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问答 > 健康

宝宝发烧38.3,宝宝睡觉时该怎么护理?

2019-06-26健康

这个问题,不能简单用几句话来回答。本文有些长,看一看,或许会对孩子发热多一些正确的认识,少犯一些错误。

01

什么叫发热?

先看看医学上对发热的定义[1]:

体温升高超出1天中正常体温波动的上限。

以某个固定体温值定义发热过于绝对,但大多数医学研究采用肛温≥38℃为发热,临床工作中通常采用肛温≥38℃或腋温≥37. 5℃定义为发热。

解释一下:

1、人的体温在一日之内是有变化的,通常清晨最低而下午晚些时候(傍晚)最高,变化的平均幅度为0.5℃。但是,正常情况下,无论怎么变化,腋温都不应该≥37. 5℃。

2、体温由下丘脑 体温调节中枢 控制。

体温调节中枢能够平衡机体的 产热 散热 。它通过给机体能够产热与散热的器官下达各种指令,以维持我们的体温在一个稳定的范围之内,如:热了就出汗,冷了就打颤。

然而,当环境温度过高,例如夏天烈日暴晒下,如果还做些剧烈运动,机体产热太多,散热能力不足,体内的核心温度就会上升。这种情况与发热不同,称为「过热」,中暑就是如此。

02

为什么我们会发热?

导致孩子发热的原因很多,常常被医生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是感染性发热:

也就是说,有细菌、病毒等外部敌人入侵我们的身体,引发机体的防御反应,从而出现发热。

本次疫情,新型冠状病毒导致的发热,就是这一类。

儿童常见的扁桃体炎、肺炎、脑膜炎,还有结核病、麻疹、水痘等传染性疾病,等等,都是这一类。

绝大多数儿科的发热,都是感染性发热。

第二类是非感染性发热:

这一类发热的特点是疾病种类很多,但是因此而发热的孩子并不多。

例如:风湿热、类风湿、皮肌炎、白血病,还有相对比较常见的川崎病,等等。

如此多的原因可以引起发热,而它们早期的表现很可能不典型。对于儿科来说,很多患儿的早期症状只有发热。

因此,在发热的早期,几乎没有医生能够准确地说出发热的原因,当然,莆田系的「神医」们除外。

从另一个角度看,发热的具体机理是这样的:

首先,人为什么是恒温动物,能够维持一定的体温呢?

因为我们的脑子里面有个东东,名叫 体温调定点 ,这家伙是个死心眼,它认定了,体温就要维持在36~37℃附近。所以,我前面讲过的 体温调节中枢 严格按照 体温调定点 所设定的温度范围进行调节,高了,多散热少产热,把温度降下来,低了,少散热多产热,把温度升上去。所以,人是恒温动物,能把体温维持在一定的范围之内。

但是,某些情况下, 体温调定点 会出现变化,本来应该设定在36~37℃附近的,却变成了39,甚至40℃。 体温调节中枢 就根据这种新的设置点来调节体温,从而引起机体发热。

是什么原因导致 体温调定点 出现变化呢?

原来,在人体内部,有不少「警察」虎视眈眈,监视着有无内外敌人的破坏。一旦他们发现了可疑的敌人,就会立即发出信号。

这些信号被传输到脑部, 体温调定点 收到消息后,就会将体温的设置提高,例如,提高到39℃。

下一步, 体温调节中枢 会立即执行 体温调定点 的指令,增加产热、减少散热,使体温达到39℃。

因此,我们发热了。

机体这样做是有意义的!

人的体温适当升高,可以减缓一些细菌和病毒的生长和复制,并增强免疫功能。一些动物研究已证实,发热与生存率增加有关[2,3]。

但是,如果温度太高,接近40℃时,有些作用会逆转,如免疫功能[2,4-11]。

当然,发热也有害处:

1、会让孩子感到不舒服,这或许就是发热最大的坏处。

2、发热还会导致人体的代谢加快、氧的消耗增加、二氧化碳产生增加,因此,人体的心血管系统与呼吸系统会增加一些工作量。我们常常看到发热的孩子呼吸增快、心率增加,就是这个原因。

不过,对正常的儿童来说,这一般不会产生什么严重的不良后果;然而,对于某些孩子,特别是心肺功能异常者(如先天性心脏病等),这种增加可能是有害的。

讲了这么多原理上的内容,似乎对于大众来说没什么用?

不,不是!

我们知道了,发热的原因是 体温调定点 的上移,那么,退热药物的作用是什么呢?

能让体温调定点回复原位吗?

不能!

那退热药是怎么给我们退热的呢?

出汗!

大家都有这个生活常识吧,夏季天气炎热,出汗能散热。退热药的作用就是让我们出汗,从而散热。

但是,这并没有改变 体温调定点 上移这个基本事实!也就是说,虽然靠出汗降了温,但人体的体温设置仍然处于高位, 体温调节中枢 还会继续努力,把人体的温度升上去。

这就是口服退热药后,发热还是会反复的原因。毕竟,退热药,是治标不治本。

03

发热,可能造成哪些后果?

一、前面已经说过一些了,再重复一下:

1、体温适当升高,可以减缓一些细菌和病毒的生长和复制,并增强免疫功能。但是,如果温度太高,接近40℃时,有些作用会逆转,如免疫功能。

2、会让孩子感到不舒服。

3、会导致人体的代谢加快、氧的消耗增加、二氧化碳产生增加,因此,孩子可能出现呼吸增快、心率增加。对于正常的儿童来说,这一般不会产生什么严重的不良后果;然而,对于某些孩子,特别是心肺功能异常者(如先天性心脏病等),这种增加可能是有害的。

对于普通的正常儿童来说, 发热最主要的害处就是会让孩子感觉不舒服。

二、纠正一些误区:

1、发热会烧坏脑子吗?

不会!

有些老年人会告诉你,他曾看到,某某小时候就是因为发热,最后成了痴呆儿!

这种情况确有可能,但是,导致这些孩子痴呆的原因,不是发热本身,而是引起他们发热的疾病,如:脑炎、脑膜炎。

有的亲或许会问:「某些孩子发热时会出现抽搐,这会损伤脑子吧!」

发热引起抽搐,我们称为 热性惊厥 ,它很常见,5岁以下儿童中的发生率为2%-4%[12]。

其表现是:儿童在发热时突然出现双眼凝视、牙关紧闭、口吐白沫、四肢抽搐等,持续时间多为几分钟,一般会自行缓解。

这种情况看起来很吓人,父母初次遇到,很可能会惊慌失措。其实,多数热性惊厥患儿还没被送到医院就自行缓解了。发作时要注意防止孩子受外伤, 不要采用「掐人中」这样的方法 ,那是没用的,还可能刺激孩子。

而且,目前为止,科学界并没有确切的证据表明热性惊厥会把孩子抽傻了。

在一项名为 全国围产医学工程 (National Collaborative Perinatal Project, NCPP)的研究中,约5%患儿的热性惊厥时长超过了30分钟,即使如此,除外癫痫发作的患儿外,他们都没有发生永久性的运动障碍,也没有出现智力发育损害[13]。

英国一项纳入381例热性惊厥儿童的人群研究也得出了相似的结果[14]。这些儿童在10岁时接受评估,排除了在首次热性惊厥发作之前就存在神经系统和发育方面问题的儿童后,与对照组相比,热性惊厥患儿的学业进展指标及行为方面都没有差异。

一项针对丹麦18,000名征召入伍士兵(18-20岁)的研究显示,热性惊厥和认知功能之间无相关性[15]。

热性惊厥是个大问题,以后我们再来详细聊一聊,不过,其中有一点我要提前说明一下:

有的家长认为,在孩子刚刚出现发热迹象时,应该尽早给予退热药物,以避免热性惊厥的发生。

其实,这没用! 在孩子最初出现发热迹象时给予退热药,不能预防热性惊厥的发生。 [12]

2、发热会烧出肺炎、脑炎吗?

不会!

肺炎、脑炎等疾病可能出现发热,但发热不会导致肺炎、脑炎。

因果倒置了。

3、发热会使孩子目前的病情更严重吗?

不会!

前面讲过了,体温适当升高,可以减缓一些细菌和病毒的生长和复制,并增强免疫功能。所以,发热有一定的好处。

即使温度太高,接近40℃时,免疫功能可能出现降低,这种降低也是很小的,不至于造成病情的加重。

04

孩子发热,需要立即就医吗?

或许,有的亲会说:「这得看温度高低!如果高热,必须马上送医院,如果低热,可以观察一下。」

这种看法有一个潜台词:温度越高,病情越重!

事实真的如此吗?

不是!

我们必须明确这一点:不能仅仅凭借发热温度高、持续时间较长、对退热药物的治疗效果来反映孩子病情的严重程度。

也就是说, 发热的温度高不高、发热时间是3天还是5天、退烧药效果好不好,这三点都与病情的严重程度不成正比。

是否就医的指标并不是仅仅看温度,孩子的其他情况也很重要。

家长不具备专业的医学知识,所以, 如果有任何怀疑,都应及时就医。但是,以下几点,更需要引起家长的高度重视:

1、小婴儿的发热,特别是6个月以内;

2、精神状况差,无精打采;或不愿进食;

3、呼吸困难或急促;

4、皮肤青紫、苍白、灰白、斑点状;或可见皮疹;

5、哭个不停;

6、少尿。

等等。

特别提醒:孩子年龄越小,家长越要小心谨慎。

05

发热的处理

一、要寻找发热的原因,治疗引起发热的疾病。

1、仅仅退热,那是治标不治本。

2、孩子发热的病因,最常见的,是「感冒」。关于「感冒」,我写过了,链接放文末。

二、什么时候该退热?

常常听人说,温度到了38.5℃,就需要给孩子退热了。

不对!

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发热最主要的影响是造成他们的不适,也就是感觉不舒服。

所以,我们退热的目的,主要是减轻孩子由于发热所引起的不适。

因此,是否退热,关键看孩子有没有明显的不舒服。

如果有,就退。

如果孩子活蹦乱跳的,没有感到任何不适,即使温度达到39℃,也可以不用退热药。

三、怎么退热?

1、物理降温

例如:温水擦浴、洗个澡,等等,都可以。

不过,请注意,给孩子退热的目的,是减轻孩子由于发热所引起的不适。

如果物理降温让孩子感到更不适,哭吵明显,那何必要用?

而且,物理降温的方式,有几点要特别说明:

(1)不要使用酒精擦拭。

(2)退热贴没用。

没有任何一份专业的医学指南承认过退热贴的效果,而且,根本就没有提到过它。

仔细想想,额头上贴上这么小小的一片,怎么可能退热?

所谓降低头部温度、护脑的神效,也是假的。

(3)如果孩子可能存在神经系统的疾病或损伤,这种情况下或许会对退热药反应不佳,可以采用物理降温。

(4)中暑应该使用或合并使用物理降温。

后面这两点,我在既往文章中都曾有提及,链接放文末。

2、药物降温

儿童发热,首选的降温方式是口服退热药

该用什么药呢?

世界卫生组织(WHO)给儿童推荐的退热药只有两种:

一是 对乙酰氨基酚 ,口服,剂量为每次10~15mg/kg ,两次用药的最短间隔时间为6小时。美国儿科学会建议3个月以下的儿童不要使用对乙酰氨基酚。

二是 布洛芬 ,布洛芬的剂量为每次10mg/kg,两次用药的最短间隔6~8小时。6个月以下的儿童不要使用布洛芬。

布洛芬与对乙酰氨基酚的退热效果和安全性相似。

但是,即使这两种药物,也不是绝对安全的,只是,出现毒副作用的可能性很小,但绝不是0。

还要注意:不推荐对乙酰氨基酚联合布洛芬用于儿童退热,也不推荐对乙酰氨基酚与布洛芬交替用于儿童退热。

用药安全关乎孩子的健康成长,其他退热药物,如阿司匹林、安乃近、尼美舒利等,请不要给孩子使用。

有的家长认为,打退烧针见效快,所以强烈要求医生给发热的孩子打针退热。

应该这样做吗?

不!

有三种退烧针比较常见,分别是:安乃近、安痛定、柴胡注射液。

前两种由于毒副作用太大,目前几乎没有医院在使用了;后一种为中成药,也不该用于儿童。

至于输液,输进去的并不是直接退热的药物。而且,能靠吃药解决的问题,为何要输液?

06

小结一下

大量的研究表明,很多家长都认为:发热是有害的,无论发热的原因或影响如何,都需要治疗。[16-19]

所以,循证医学数据库Uptodate明确指出[20]: 需要对患者、其父母及照料者进行教育来改变这些观念。

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

1、发热不是一种疾病,而是一种生理反应。

2、在其他方面健康的儿童中,如果发热的病因明确且体液丢失已补充,大多数发热是良性、自限性的;发热不会引起脑损伤。如果有严重疾病的征象,应咨询医护人员。

3、没有证据表明发热会使病情更严重。

4、降低儿童体温的初始措施包括多补充液体和减少活动。

5、如果儿童感到不适,可能需要使用退热药治疗发热。

6、采用退热药治疗后患儿体温降低并不能帮助确定其是细菌感染还是病毒感染。

7、正在接受发热治疗的儿童,并不需要特意唤醒他吃退热药。

8、正在接受退热药物的儿童不应该再应用咳嗽和感冒复方制剂,这些制剂常包含退热药物的成分;同时给予复方制剂和退热药物可能会导致药物过量。

9、退热药物应根据体重来给药,而不是根据年龄。

10、请保管好退热药物的说明书。

以上10点,建议父母们认真、反复读一读。

最后,建议题主看看第7点:正在接受发热治疗的儿童,并不需要特意唤醒他吃退热药。

此为文献原文,我对此的理解是:如果医生已经看过了孩子,暂不考虑严重或急需处理的疾病,仅仅是孩子在睡眠中出现发热,根据前面所讲,对于正常的普通儿童来说,发热最主要的害处是引起儿童感觉不适,但此时,孩子并无不适,睡得正香,你把人家叫起来吃退热药才是引起他的不适!

参考文献:

[1] 罗双红,舒敏等,中国0至5岁儿童病因不明急性发热诊断和处理若干问题循证指南(标准版).中国循证儿科杂志2016,11(4):81-95.

[2] Kluger MJ, Vaughn LK. Fever and survival in rabbits infected with Pasteurella multocida. J Physiol 1978; 282:243.

[3] Bernheim HA, Kluger MJ. Fever: effect of drug-induced antipyresis on survival. Science 1976; 193:237.

[4] Section on Clinical Pharmacology and Therapeutics, Committee on Drugs, Sullivan JE, Farrar HC. Fever and antipyretic use in children. Pediatrics 2011; 127:580.

[5] Greisman LA, Mackowiak PA. Fever: beneficial and detrimental effects of antipyretics. Curr Opin Infect Dis 2002; 15:241.

[6] Dixon G, Booth C, Price E, et al. Fever as nature's engine. Part of beneficial host response? BMJ 2010; 340:c450.

[7] Fowler AW. A/pN1 flu pandemic. Fever as nature's engine? BMJ 2009; 339:b3874.

[8] Kluger MJ, Kozak W, Conn CA, et al. The adaptive value of fever. Infect Dis Clin North Am 1996; 10:1.

[9] Small PM, Täuber MG, Hackbarth CJ, Sande MA. Influence of body temperature on bacterial growth rates in experimental pneumococcal meningitis in rabbits. Infect Immun 1986; 52:484.

[10] Lin C, Zhang Y, Zhang K, et al. Fever Promotes T Lymphocyte Trafficking via a Thermal Sensory Pathway Involving Heat Shock Protein 90 and α4 Integrins. Immunity 2019; 50:137.

[11] Banet M. Fever and survival in the rat. The effect of enhancing fever. Pflugers Arch 1979; 381:35.

[12] Uptodate:热性惊厥的治疗及预后

[13] Nelson KB, Ellenberg JH. Prognosis in children with febrile seizures. Pediatrics 1978; 61:720.

[14] Verity CM, Greenwood R, Golding J. Long-term intellectual and behavioral outcomes of children with febrile convulsions. N Engl J Med 1998; 338:1723.

[15] Nørgaard M, Ehrenstein V, Mahon BE, et al. Febrile seizures and cognitive function in young adult life: a prevalence study in Danish conscripts. J Pediatr 2009; 155:404.

[16] May A, Bauchner H. Fever phobia: the pediatrician's contribution. Pediatrics 1992; 90:851.

[17] Crocetti M, Moghbeli N, Serwint J. Fever phobia revisited: have parental misconceptions about fever changed in 20 years? Pediatrics 2001; 107:1241.

[18] Enarson MC, Ali S, Vandermeer B, et al. Beliefs and expectations of Canadian parents who bring febrile children for medical care. Pediatrics 2012; 130:e905.

[19] Teagle AR, Powell CV. Is fever phobia driving inappropriate use of antipyretics? Arch Dis Child 2014; 99:701.

[20] Uptodate:婴儿及儿童发热的病理生理学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