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问答 > 影视

导演的水平会影响演员的演技吗?

2019-05-25影视

太影响了。

对于一部影视剧来说,说得极端点,导演是棋手,演员其实是棋子,这局棋下得如何,关键是看导演的调度。

当然,这么说并不符合实际。毕竟大多数情况下,导演和演员要有互动,他们是彼此影响,导演的调度会刺激演员的发挥,演员的表现也会刺激导演进一步思考,更有一些优秀的演员,会临场发挥,甚至现场改戏,至于大牌一点的演员,片场主动权不一定输给导演。

但,总的来说,演员在影视剧的创作过程中,毕竟只是起到个体的作用,部分的作用。决定一部影视剧的成败,导演绝对要负第一责任。

所以大多数情况下,同样一个演员,遇到不同的导演,不同的剧本,会呈现截然不同的表现。

比如梁朝伟,演技不用说了吧?但是梁朝伟的影视作品,上下限之间差距非常大,既可以拿戛纳影帝,也能......

像这样的案例很多,太多太多了。

今天咱们专门拿马绍信这个演员来解释一下这个问题。看看同样是扮演林彪,在不同的导演,不同的剧本里面,马绍信诠释的林彪,会呈现怎样天差地别的效果。

马绍信的成名,非常有传奇性。
当年拍摄【大决战】系列电影,从全国各地挑选演员,每一个重要角色都有几十名,甚至上百名演员竞争。马绍信从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据说导演组让他试镜的时候,都被他的表现震惊了。
因为他表演的林彪,真的很贴近真实的林彪,那种沉默寡言,谨言慎语,但是在沉默中又随时准备爆发的气质,真的是绝了。
马绍信扮演的林彪,成为中国影史特型演员的经典代表,可能仅次于古月扮演的主席形象了。
但有一点让很多观众都感到非常困惑,就是马绍信在【大决战】系列电影里面塑造的林彪形象形神兼备,很得神韵,让全国观众都如痴如醉,然而他在后来拍摄的【大进军——南线大追歼】里面塑造的林彪,却又显得平庸无趣。
这是为什么呢?
咱们先说说马绍信在【大决战】里面扮演的林彪,他十分精准地抓住了林彪谨小慎微又霸气十足的元帅形象,一方面林彪对于打仗的算计是非常精细,但另一方面林彪一旦下定决心又霸气十足。
关于林彪打仗谨慎这方面,主要体现在首先攻打长春还是攻打锦州的战略方向选择上。
早在1948年年初,毛主席就发电让东野南下,但是林彪迟迟下不了这个决心。
后来经过多次试探攻击长春,林彪终于在9月决定南下。
但是国民党军马上增兵10万,从葫芦岛登陆,试图解锦州之围。林彪在军列上得知这个消息,又犹豫了。他说如果锦州久攻不下,一旦塔山防线被突破,我军将遭受东西夹击,重蹈四平覆辙。


太冒险了。
战场的形势,就如同这列火车,一旦运转起来,除非分出胜负,很难停下来。
这个时候林彪一个人站在那里思考,军列窗外的灯光不停照射进来,光线明暗不定,反映的正是此刻林彪的内心,看似平静,实则波澜。


林彪的思索一直持续到天亮。
罗荣桓过来劝他,战略决心不可更改。林彪又一个人在外面的展台踱步。


这个孤独的背影,是辽沈战役决策过程中林彪内心摇摆和斗争的最具代表性的写照。
镜头又转过来,给了林彪一个正脸。


还是那种一脸平静。
在整个辽沈战役中,林彪一直都是这种平淡脸色,似乎什么都无法让他情绪波动。
林彪就是这样,平常不说话,一说话就石破天惊。
在经过漫长思考之后,林彪对兵力部署有了新的安排。人们常常说林彪打仗,能够精确计算到敌我双方每一个连的使用方面,这当然是夸张。辽沈战役双方数十万部队,大兵团作战,即使是林彪也不可能计算到连级兵力。
但这个说法却也反映了人们对林彪打仗的计算之精的赞叹。
林彪一旦下定决心,他就恢复了那种军神的霸气。他直接把「刘亚楼」叫过来


然后对他做了最新部署,



然后对刘亚楼说「给我复述一遍」


这两句台词,反映的正是林彪在东野一言九鼎的霸气。军神气概一览无余。
要知道,东北野战军号称「林罗刘」,林彪是一号首长,罗荣桓是政委,刘亚楼是参谋长,属于三号首长。
作为一号首长的林彪,直接对三号刘亚楼下命令,而且是让他「给我复述一遍」,非常霸气。而可以看出,刘亚楼对林彪也是非常服气。在整个【辽沈战役】中,刘亚楼称呼林彪都是「林总」。
林彪的这种霸气,还体现在后来的两句台词。
一个镜头是塔山防线告急,4纵司令员程子华发电称「伤亡很大」。林彪说「告诉程子华,我不要他的伤亡数字,我只要塔山」。


俗话说「慈不掌兵」,林彪这句话,看似不在乎前线普通士兵的牺牲,实则不然。战争是非常残酷的事情,作为最高指挥官的每一个决定,都关系着手下数十万将士的性命。林彪必须要高度冷静,甚至是残忍,才能对更多士兵的生命负责。
还有一个体现林彪霸气的镜头,是攻打锦州不顺利,刘亚楼建议动用作为总预备队的1纵,林彪略一思索同意了,但是在刘亚楼打电话给前线下命令的时候


林彪又走过来,用手按住了电话,然后说了句:「总预备队,不动。」


这句「总预备队不动」真的是特别霸气。而且林彪说这句话的时候, 那个眼神,那个表情,非常霸气,真的是任你千军万马,我自岿然不动。
真的是完美再现了林彪形象啊。
但同样是马绍信,他在【大决战】里面扮演林彪如此传神。


过了几年再拍【大进军——南线大追歼】的时候,却又是另外一个状态了。
【大决战】系列电影拍摄时期,是从1989年左右一直到1990年,实际上前期准备更久,但主要拍摄时间就是2年左右。
然后从1991年到1993年,每年上映一部。
【大决战】系列电影播出以后,取得了极大成功。无论是在票房方面,还是在社会影响方面都很成功。
所以后来八一厂又用了原班人马,继续拍摄【大进军】系列,这个系列电影讲述解放战争时期三大战役之后的故事。也是有几个不同的影片,包括大战沪宁杭,解放大西南等,林彪出现的这个电影是【南线大追歼】,因为当时林彪率领的四野是往两湖、两广方向打。


在【南线大追歼】这个电影里面,马绍信的表现就有点一言难尽了,总的来说,就是完全没有了【辽沈战役】里面的那种霸气。
大家看,这是电影开篇,林彪和主席讨论进军路线的开场戏。


我们看,这里面林彪的表情就有点唯唯诺诺,和【大决战】里面的神态完全不是一回事。
当然,这可能是他和主席在一起的原因。所以稍微收敛了一点。
然而,林彪就是林彪,作为解放军的战神,哪怕是和主席在一起,也不可能如此放不开啊。
要知道,就在【辽沈战役】的时候,林彪还屡次因为攻打锦州还是长春的战略方向问题,和主席有了分歧。所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一个方面军统帅该有的霸气,在这儿完全体现不出来了。
再来看林彪的这个表情特写


可能是因为这部电影拍摄的时间1997年,马绍信出生于1936年,当时已经过了60岁,多少有点苍老之态了。而拍摄【辽沈战役】的时候马绍信刚刚50出头,和历史上真实的林彪年龄相近。
反正在【南线大追歼】这部电影里的林彪,神态表情完全不是【辽沈战役】那回事了。
当然这部电影和【大决战:辽沈战役】属于全方面的差距。不仅是林彪这些主要人物的表演,在战争场面方面,【南线大追歼】也拍得毫无感觉。
各种战役部署更是一塌糊涂,中间这几场林彪在指挥使下命令的戏,拍得像温吞水一般。


这句台词「不管付出多大的代价,也不能让白崇禧得到一寸土地」也是毫无气势。


所以,同样是马绍信,同样是扮演林彪,为什么在【大决战】里面就形神兼备,在【大进军】里面就如此让人失望了呢?
这实在有点让人想不通啊。
想来想去,我觉得只有一个原因,剧本不行,导演不行。
演员还是那些演员,虽然马绍信在拍【大进军】的时候又老了几岁,但是毕竟差距不大。这次于和伟出演电视剧版【大决战】里面的林彪,于和伟也快60岁了嘛。
所以演员的问题不大。
根本问题还是在剧本方面,是导演的调度不行。【南线大追歼】的导演赵继烈


功力还是比不上【大决战】系列的导演组。
再加上【大决战】系列电影的拍摄,得到了当时主要领导人的亲自关心,上上下下高度重视


对于剧本的打磨也好,对于各方面的配合也好,都有很大的优势。
所以【大决战】系列电影的剧情也是敢拍,因为审查方面放得比较开。到了【大进军】系列电影,好像又有点放不开了,从导演到演员,都有点拘谨。
那么最后出来的效果就大打折扣了。
因此这么多展现解放战争宏大战争场景的主旋律电影,最终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的,只有【大决战】系列啊。甚至严格说来,只有一部【辽沈战役】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