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问答 > 影视

作为导演,如何引导演员表演?

2019-05-25影视

本人导演新手一名,仅有过几部短片执导经验。在练习导演的路上有一些困惑,所以打算一起来交流一下,也希望有经验的导演能够指点纠正。

我在没有专业学习导演之前,就拍过几部短片,那时根本谈不上任何导演技巧和方法,就是把自己脑海里预想好的站位、情绪、台词节奏等一股脑地连说带比划给演员看。有时候看到演员懵懂的双眼,我也不知道我表达得清不清楚。而演员有时候即便没完全听懂,也会为了拍摄顺利进行而假装听懂了。我经常碰到,虽然我给了调整表演的建议,演员依然按照之前的演法来;或者说,演员表演出的结果跟你形容的完全不是一回事。这种情况下,只能硬着头皮拍完,指望靠后期剪辑救一救。

直到我进了南加大学习导演,我才发现了我的问题出在哪儿。而且我认为我遇到的问题,绝对是新手导演普遍会遇到的,甚至有过成功作品的成熟导演也会难以避免。注意,我只用「问题」而没有用「犯错」这个词,因为我觉得艺术严格意义上没有对错,但是的确有一些方法更加奏效。

讨论如何指导演员有效,首先要讨论如何指导演员无效或着低效。

在很多电影宣传的幕后花絮,或者演技类综艺节目中,我们会看到这样的画面:

  1. 一位导演亲自示范表演,让另一位演员照着原样模仿一遍。
  2. 一位导演认为演员的台词语气、逻辑重音、或者断句方式不对,于是亲自念了一遍,让演员照着念。
  3. 一位导演将演员的情绪程度分成从1到10的等级,并让演员表演其中的任意一级。
  4. 一位导演不停的喊「Cut!不好,再来!」而中间不做任何别的指示,妄图演员能够在重复表演中「蒙」对一条。

我不针对任何导演,只单说这个现象。而且这些方法,我以前也在用。我也不认为这些导演整部影片都使用这样的方法,或许这只是宣传团队为了凸显他们认为的导演的「示范能力」。但是,可以明确的说,这些做法在美国的正统导演教育里面是不建议使用的,我的导演教授在workshop排戏时如果看到学生使用了这些方法,会立刻叫停,然后训斥一顿。

这些不推荐的方法,都有一个统一的名词,叫 「结果式指导」(Result-oriented Direction)。

结果式指导,指的是企图通过描述你(导演)追求的效果,即你想要的最终视听效果,来塑造演员的表演。与之接近的概念是「概括性指导」(general direction)。无论是结果式指导还是概括性指导,与之相比更好的选择是「具体」(specific)、「可行」(playable)的指导。这些术语都有些模棱两可,很难定义。记得在我最开始学习表演很多年后,我才真正懂得为什么「概括性」是如此糟糕。—— 朱迪丝·韦斯顿

这个定义出自著名导演教师朱迪丝·韦斯顿(Judith Weston)在1996年出版的一本书【Directing Actors: Creating Memorable Performances for Film and Television】。一经出版,就成了美国各大电影学院的导演课必读教材,而导演课的第一课,就是如何避免「结果式指导」。

朱迪丝·韦斯顿的【Directing Actors】原版封面

「结果式指导」是导演很难避免的一个陷阱,会让演员弄不清楚导演想要的是什么。即便我在明知道这么做不当的情况下,也经常会不由自主地使用结果式指导。如果没有教授在旁边及时提醒纠正,就会更加依赖它。因为,我们往往太追求那个结果,而忽略了过程。

「结果式指导」的几个案例:

1.「你可以演得再搞笑一点吗?」

这里的「搞笑」是形容词,体现的是观众看到表演结果后的感受,一个演员如果去关注观众的感受而进行自我观察,跳出了角色,就很危险。

2.「你现在应该生气!」 「这个时候你应该哭!」

抛开角色的给定情境和主观目的,直接演情绪,会非常假。人在真实生活中的情绪并不是直接流露出来的,会因为性格、所处情境的不同而衍生出不同的行为。比如:你被领导骂了,虽然生气你先得忍着,因为你的目的是「保住工作,不惹领导生气」。「哭」也一样,在公开场合,一个人会想尽办法压抑住哭,因为目的是「不引起人注意」。

3. 「最高程度是10级,你给我演一个7级的悲伤。」

指数级别把演员变成了带着档位的机器,好像风扇一样分强风中风弱风。我能理解这是当演员的情绪过火或者不够时,导演想让他多一点或者少一点。虽然演员的表演训练里可能有类似的练习,但是这真不是一个可以执行的表演命令,每个角色在不同情境下对于情绪指数的表现都不一样。一个内敛隐忍的人的10级悲伤,可能效果等同于另一个情感外放的人的3级。一切都要根据角色的性格、所处情境和目的来。

4.「你演的是个人渣。」 「你的角色是个荡妇。」

所有对于角色的正面或负面评价都应该是观众结合整体故事的评判。正常情况下,坏人不会觉得自己是坏人。演员自己如果对自己的角色是负面评价,他本能地会站到角色的对立面。

5. 「你可以演得既性感,但同时又清纯吗?」

人物确实需要复杂性,但那是结合整个故事来看的结果。人物在某一时刻只能干一件事,无法同时表演完全相反的指导。

6. 「跟着我的表演学一遍。」「照着我的台词节奏念一遍。」

这一点在演员出身的导演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因为他们自己就是很好的演员,在讲解人物的时候,自己喜欢代入进去演一遍就全出来了。或许他们确实作出了很好的选择,但是这在实际工作上来讲,是不尊重实际参与的演员自身素质的表现。演员不能在角色的基础上表演,而纯粹是模仿,就会导致剧中演员的表演风格都像导演。导演的工作和表演老师是有区别的。

还有很多案例,原书中有详细说明。

怎么样,看完这些是不是觉得那导演不是啥也不能说了嘛?

我当初学完这些,也是一样的感觉。因为心理状态,形容词,都被老师禁止使用,基本上原本能用的词少了一大半。 我也是刚刚起步,再加上英文词汇量不够,拍片时候找不到好词,毕竟还是太嫩了。后来经过深入学习,才逐渐掌握了由「给定情境」「角色目的」「事实」以及大量的「动词」为主导的「过程式指导」。

朱迪丝·韦斯顿举了几个用「动词」代替「形容词」,用「事实」代替「评断」的例子。

与其让演员「演得性感些」(形容词),不如让他与她「调情」(动词);与其让演员「更愤怒些」(形容词),不如建议她「指责」或「严惩」他(动词)。
与其用「泼妇」来描述一个角色,还不如自创一个背景事实,比如说「她把油漆泼在前男友的挡风玻璃上」。

令人钦佩的是,当我看导演课上教授们进行实战展示时,还是会由衷地被他们的技巧折服。同样的演员,我自己说半天,他们演的都不准确。教授上来,只找准了一个词,立竿见影。也因为这样,我才相信,导演技巧真的是存在高下,并且是可以习得的。

为什么有的导演频频使用「结果式指导」,演员也演得不错呢?我觉得很大程度上,是在长期的工作中,优秀的演员自己形成了一种「翻译「能力,将导演抽象的概括,翻译成自己可以操作的动作和背景故事。并且,在一些涉及「指导表演」的综艺节目里面,你也会发现,演员最华彩的转变,往往发生在导演将「给定情境」和「人物关系」讲透的时候,而不是抛形容词或者做示范的时候。

要说明一点,朱迪丝·韦斯顿的理论主要适用于类似戏剧里那种追求连贯性的一气呵成的表演,演员大多都是经过专业训练的。在电影电视拍摄中,有很多不可避免的结果式指导:比如让演员控制自己的走位,走进焦点或者光区。比如拍特写时让演员的运动幅度不要过大。比如很多气氛镜头,只需要演员摆个造型。又或者是拍摄非职业演员,或者群众演员,给他们示范一遍往往是最快的方法。而且电影电视拍摄需要拍摄大量的镜头,这样的高强度下,「快速得到结果」成为导演的本能。

最后,我认为导演技巧理论众多,方法各异,就算是概念背的滚瓜烂熟,也不代表就能导好戏。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战之中更是「不管黑猫白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我也看到不少「结果式指导」的案例最后出了很好的作品,因为形成一部好作品还有其他各方面要素。毕竟,一个演员即便面无表情,也可以通过库里肖夫效应产生新的意义,电影最终是蒙太奇的艺术。

补充,我之前提的这本书【Directing Actors】有了中文翻译版,叫【如何指导演员:导演的必修课】,属于后浪电影学院系列。

想更加了解如何甄别和避免「结果式指导」,如何更加有效地指导表演的,强烈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