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问答 > 影视

【色戒】中王佳芝为什么不逃走?

2022-07-26影视

虽然不太想这么说,但是……反对目前所有的答案。(⌒▽⌒)

尽管就结果而言王佳芝的确逃不掉,不过更重要的是 她根本没想到老易会杀死她 ——这个问题是以王佳芝的视角揣测其心理动机的主观题,不是各方势力的战略分析。

小说里写得很清楚,老易逃走后,佳芝先松了一口气(她以为已经来不及了),接着冷静下来向珠宝商解释, 等对方确认好钻戒没调包 ,才出门拦黄包车:

她定了定神。没听见枪声。
一松了口气,她浑身疲软像生了场大病一样,支撑着拿起大衣手提袋站起来,点点头笑道:「明天。」又低声喃喃说道:「他忘了有点事,赶时间,先走了。」
店主倒已经扣上独目显微镜,旋准了度数,看过这只戒指没掉包,方才微笑起身相送。

走出大门,佳芝确实有几分钟的张皇——究其缘由,与其说是担心自己的生命安全,倒不如说是极度紧张之后脑子一片混沌,不知道下一步如何是好。她不太想得到老易的人会追杀她,反而很提防邝裕民等同党:

执行的人与接应的一定都跑了,见他这样一个人仓皇跑出来上车逃走,当然知道事情败露了。她仍旧惴惴,万一有后门把风的不接头,还在这附近。

即便如此,她仍旧没有乱了方寸,立马拟出了应对措施——去愚园路的亲戚家避避风声;况且,就算迎头撞见邝裕民等人,自己大约也能撒个谎敷衍过去——他们总不至于不由分说把她执行了吧。

幸亏这次在上海跟他们这伙人见面次数少,没跟他们提起有个亲戚住在愚园路。可以去住几天,看看风色再说。 其实撞见了又怎样?疑心她就不会走上前来质问她。就是疑心,也不会不问青红皂白就把她执行了。

起码在王佳芝眼里——(一)珠宝店里应该没有其他同伙,那两个印度商人不构成威胁;(二)自己的演技既然能骗过老奸巨猾的易先生,应付邝裕民等人问题不大。

可惜她判断失误——要处理她的不是同党,而是死里逃生的老易。

小说中这一段的处理非常有意思。佳芝的视角定格于封锁那一刻,后面关于审讯、赴刑场、处决等情节,仅靠老易的心理活动几笔带过:

他一脱险马上一个电话打去,把那一带都封锁起来,一网打尽, 不到晚上十点钟统统枪毙了 。 如果说他杀之灭口,他也理直气壮: 不过是些学生 ,不像特务还可以留着慢慢地逼供,榨取情报。

止庵先生说,「统统」这个词十分惊艳——故事的主角、一个活生生的人就这样轻如鸿毛地消无了;他愿意送她价值十一根金条的鸽子蛋,也能够毫不迟疑地杀掉她,甚至对她的「牺牲」洋洋自得——何其讽刺!

但是,将王佳芝理解成「因为爱情变得卑微、甘愿牺牲自己的傻女孩」,是不对的—— 王佳芝的错误,在于高估自己而非轻视自己。

佳芝是学校话剧社的当家花旦,从十二三岁起就拥有众多爱慕者—— 这样的女孩子,对自己的漂亮和才华是有优越感的。 不好说她自负,毕竟她的表演技巧、临场反应和抗压能力真的比同龄人强太多(这一方面小说和电影均有充分的呈现),处于学校的小圈子里,自我膨胀一点不奇怪。

邝裕民第一次提出暗杀计划的时候,同学们捧佳芝出马,她便当仁不让地接受了。比起私人感情和家国情怀,更真实的理由是 她渴望更大的舞台 ,想做一件看上去很厉害的事情。

然而,把生死一线的暗杀工作当作plus版的扮演游戏,她那种羊毛玩票的态度埋下了悲剧的根。

两年后,佳芝第二次加入邝裕民的组织,是因为在贞操的问题上钻牛角尖。有些人或许又要大发议论「反映了封建礼教对女性的迫害」——不是这样的。

从佳芝那句「不打死也成了残废,还不如死了」的感想,引诱老易时情色感十足的肢体语言,以及在脑海中准备多种预备方案的习惯,看得出她的完美主义倾向。 她执着于对自我的掌控 ——从身体状态到行为表现均不能有差错。

既然如此,我们不难理解佳芝重视贞操的缘由——她不是因为察觉到同伴的异样、所以懊悔自己牺牲童贞,而是因为接受不了「不干净」的自己、所以觉得同伴对她另眼相看。但最让她无法容忍的,还是「自己选择牺牲的童贞没有换来等价的回报」。

这件事被佳芝封入心底,隔了两年依然没有释怀。邝裕民联系她的时候,那份强烈的不甘和屈辱便再度涌上心头,逼促她「义不容辞」地接受新的任务。

佳芝的优越感是自信与自爱的体现。可惜在特殊的环境下,这样的性格没能成就她,反倒摧毁了她的一切。

佳芝被枪决了。老易复盘着整件事情,想象着王佳芝临死之时的心情:

她临终一定恨他。 不过「无毒不丈夫」。不是这样的男子汉,她也不会爱他。

第一句话是实情——她最终是恨他的。

在此之前,类似的场景还出现过一回:

有一阵子她以为她可能会喜欢邝裕民, 结果后来恨他 ,恨他跟那些别人一样。

佳芝一生经历了两次背叛。

第一次,佳芝不仅以为邝裕民爱她,还以为自己爱国,因而加入了他组织的暗杀小组——然而他却跟其他同伴一样,任由梁闰生夺去她的童贞,又疏远了她。

第二次,佳芝以为老易爱她,因而不忍心看着他死,低低一声「快走」放过了他——然而他却恩将仇报,立马派人封锁现场,当夜将她和其他同伴统统处决了。

她恨那些背叛她感情的人——不过,归根结底她恨的是自己:

大家都知道她是懊悔了,也都躲着她,在一起商量的时候都不正眼看她。
「我傻。反正就是我傻,」她对自己说。

其实,不管是之前那个觉悟为国家牺牲生命的人,还是之后那个愿意因感情放弃立场的人,都不是真正的王佳芝——虽然在选择的一瞬间,连她自己都这样相信着——但是回过头来想想, 那全是冲动之下做出的、一定会懊悔的决定

真实的王佳芝,是那个演戏散场了还松弛不下来、拉着同学夜游车河的人;是那个看见电影里残酷的画面、难过地背过身去的人;是那个面对人家一只只钻戒、为手上廉价的翡翠难堪不已的人;是那个努力抵御着男孩子的求爱、又暗自高兴的人。

这样一个单纯、善良、虚荣、自爱的人,跟许多普通女孩子差不多——有优点与缺点,成不了仁人君子或大凶大恶——她本该埋没在芸芸众生之中、平平稳稳度过自己的人生,而不适合做高危高压的间谍工作—— 可她却受时代的浪潮影响,做了不像是她会做的事 ,终于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令张爱玲嘲讽而又怜惜的,往往是这样的小人物吧。

PS:

以上分析的主要依据是小说而非电影。倒不完全出于我是原著党,也是因为对电影的某些情节表示困惑。

例如,王佳芝离开珠宝店的时候戴着鸽子蛋,而且叫黄包车夫去福开森路(老易给她的公寓)——她不至于如此愚蠢吧?(⊙_⊙)她应该清楚,身份暴露彻底摧毁了两人的关系,难道还能期待些什么?以及,戴着戒指很奇怪不是吗?得亏张爱玲跟宋淇慎重讨论过,戒指一定不能带走,否则像是买放。(我知道2009年张宋书信集尚未出版,但本着对原著的尊重,我认为李安应该去找宋以朗借阅。或者他是想藉由佳芝戴着戒指、体现她对易先生感情的回应——依旧违和。)

我知道李安先生想把王佳芝塑造成一个孤苦伶仃的可怜女孩,没什么主见又害怕被抛弃,所以才会反复被人利用,直至走上死路——但是过度强调「缺爱」这一个侧面,反而会失去角色的多面性和纵深感。(事实上王佳芝的角色形象跟缺爱真沾不上边。╮(╯▽╰)╭)

因此,尽管电影原创了很多个性鲜明的配角、精彩纷呈的冲突、匠心独运的细节——但是以我看来,主角的塑造和部分情节的改编是不尽人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