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问答 > 游戏

【原神】璃月沉玉谷地区有哪些值得了解的文化典故?

2024-03-06游戏

作为制作组打磨许久、受玩家殷切期待的璃月新区域,沉玉谷最终呈现的品质着实令人赞叹,制作组取材并融合了华夏玉石文化、茗茶文化、黄山奇景、徽派建筑、民俗民乐等国风要素,配以一则美丽动人的仙人传说,共同创造出了这片具有浓厚东方美学神韵与文化底蕴的桃源仙境。

在沉玉谷拥有的众多涉及人文背景与文化典故的细节中,优美的地名无疑是一个基础却值得关注的部分,本文就将针对沉玉谷各地地名的由来及相关内容做一番简明考据。若希望欣赏更多谷中如画胜景,也可点击下方链接跳转观看我发布的另一篇地区风景摄影集【沉玉之旅】:

翘英庄

当春日温煦的柔风抚过沉玉的山野,那馥郁的茶香也会伴着轻舞的魂香花瓣,如昔时一般飘遍安宁的街巷。

「翘英」本义乃是指「美丽的尾羽」,最早见于东汉班固的【东都赋 · 白雉诗】:「发皓羽兮奋翘英,容洁朗兮于纯精」。到唐代文人墨客依茶叶之形,将翘英一词引申为代指「香醇茶叶」的雅称。作为提瓦特世界中茶叶与茶文化的源流之地,取翘英庄这样一个名字无疑是风雅优美的。

黄山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我国著名的茶叶之乡,域下出产的黄山毛峰、太平猴魁与祁门红茶均是美誉远扬的名茶,翘英庄在设计时便参考了黄山茶乡的风光(图为毛峰茶核心产区黄山富溪乡)

古茶树坡

昔古友人的宿诺最终未能迎来兑现的一日,无言的古树却依然记得诺言的样貌。如今的茶香,早已飘遍沉玉谷的山野,飘向更加遥远的彼方……

茶树原产于中国西南的云贵高原一带。 关于茶的起源有许多传说,流传较广的是「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的传说,相传在神农时期(约 4700 年前),人们以茶为药,后又成为供神的祭品。

据考证,有文字记载的茶事至少有两千年以上的历史,公元前 200 年左右秦汉年间我国最早的一部字书【尔雅】中就有「槚,苦荼」(槚就是苦茶)的记录。而在考古实物证据方面,山东邹城地区便出土过距今 2400 多年前的茶叶遗存。

后来经过一系列文化交流与陆路及海上贸易,茶叶逐渐传播到了全球各地,乃至在不同地区形成了各自独特的茶产业与茶文化。如今茶与咖啡、可可一道并称为「世界三大饮料」,茶香飘遍了世界。

宝玦口

令游人驻足的巨大玉玦,乃是往昔惨烈战争中护佑了一方黎民的仙迹遗存。碧水河上摆渡的艄公们唱起悠扬的号子,撑起竹筏荡过玉玦下平静的河面,那代代相传的歌谣中,暗藏了自远古漂流而来的秘密:「幽谷涟涟泉响圜,灵龛先出东北岸,幽峦岸峻藏西南。乾阳临坤自相隔,长流涡不转,美玉藏其间……」

「玦」本义是指一种环形而有缺口的佩玉,古代也用作象征与人断绝关系的物品,屈原的【九歌· 湘君】中就有「捐余玦兮江中,遗余佩兮醴浦」(译文:把我的玉环抛向江中,把我的佩饰留在澧水畔),表达了湘夫人久盼湘君不归而产生的失望哀怨之情。

「宝玦」意指珍贵的佩玉,这一说法最早见于三国时代曹丕的【与钟大理书】(又名【又与钟繇书】):「邺骑既到,宝玦初至,捧匣跪发,五内震骇,绳穷匣开,烂然满目」。

陕西韩城梁带村出土的西周时期龙纹玉玦。玦是我国玉器起源阶段最具代表性的玉器器型之一,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红山文化遗址中大量出现,至汉朝起玦开始出现衰落,汉之后已很少出现

玉玦的原初功能为夹戴或穿戴在人体耳垂部的装饰品,即耳饰,这一点在圣遗物套装「来歆余响」中就得到了体现,其中理之冠「浮溯之珏」便是耳饰造型,而浮锦就佩戴了这种耳饰。

玦于良渚文化时期开始了装饰部位的改弦易辙,经商周发展至战国两汉时期,玉玦已转变为一种佩饰,并与服饰一起成为分辨夷夏民族的要点:华夏民族逐渐摈弃玉玦的耳饰功能之时,周边其他民族依然将玉玦高挂在耳垂之上,作为美和财富的象征。

佩戴玉玦耳饰的浮锦仙人

沉珑渊

「宝玦沉,玉珑出」,先民投下的最后一枚宝玉祀珑,已沉睡于这江渊之下数千载。

「珑」指一种刻有龙纹的玉器,为古人于天旱时祈求上天降雨所用,【说文】中解作:「珑,祷旱玉,龙文」。「祀珑」意为「祭祀天神用的玉珑」,根据相关剧情及法器「遗祀玉珑」的背景故事可知,在高天陷入沉默后,沉玉谷先民发展出了将清水般的玉珑投入河水的祭祀仪式,借此纪念碧色天空之上沉默久矣的使者,祈求预兆,休养水土,祝福来年风调雨顺、河堤牢固。

宋旧玉珑文物,全器雕琢为两龙相向,龙身琢云纹为饰

灵濛山

昔日古华派势盛之时,各路豪杰曾聚义于此,觥筹交错,行歌之声不绝于耳。尽管如今门派业已式微,恢宏的厅堂依然伫立在此处,铭刻着被称作「侠义」的昨日,正如堂中「洗刃池」豪诗所歌:「愿君重洗剑,莫负匣中辉。」

「濛」意为「下着小雨的样子」,【诗经 · 豳风 · 东山】中有曰:「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

遗珑埠

沿着碧水河溯流而上,邻接瀚海的万丈悬瀑间,坐落着繁荣的商港。人稠物穰,无数商贾与海员的谈笑,伴随着街头巷尾的叫卖声,构成了璃月北境别具一格的风光。

「珑」的含义参见上文「沉珑渊」部分。「遗珑」意即「遗落的玉珑」,不过也有璃月学者认为,遗珑乃是「遗龙」之误记,意在表明此地山川的蜿蜒险峻。随着年月流转,沉玉谷中的旧时祭礼多已遗忘轶失,但登上遗珑埠来纪念先人与逝者的仪式却存留至今。

玉璜龟

玉璜龟是一种生活在沉玉谷地区的独特龟类,它们的甲壳上会不断沉积岩元素,当富集凝聚到一定程度时甚至会生出玉石,这便是这种生物最奇特的特征。若前往遗珑埠西面水岸探险,有缘还可得见一只体型巨大的玉璜古龟。

「璜」本义指一种半璧形玉器,为最早的玉器类型之一,在新石器时代就已出现。玉璜为「礼玉六器」(璧、琮、圭、琥、璋、璜)之一,【周礼 · 春官 · 大宗伯】中记载有「以玄璜礼北方」,即玉璜被用来祭祀四象中的北方之神玄武,而玄武是龟蛇相缠之形的神兽,这便是这种沉玉谷独有龟类被冠以「玉璜」之名的缘由。

春秋龙纹玉璜
玄武是代表北方的灵兽,形象是黑色的龟与蛇,道教后将玄武人格化为「玄天上帝」或称「真武大帝」加以崇拜(图为描绘了玄武形象的邓县南朝画像砖)

暝垣山

璃月疆域最北端的高山,遗珑埠倚其东麓。登临暝垣峰顶,北望即是枫丹高海,朝南方俯瞰,可将沉玉谷中云海缭绕、峰峦叠嶂的壮美景色尽收眼底。

「暝」意为「幽黯、昏暗」,形容山色,如宋代张先词作【木兰花 · 乙卯吴兴寒食】中有「行云去后遥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静」;「垣」的本义则是「墙」。高山以「暝垣」为名对应了其处在璃月北境边界的地理位置,将之喻为一堵天然的城墙。

药蝶谷

远离尘世喧嚣的彩蝶翩绵之谷,旧时乃是医仙所居的洞府。传说在遥远的过去,因战乱而流离失所的先民曾蒙受仙人庇佑,在此地以及毗邻的古老城墟中躲避外界的祸殃,最终文明的火种得以留存,而非消逝于滔天的山洪。

在我国古代,蝴蝶不仅有「庄周梦蝶」这样著名的哲学性意象,或是由梁祝故事起成为美丽爱情的象征,这种本身寿命短暂的生物有时还会被赋予「长寿与繁衍」的寓意。

因古人八十称「耄」、九十称「耋」,「蝶」与「耋」谐音,因此蝴蝶也具有了「寿至耄耋」的吉祥含义;「蝶」亦与代表子孙繁盛的「瓞」字同音,【诗经 · 大雅 · 绵】中便有「绵绵瓜瓞,民之初生,自土沮漆」,其中「瓞」 指小瓜,「瓜瓞」即是繁衍的象征。

灵枢庭

昔日被奉为「药君」的仙人已经离去,如今留在此地的唯有无数空置的药笼。直到战争的最后,那扶危济困的悲愿都未曾有一丝动摇。

「灵枢」一名取自中医学经典【灵枢经】,与【素问】为姊妹篇,二者合称为【黄帝内经】,是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著作,约成书于战国时期。因全书共有九卷,故得别名【九卷】、【九灵】;又因书中内容偏重论述经络、腧穴和针灸针法,后世亦有【针经】之称。取「灵枢」为药君洞府之名,正符合她作为悬壶济世的医仙的身份。

【灵枢经】书影。【灵枢】至北宋林亿校正医书时早已亡失,后经高丽献书重新传回中国,北宋末年由于战乱又散失,南宋时有史崧校定家藏本使【灵枢】再度刊行于世。明代马莳(马元台)编【灵枢注证发微】,为历史上全注此书第一人。现尚留存的【灵枢】最早刊本为 1339 年元代胡氏古林书堂刊本

悬练山

万斛凝岚结昼阴,千寻悬瀑垂晴练,此胜景之地乃是传说中鲤鱼仙人「浮锦」的居所。尽管目光无法触及,昔时的她仍怀着憧憬和想象,远望那南方的繁华港城。

「悬练」本意为「悬挂的白绢」,引申为对飞流直下泉水的比喻性称谓,唐白居易【三游洞序】中有「次见泉,如泻如洒,其奇者如悬练,如不绝线」。

赤璋城垣

在沉玉谷老人们的传说中,先民自遥远的南方天坑迁居而来,他们在此地筑起了直通高天的祭台,留下了无数恢宏的殿宇。玉造的祭台今人早已无处可寻,唯有那些缄默的古老废墟依然伫立在浓雾缭绕的山岭中,看守着再也无人知晓的秘密。

在起源于我国上古时代的「五方正色」体系中,「赤」色对应着南之方位,五行中属火,故天文四象中将南方星区唤为「朱雀」。「璋」为古代祭祀用玉器,形如半圭,在玉器中主祭南方,一般由「援」(锋刃)、「栏」(扉牙状的绳索系痕部分)与「内」(木柄镶装部分)三部分组成,器物形态应当源自戈、钺、戚一类兵器。

作为一种产生于夏代晚期的仪仗用器,璋最早见于山东龙山文化遗址,河南二里头、二里岗文化遗址均有出土,到商代晚期时,璋在中原已不再流行。而三星堆遗址中却大量出现玉璋器,表明了古蜀文化与同期中原商文化的互相接近与交流。

1986 年三星堆出土的玉边璋为禁止出境展览的国宝级文物,其两面满刻图案,描绘了古蜀人在祭坛上举牙璋祭祀天地和大山,而天神将要赐福于下界的场面

根据游戏剧情内容及相关文案线索可知,沉玉谷先民来自古层岩巨渊地区,为祭礼文明中的一支,当年高天降下天钉后(即层岩渊底处的「岩厅之钉」,先民离开家园举族迁徙,抵达彼时尚为蛮荒之地的沉玉谷延续族群。能够看到沉玉谷先民文明在设定上与古蜀文化有隐约的对应关系,早前游戏与三星堆博物馆进行联动的部分用意大抵就出自这份背景。

描绘先民自层岩迁徙至沉玉谷的古老壁画

赤璋巡岳府君

在沉玉谷赤璋城垣地区能够找到一对称号是「赤璋巡岳府君」的精英岩龙蜥,分别叫做「移即」与「天虞」,二者名称均取自于【山海经】中记载的上古异兽。

其中「移即」的原型为火兽「𤝻即」(生僻字,左犭右多,音「移」),【山海经 · 中山经】中如此描述:「有兽焉,其状如膜大,赤喙、赤目、白尾,见则其邑有火,名曰𤝻即」。

就是说,𤝻即这种异兽外形酷似膜犬(「膜犬」指西膜之犬,据说这种狗体形高大,皮毛浓密,性情凶悍,有很大的力量),长着红色的嘴巴和眼睛,尾巴则是白色,它拥有一种奇特能力,出现在哪儿哪儿就会发生火灾。游戏中这只精英龙蜥便对应这层背景,设定了属性为火元素的特殊攻击。

左:犭多即,右:驺虞

而「天虞」的原型则应该是水伯「天吴」(也作「天虞」)。【山海经 · 海外东经】中记载:「朝阳之谷,神曰天吴,是为水伯,在𧈫𧈫(生僻字,上工下虫,音「虹」)北两水间。其为兽也,八首人面、八足八尾,皆青黄」,【山海经 · 大荒东经】中补充到天吴是一位人面虎身的神:「有神人,八首人面,虎身十尾,名曰天吴」。

根据考据研究,天吴神可能源自远古吴人对一种名为「驺虞」(也叫「驺吾」、「驺牙」)的动物的原始崇拜,吴人视驺虞为部族图腾与保护神,后来进一步神化便成了「天吴」—— 伟大而神圣的吴。传说中驺虞虎躯猊首、白毛黑纹,有很长的尾巴,经后世传颂,这种瑞兽还被赋予了一层贤德色彩,人们认为其生性无比仁慈,就连青草也不忍心践踏,非自然死亡的生物不吃,正因如此驺虞被历朝历代视为一种「仁兽」。

黄琮墟

云雾缭绕的山岭之下巨大的半露天洞窟,隐居着优雅而高傲的灵兽。

根据五方正色体系,「黄」对应中央方位。「琮」与「璋」一样为我国古代祭祀用玉器,形方,也有器制为长筒形的。最早的玉琮见于安徽潜山薛家岗第三期文化,距今五千年以上。在玉器中琮主祭大地,古人认为「天圆地方」,故以圆璧祭天、以方琮祭地,【周礼 · 春官 · 大宗伯】中记载:「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

方琮

隐山猊兽

隐居于此的灵兽「隐山猊兽」,其原型为我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兽「狻猊」,为「龙生九子」中的第五子,形貌如狮,喜静好坐不喜动,钟情烟火,常被用来装饰香炉和铜镜脚部。关于狻猊的记录最早见于【尔雅】和【穆天子传】,【尔雅 · 释兽】中有载:「狻猊如彪猫,食虎豹」,东晋郭璞训诂:「(狻猊)即狮子也,出西域」。因中国本土不产狮子,只从印度、波斯等处引进,故有学者认为狻猊一词源于外语音译。

北京故宫太和殿仙人走兽,其中第七兽即为狻猊
游戏中以狻猊为原型设计的仙兽「隐山猊兽」

来歆山

古老的时代中,尚未陷入缄默的高天使者将温润如月的美玉赐予先民,指引他们在崇山之上筑起通天的玉祭台,聆听示下的幸福与灾祸,正所谓「惟时来歆」。彼时未经应允登上仙山已属僭越,而如今先民不再,沟通的途径业已断绝,又有谁还会评判来者的作为呢?

「来歆」意为「鬼神前来接受祭拜」。祭祀时鬼神享用祭品的香气称为「歆」,【左传 · 僖公 · 僖公十年】中有「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译文:神明不享受非同族类人供奉的祭品,百姓不祭祀非本宗族的祖先)。「来歆」这一说法则最早见于唐刘禹锡所作散文【祭兴元李司空文】中:「神其来歆,已矣长辞」。

再结合沉玉谷的玉石文化背景,概念上来歆应当取自【山海经 · 西山经】中对黄帝曾活动的圣山峚山的相关记述:「黄帝乃取峚山之玉荣,而投之钟山之阳。瑾瑜之玉为良,坚粟精密,浊泽有而光。五色发作,以和柔刚。天地鬼神,是食是飨」,是说黄帝取了峚山之玉的精华,将玉种投于钟山南面,尔后便生出瑾瑜美玉,用来祭祀可动天地感鬼神(鬼神都来享用这种美玉)。

赤望台

如今早已被遗忘的古老年岁里,沉玉的先民曾将此地称作「悬圃」。昔日辉煌的国度散作诸多部族,诸多部族又再度统一于繁荣的国度,而沉玉谷的灵脉只是一如当初,忠实地汇集于此处。

名中「赤」可能取「热烈、忠诚」之意,「赤望」义近「一片赤心所望」,代表了先民渴求高天指引的祈愿之心。「悬圃」指神话中仙人居住的地方,传说在昆仑山顶,亦作「玄圃」,【楚辞 · 哀时命】中有「愿至昆仑之悬圃兮,采钟山之玉英」。

锦落庭

「人间得失本相同,世事浮沉总难疏。万古兴亡俱是梦,一江流水自如初。」泓浄之音重新鸣响,失落的祀珑典仪时隔数千载再度完成,原本逸散的仙力汇聚于水土的根脉中,定会保佑这片土地风雨时若、年登岁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