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问答 > 影视

为什么「看着一点也不科学」的黑石碑成为了科幻片的镇派神碑?

2019-02-05影视

在中文网络上会出现声称黑石板是「科幻片的镇派神碑」的本问题, 至少一半功劳 得归到刘慈欣身上:他多次赞扬克拉克的伟大作品,并在三体系列中不太准确地描述了黑石板,向大量读者传递了黑石板相关的模因。

黑石板的外观是摄制过程中的 妥协让步

  • 库布里克亲自参与了电影中外星造物的外观设计,拿出的第一个方案是透明的四面体金字塔,这是取自克拉克的短篇小说【岗哨】。
  • © STANLEY KUBRICK ARCHIVES/TASCHEN. © 2014 TURNER ENTERTAINMENT CO.
  • 库布里克从伦敦的一家公司订购高约 3.7 米的透明有机玻璃金字塔,该公司 考虑到自己的技术水平 ,建议改成平板的形状,库布里克同意了。
  • 在这东西送到片场后,库布里克对其外观感到 失望 。于是,电影的艺术总监安东尼·马斯特斯建议将玻璃板的表面弄成 哑光的黑色 [1] ——这弥补了其单薄的形体,并产生了想象的空间。
  • 电影里压根就没提过其边长成比例,那是小说版里谈到的。
  • 【2001:太空漫游】电影版的 神秘氛围 哲学气息 、将外星力量在一定程度上等同于 上帝 的表现手法,与黑石板的外观结合起来,凑巧地让黑石板显得远比同时代的科幻电影中的外星造物形象要 高级

    库布里克通过 尽量减少对话和解释 使电影更加神秘,他说这部电影「基本上是一种视觉的、非语言的体验」「就像音乐或绘画一样,在内部意识层面打动观众」。

  • 卡尔·萨根事后声称,克拉克和库布里克曾问他「如何最好地描绘外星智慧」。卡尔·萨根承认库布里克为了方便、希望使用人类演员来表现「类人外星人」的想法是「合理」的,但是萨根认为外星生命形式的外观不太可能与地球生命有任何相似之处,使用人类演员会给电影「至少引入一个虚假元素」。萨根建议这部电影应该 简单地暗示 外星超级智能的存在,而不是描绘它。
  • 萨根参加首映式时说「很高兴看到我有所帮助」。不过,在电影拍摄前,萨根只在 1964 年见过克拉克和库布里克一次。库布里克在电影拍摄过程中多次尝试描绘外星人,到了后期制作接近尾声时才 放弃 这个想法,这不太可能是因为萨根的建议。
  • 库布里克在电影中暗示外星生命经过数百万年的进化,从生物变为「不朽的机器实体」,然后变成「纯粹的能量和精神」,拥有「无限的能力和人类无法把握的智慧」。这既显得高级,又可以让观众与 宗教符号 联系起来、简单地理解「那就是涉及无限的强大存在,就像神那样」。
  • 和某些回答声称的不同,黑石板并不是科幻电影里「最早的」外星象征。外星力量第一次出现在地球银幕上是在 1902 年法国拍摄的【Le Voyage dans la Lune】(从地球到月球,改编自凡尔纳的小说),在科幻电影中尝试表现「目的不明之神秘外星力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1963 年的【Voyage to the End of the Universe】让电影观众对神秘外星力量的好感达到了一定的高度。

    如果你打算赞美黑石板展示了「在足够先进的技术面前,现代人与猿人无异」,最好不要看克拉克写的【2010:太空漫游】和【3001:太空漫游】:二者在表现黑石板的其它能力的同时,大大地损伤了黑石板的神秘感,或曰大大地降低了它们的逼格。

  • 如果你要保持电影里的印象,最好连小说版【2001:太空漫游】都不要看了。
  • 参考

    1. ^ Benson, Michael (2018). Space Odyssey: Stanley Kubrick, Arthur C. Clarke, and the Making of a Masterpiece. Simon and Schuster. ISBN 978-1-5011-63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