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旅行

不想做涼皮的伴侶了,我大面筋也可以比肉還香

2020-04-30旅行

明天就是五一小長假了,可以考慮出去走一走。

雖然疫情尚未結束,跨省長途遊玩可能會有諸多不便,不過周邊的景點逛一逛倒是也能安慰一下放飛的心情。

加之初夏已至,溫度蹭蹭地往上走,很適合戶外放松一下。

當然,出門在外還是要關註一下人員密集的程度,保證安全是第一位的。

遊山玩水自然少不了吃。炎熱的天氣下,涼爽的小吃自然是很受歡迎,比如這酸辣爽滑的涼皮自是不能錯過,開胃解暑。

涼皮算是統稱,之前鼠小弟也介紹過不同食材的涼皮的區別(掃蕩路邊攤、大排檔,不「皮」這麽一下怎能滿足)。不過今天咱們不說涼皮,咱聊聊這涼皮中幾乎必不可少的配料—面筋,也是可以大放光彩的。

面筋的前世今生

說到面筋,其實大家都不陌生。小麥等谷物中含有的不溶於水的蛋白質其實就是面筋的主要成分,也被叫做麩質。

小麥傳入中國已經有4000多年的歷史,那麽從小麥粉中淘出面筋是什麽時候的事呢。按照慣例,我們又該開始傳說了。

按照先後順序,一說這面筋是三國時期的孫權所發現。據說漢獻帝建安十三年,曹操大軍南下江東,孫權命黃蓋準備糧草運往前線戰場,途中修整時,曹操派了一夥匪徒趁夜來盜糧食,被捉殺。第二天,官兵發現糧食袋上被戳了很多洞,偏又遭受陰雨,面粉遇水結塊並且變味兒,黃蓋大驚,找孫權領罪。孫權聞了聞面粉有些酸腐氣味,便命廚子把面粉放在水中,意將面粉味道洗掉,經過幾次洗滌,面粉剩下來許多黏黏的團狀物。廚師便把這面團分成小塊,裹了餡料油炸了,不想味道美妙。孫權吃後十分歡喜,便起名「面筋」。

還有一說這面筋是北宋的呂夷簡發明的。當時他在老家修養,看見廚子在和面,便取了一塊放在水中擺弄,沒想到竟得了一塊黏性頗高的面團。欣喜之余便讓廚子把這面團燒成了菜。面筋制法便得以流傳。

雖說都少不了傳說的意味,不過這面筋在歷史上的記載也是頗多的,【夢溪筆談】中有「濯盡柔面,面筋乃見」。【山林清供雜詠·麩筋】:「色澤似乳酪,味勝雞豚佳。一經細品嚼,清芳甘齒頰。」後世關於面筋的記載也是不勝列舉。

一些醫學著作中也指出面筋有解熱,止渴,消煩的作用,所以作為夏季涼皮的伴侶也就不足為奇了。

面筋與烤麩

面筋在南北方的稱呼也有所區別,北方稱為面筋,江南地區的人們對烤麩更熟悉。

面筋顏色雪白、質地滑爽有韌勁。烤麩顏色發黃,質地松軟多孔。實際上除了名稱,二者在做法上還是有些區別。

把面用水和適量鹽揉成面團,醒半個小時;再把面團置於大盆清水中揉搓,邊揉邊把呈白色的面水倒出,大概重復4-5次,直到水基本清亮為止,這時剩下的就是面筋團。

把面筋團攤平,放在簾屜上隔水蒸15-20分鐘,就是我們常見的面筋了。

在面筋團中加入酵母,繼續揉成面團,醒發至面團膨脹2倍左右,再將面團攤平上鍋蒸熟,得到的就是發黃顏色的烤麩了。也就是說,烤麩是發酵過的面筋。

還有一種大家經常見到的,形狀是圓球形的油面筋,這是面筋團經過油炸之後得到的一種面筋。質地更有韌性,油香四溢。

面筋美味

別看面筋是出身於主食的面粉當中,但作為美味除了我們常見的涼皮中、烤面筋之外,它經常被用來制作佳肴小吃。

有一些還真是大名鼎鼎。

上海的四喜烤麩就是用濕烤麩搭配泡好的黃花菜、香菇、花生米用油炒熟,再加上醬油、糖等調味料,晾涼後而成的鹹甜適口、濃油赤醬的小菜。

而福建的名菜半月沈江用的也是面筋和冬菇各一半為主要食材,經過油炸、上湯,搭配當歸、冬筍等食材和調味做成的湯菜,不僅賣相不錯,味道和保健作用也是一絕。

紅樓夢第六十一回還記載了一道晴雯喜歡的菜—蒿子稈炒面筋,一綠一黃,若是加上一些紅椒絲,那滋味和觀感自然也是不同的。

其他古代書籍中記載的面筋做法也是不少,【夢粱錄】中的鼎煮羊麩、乳水龍麩、五味熬麩、糟醬燒麩;【養小錄】中的響面筋(油炸面筋拌椒鹽)、熏面筋等等。

小時候常吃的辣條就基本是用面筋制作的。鍋內倒一些油,燒熱,放入姜末爆香;再依次倒入辣椒醬、辣椒粉、花椒、桂皮、糖、醬油等炒制一下;加一小碗水燒沸;放入面筋條,燜煮一下;再放鹽、香油攪拌均勻就好了。加點芝麻、孜然味道更香。

鼠小弟比較喜歡油面筋做的釀菜,圓滾滾的油面筋裏面塞上肉餡、蝦仁之類的餡料,或蒸或煮,外面韌性十足,裏面別有洞天,吃起來就很滿足。

老北京的素炸醬面裏也少不了加點鹵好的面筋,不僅味道不錯,還能代替肉的口感,清爽又健康。

總之,面筋作為食材,煎炒烹炸樣樣精通。不如,自己做起來?

微信公眾號:樂鼠基地
內容為原創
轉載請註明出處

圖片來源於網路(侵刪)

吃貨集中營

分享最新最全的國內外美食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