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旅行

阿茲特克人為什麽要用活人做祭祀?

2015-03-28旅行

阿茲特克人搞人祭是為了「計劃死亡」清理人口嗎?

一直以來,人們一提到阿茲特克就想到人祭,就想到這個恐怖的國度每天殺幾萬人,甚至殺到最後把自己殺得人口崩潰以至於西班牙人一來就輕輕松松地征服了它……

「殺幾萬人」的說法是路易在豎稻草人嗎?真不是,請看:
「連語言都沒有,互相交流就靠學動物吼叫」

有不少人真的信了這樣的說法,然後就會開始思考「阿茲特克人為什麽這麽殘暴」「阿茲特克人為什麽要搞大規模人祭」之類的問題。今天正好和朋友們討論到阿茲特克人祭的原因問題,便試著開一篇回答來梳理一下。

首先還是關於「人祭」的真相——

①人祭是全世界文明早期普遍存在的現象,社會中存在人祭儀式符合美洲原住民文明(中美洲的阿茲特克和瑪雅、南美洲的印加)的生產力發展水平,也即是其所處的時代。

按照路易一直以來的說法,美洲最先進的文明大體落後於舊大陸兩千來年,也即是說阿茲特克所處的時代大體像是中國的西周或西方的古希臘古風時代。可能有人不服,但阿茲特克到底什麽水平,具體可以看下面的文章。

②阿茲特克的確存在拉本國人獻祭的宗教儀式,但這種人祭儀式的 數量不多 ,比如著名的幹渴之月(Toxcatl)慶典,每年只殺 一位 扮演審判之神煙鏡(特斯卡特利波卡)的人牲,並且這位人牲在之前的一年裏受到良好教育和人民愛戴,還會娶四個老婆享受人生最後的歡愉,這才在慶典之時將自己獻給神明。

大規模的人祭儀式所使用的人牲基本來自於戰爭中獲得的俘虜 ,其中最主要的是1450年之後由特諾奇蒂特蘭首相雙肝(特拉卡埃勒爾)提出來的鮮花戰爭,由阿茲特克三城同盟與東谷地三城同盟(柳城[韋索欽戈]、炙物城[特拉斯卡拉]、瀑城[喬盧拉])定期約戰,雙方洗手燒香,在開闊的約定場地上雙方武士捉對廝殺,並且 不殺敵,只活捉 ,活捉到的俘虜雙方各內建回到自己城裏去獻祭。並且不一定會馬上就祭掉,也有可能留著等到需要的時候再獻祭。(關於鮮花戰爭的更多內容可見下面的回答)

對於戰敗被俘的武士而言,能夠 被獻祭給神也同樣是他們的榮耀 ,因而他們也是心甘情願的。比如1517年的戰爭中,蒙特祖瑪二世就因為非常欣賞一位活捉到的炙物城武士巨蠍(特拉維科利),不想把巨蠍獻祭了,但是巨蠍並不樂意,因為對於他來說這是被剝奪了獻身於神的榮耀,因此他在幫助蒙特祖瑪二世打過一場戰爭之後要求蒙特祖瑪給他死亡,蒙特祖瑪只好給他安排決鬥,就巨蠍接連擊敗多名阿茲特克一方的武士之後才被殺掉。

由此可見,每天都捉本國人民來獻祭或者一次慶典就要殺掉八萬之類的純屬造謠黑屁,根本不符合事實。

盡管如此,還是有不少人在想要理解「為什麽要人祭」時根據他人的說法或自己的思考,提出一些著名的可怕謠言,比如說中美洲缺乏蛋白質來源所以阿茲特克人要吃人補充,比如說中美洲人口已經爆棚了必須「計劃死亡」來大量地清理人口……

根據我上面的文章「1519年的阿茲特克是怎樣的國度」可見,盡管整體而言阿茲特克處於比舊大陸落後得多的時代,但其農業生產水平並不低下,在被征服前夕人口一直在增長,以至於光是墨西哥谷地內就有著300至500萬人口,而整個中美洲有至少2000萬以上的人口。

(似乎有個別人對人口數據有很大的意見,我會在答案的末尾把出自學界的來源貼上來)

至於蛋白質等具體的營養,我們可以看到美洲人的食譜其實相當豐富,種植的豆類,馴養的火雞、番鴨,還有打獵打魚而來的大量獵物都是食譜的一部份,除此之外還有花生、奇亞籽等提供脂肪的作物,「缺乏蛋白質」或「缺乏脂肪」之類的說法恐怕是一些人在聽說「美洲缺乏大型役畜」之後,聽岔成了「美洲缺乏牲畜」(?)、「美洲缺乏可食用動物」(???)之後腦補而來的說法。

當然有人會說,對啊,你看阿茲特克/中美洲已經有那麽多的人口了,不趕緊清理掉一部份怎麽養得活?

針對阿茲特克的大規模殺戰俘式人祭與控制清除人口之間是否有關系這個問題,我和朋友們進行了一些辯論,我認為的是兩者之間並沒有什麽關系。

先說人口,阿茲特克和中美洲的人口的確已經相當豐富了,但具體去看1519年阿茲特克的疆域和農業用地就會發現他們的 人口遠遠沒到土地承載力的上限 ,像絡民谷地(馬特拉欽科谷地/托盧卡谷地)就仍有許多易於開發的土地,這裏也可以填充更多的人口,像熱原平原(托托納卡潘/韋拉克魯斯)和匯流地平原(奧諾瓦爾科/塔巴斯科)在15世紀仍不斷有納瓦人(即阿茲特克帝國的主體民族)遷移進來開發新的土地,其中熱原的皮城(奎特拉斯特蘭)和兔山城(托奇特佩克)及周邊地帶都是阿茲特克帝國設了郡的地方,是屬於阿茲特克治下的,而熱原的農業產出在當時相當矚目,納瓦人所開發的地帶卻只占熱原易開發土地的不大的比例,由此可見這些地方都還可以繼續開發、繼續產出更多的食物並養活更多的人口。

可能有人以為中美洲全是密集的熱帶雨林,這種人我還是建議先開啟谷歌地圖去墨西哥看看。實際上熱原(韋拉克魯斯)是農田、草灘、河流、沼澤、丘陵和小範圍的叢林相雜的地方,只說一句「全是熱帶雨林」純粹是誤人子弟。

除了本國內的待開發土地很多,阿茲特克在1428年建立三城同盟以來一直保持著對外擴張的勢頭,也就是說,除了國內的土地,還有「國外」的土地仍待阿茲特克人前往征服。從歷史發展來看,如果沒有被西班牙人滅亡的話,阿茲特克的征服仍會繼續下去。當然征服戰爭既意味著擴大地盤,也意味著原來的敵人成了自己本國的人民,這些新的人民也是需要他們原來的土地是養活的,因而又有人說,大規模人祭就是為了將征服戰爭中的敵人的俘虜殺掉以減少人口壓力。但且不說這種「減少人口」是免洗的,根本不能算「計劃死亡」,這也無法解釋為什麽阿茲特克人不幹脆在戰場上就把敵人都殺光,還要費力氣拉到自己後方去交給祭司祭天。除此之外,征服了之後,阿茲特克人也只是捉參與了戰鬥的人員,如果是為了「清理人口」的話,為什麽不幹脆把敵人全族屠個幹凈?

再說大規模人祭的主體人牲來源更是並不來自於征服戰爭,而是來自於中谷地與東谷地之間的定期約戰, 鮮花戰爭 ,這種戰爭並不從敵人那兒獲取土地和人口,那麽打這種捉戰俘來做人牲的戰爭是為了減少敵人的人口來讓敵人剩下的人好養活自己嗎?還是把自己本國的優良武士去送人頭送掉?這怎麽想都是說不通的。如果是為了減少人口好養活的話,為什麽要把已經培養成好用的戰士的成年人送掉(成年人還已經吃了幾十年的糧食!),而不是去殺國內殘疾或有缺陷的低齡人口呢?

為了清理過多的、難以養活的人口而人祭乍一聽很有道理,但是, 一來人口過載的結果是多種多樣的,並不只有人祭,比如爆發內戰,比如去開發新的土地等等都是可能導致的現象;二來更不必說殺敵如果是為了清理人口的話,為什麽不和敵人約好幹脆在戰場上就互相殺掉,反而還要額外浪費人力物力把俘虜拉回去再殺? 所以一旦仔細去看阿茲特克的歷史,就會發現為了清理人口、控制人口而搞大規模人祭的觀點其實站不住腳。

那麽,1450年代的時候,雙肝為什麽要提出和大規模人祭直接相關的鮮花戰爭?其直接原因其實在於1450至1453年的墨西哥大旱,以雙肝為代表的人在宗教觀念上認為大規模(殺敵人俘虜的)人祭相比於原有的小規模(殺本國人的)人祭更能取悅眾神,更實際的原因則是想要透過這種方式來開啟阿茲特克軍國主義的戰爭機器,使得武士們能夠長期、定期地得到實戰鍛煉和晉升機會,為在未來更多的征服戰爭做好準備,因而無論統治者、祭司群體還是武士群體都歡迎鮮花戰爭。

隨著鮮花戰爭長期開展,原本互相友好的約戰雙方逐漸殺紅了眼,如很多人知道的那樣,阿茲特克和炙物城(特拉斯卡拉)成了世仇,後者在被科爾特斯用計打敗之後被迫成為了西班牙人的同盟,參與了滅亡仙石城(特諾奇蒂特蘭)的戰爭。

當然如果沒有外來的因素,這種以活捉敵人為主的戰爭以及與之聯系的大規模人祭是終會有到頭的一天的——阿茲特克帝國的疆域已經在越來越大,總有一天會如同它的前朝托爾特克帝國那樣,將整個中美洲納入自己的統治之中,包括鮮花戰爭的對手炙物城也必然要消滅掉(在西班牙人到來之前,東谷地的柳城和瀑城都曾先後投降於阿茲特克)。屆時外無外敵,內無叛賊,擴張已經到頭,而對國內土地的開發仍方興未艾,在這種條件下,以廢除人祭為主題的宗教改革必會到來。

總結而言,一方面人口過載的結果多種多樣,人祭並不是必然結果,更何況阿茲特克還遠沒到人口極限;另一方面阿茲特克人搞大規模人祭既沒有清理人口的主觀動機,更沒有成功清理人口的客觀結果(人口反而一直在漲),因此可以說這種人祭儀式的原因根本不是人口過載。因而違背歷史事實的所謂「人口過多無法養活」與大規模人祭之間可以說沒有邏輯關聯。

補充:對前殖民時代中美洲總人口估計

一直前殖民時代美洲人口都是一個爭議非常大的問題,學界對整個美洲總人口的估值從不足千萬到破億都能見到。由於本回答只關註阿茲特克和中美洲,所以這裏我只貼出關於中美洲的部份,對於「兩千萬人口」不服的讀者可以自己去查閱。

註:由於現代版圖的原因,有些時候我說的「中美洲」,也即是Meso-America,在一些學者那裏會被拆成Mexico以及Central America。(有時這個Central America也被寫成Mesoamerica,比較混亂,但如果這個概念在具體的學者那兒是和Mexico平行並列的話,那意味著它所指的就是Central America「中部美洲」,也即是不包含現代墨西哥領土的範圍。)我下方的數據則是把Mexico和Central America的估值合並起來。

人口估值在兩千萬上下的學者有:

Karl Sapper (1924):1700萬至2100萬

William Denevan (1992):約2700萬

Rodolfo Acuna-Soto, David W. Stahle, Malcolm K. Cleaveland, and Matthew D. Therrell (2002):約2200萬

Suzanne Austin Alchon (2003):2100萬至2400萬

維基百科在總結的時候把Denevan (1992) 的數據寫成約2200萬了,我在評論區最初發的也是這個數;但根據下圖應為2700萬,所以在回答中修正了一下。
Denevan, The Native Population of the Americas in 1492 (1992)

相比於有的學者低過頭的估值,如Alfred Louis Kroeber (1939)的420萬,以及有的學者高過頭的估值,如Henry F. Dobyns (1966)的4000至5000萬, 兩千萬以上 的估值相對比較居中,也比較集中(出現得較多),因而是維基百科以及我主要采信的數值。

至於這些學者是怎麽得出他們各自的估值的,都有自己的嚴謹方法,對這個問題感興趣想深入探討的讀者可以自己去看看【American Indian Holocaust and Survival : A Population History Since 1492】和【The Native Population of the Americas in 1492】等專著和論文。

少年夢閱讀【美洲日不落】(阿茲特克題材長篇網路小說)歡迎各位閱讀~

對中美洲文明感興趣的朋友們歡迎加入我的粉絲群1057033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