚至我們幹的任何事情,都是有一定風險的。為了規避「可能未來有害」的風險而拒絕一切食品添加物,這帶來的收益有多大,是否值得這樣做,這也可能是科普作者可以向消費者傳達的點。

2. 法規部門可以做什麽?

我覺得,想消除「食品添加物的妖魔化」,食品法規也應該做出一些調整。

要麽明確「零添加」「無添加」定義,要麽直接禁止類似宣稱。

目前中國法規對於「零添加」「無添加」是沒有官方定義的,各個廠商都在「自說自話」。

比如很多廠商會在「零添加」「無添加」右上角加一個星號,用小字描述「該宣稱是指XXX, XXX兩種食品添加物含量未檢出」,而配料表中你會發現除了這兩種外,其他添加劑還是有的;也有的廠家會在配料表後面寫個「其他沒了」,暗示沒有添加劑,但其實「其他沒了」是個商標。

因此,厘清「零添加」「無添加」的概念就非常關鍵了。最好能有個官方定義。

當然,我也會覺得,本身「零添加」「無添加」概念就蘊含了大眾對於食品添加物的誤解和不信任。因此,直接禁止類似宣稱,也是消除食品添加物妖魔化的好辦法。

這又要說回到好幾年沒有落地的GB 7718征求意見稿了。

禁止使用「不添加」「不使用」等語言宣傳配料或成分,同時對於食品添加物、汙染物及法律法規和標準明確不允許添加的物質或不應存在於食品中的物質,也不能使用「無」「不含」等詞匯進行宣傳。

如果征求意見稿上的內容能落實,不僅「無添加」「零添加」禁止宣稱,「無XX劑」的表述也會一起被禁止。怎麽說呢,希望這個法規最終可以落地吧。

3. 食品企業可以做什麽?

你很少看到食品企業自己做食品添加物的科普。除非它是食品添加物企業。

因為目前很多食品企業都處於一個非常擰巴的狀態:一方面它們相當需要食品添加物科普,因為它們不想因為自己添加了某種合法合規的添加劑而陷入輿論風波。另一方面它們又不想自己出來科普,因為食品添加物對消費者是敏感點,這樣做是把自己往輿論風口推,未知的隱患太大。

食品企業希望對自己含有添加劑的產品盡可能低調處理,最好消費者都別看配料表;而對自己「0添加」的產品高調宣傳,這叫「順應清潔標簽趨勢,奪取使用者心智」。可以說,這些食品企業的行為,與目前食品添加物被「妖魔化」的現狀,其實是一個正反饋回路:彼此間互相增強,惡性迴圈。

我希望的是,未來可以有更多的企業,能打破這種惡性迴圈,向「科普食品添加物」勇敢地邁出第一步。也許結果並沒有那麽差。

我舉個例子,比如椰樹椰汁的配料表中明確寫出食品添加物,並且指出這國家標準是GB 2760中允許使用的。我覺得這其實就算是一個最簡單的「食品添加物科普」了。

如果在此基礎上能多說兩句為什麽添加這兩種食品添加物,如果不添加會如何影響產品品質(分層、結塊等)那就更好了。

食品企業的產品本身,以及它們的廣告和產品介紹,是觸達消費者最多的媒介。如果在這裏做食品添加物科普,其實會比科普作者/專家去科普有效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