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问答 > 影视

电影或电视剧中有哪些常识错误?

2014-09-25影视

随手写的回答,两天来看的人不少,那就说几句补充一下。首先问题问得有缺陷,不应该加进「常识」一词,如果十几亿人民都普遍懂的东西,主创人员也多不会犯错。比如问题附带说明里提到的输血等,那只是医务人员的常识,普通人多不知道!

中国大陆地区拍的戏,在八九十年代也有各种错误,但没现在那么离谱,因为那个年代的影视人普遍比较认真和专业,作品的不足往往只是受制于资金和技术而非态度!举个例子:道具,十多年前看【锵锵三人行】,窦文涛请了一个导演上来,谈到道具师的问题,导演说以前各大电影厂的道具师都是很专业的,但自从进入市场经济以后,影视业急速发展,原来就那么一点人的专业道具师根本就远跟不上需求,于是影视城内,剧组导演往往就是看那个帮工比较机灵懂得多的,就让他去弄道具,而道具师本身是需要多年培养、必须掌握很多专业知识的!这种非科班半路出家的「道具师」多了,影视剧中道具的问题自然就大幅增多了!

评论中有人觉得何必那么认真吹毛求疵,像香港TVB的电视剧外景道具那么烂,不一样出了好作品,当年不是横扫两岸三地吗?对,以前的港剧是很有市场,可现如今TVB安在?广州市从八十年代到现在都是可以直接收看香港电视的,但近十年,连那些收看要求不高的老年人都对港剧失去兴趣了,概因观众需求是在不断提高的,影视人也应该不断追求进步,否则就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第一:木炭。

木炭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这样?

估计很多三十多岁以下的年青人会说:没错,木炭不就是这个样子吗?可惜不是,这叫环保炭,近二十来年才普遍使用,普通环保炭是利用农林剩余物(农林产品垃圾)为原料,用机器压制而成。

真正的用天然木材烧制的木炭是这样的:

这是广东的荔枝木炭,不同树种烧出的炭形态有异,但都是实心,炭条纹理自然,每一条炭都不一样。

{我直到九十年代时在广州用过和见过的木炭都是这种天然木炭,因此如果拍的故事发生在九十年代以前的电影和电视剧,里面出现的木炭只能是上图模样的,不能是空心的环保炭。}括号中这段话是原文,评论中有人说他们八十年就用过空心炭,这点我并不觉得惊讶,某种东西首先出现和大规模使用往往存在着巨大的时间差,而且也有地区差异,你以为我事先没考虑到这个可能性吗?当然有,因此我批评的两个例子是明朝戏和民国戏!我是不会拿八九十年代的戏来开刀的,因为没绝对把握!

近十多年拍剧,为图方便至少六成以上剧组都用环保炭,包括很多古装剧,比如大名鼎鼎的【大明王朝1566】,剧中烧的就是空心环保炭!这很让人不懂,主创人员是无知还是懒?烧炭是门技术活,但如果只是为了在镜头前装装样子,去郊野捡几条木头烧透了就能达到效果,根本不费多少工夫和成本!

大明王朝1566第39集,大兴知县烤火,用的是机制空心炭.
电视剧<林海雪原>,四十年代后期的故事,烧的是机制炭.

第二:城池。

我们现在看的电影和电视剧,从春秋战国到民国,戏里出现的城池大多数都是以下模样的:

实际上中国早期的城池,绝大多数是土筑,到了明代以后,各地的城墙才开始大规模包砖。因此在中国古代历史的绝大多数时间里,城池都是一副黄秃秃的模样。现存的古城墙多是清朝的,只有极少数从明代留下来的,再早就没有了!但我们可以看看用相同技术建的客家土楼,就能大概想象到明之前城墙外表的样子:

评论中有人讽刺是否要穿越回去找外景城池。实际上在北方和西北的影视城是有土筑城池的,如下面的易县春秋影视城:

刘德华主演的电影【墨攻】,用的就是土筑城池!

因此不是没有选择,而是很多剧组不在乎!

第三:宣读圣旨。

我们现在拍的古装戏剧,不管是秦汉晋唐宋元明清,绝大多数在宣读皇帝圣旨时都会说:「奉天承运皇帝召曰」,且不说古代宣读皇帝的旨意时有很多不同的用语,就只单论这句「奉天承运」,它出现在明朝,因为彼时明皇宫里有一座奉天殿,也有一种说法,奉天殿在元大都的皇宫里就有了,但无论如何,在元朝之前的朝代里,宣读圣旨用「奉天承运」都是错的!

第四:大婚。

现在不少明星结婚,因为场面盛大会被媒体称为大婚,这在当代,你喜欢用任何(至少是绝大多数)词语自称都不犯法,但在古代,大婚,又称大昏,是指天子或诸侯的婚娶。非此等级的人用此词属僭越,是找死。但我不止一次在古装电视剧里见到官员和富豪人家娶亲用此语!

第五:包子和馒头。

以前的包子馒头大多数是个大略泛黄,而且多数不会用包纸。但现在有不少古装和民国剧,为方便估计使用了冷冻袋装包点,剧中人物在大街上买的包子馒头是雪白个小,包子还带包纸!

第六:银两。

剧中看到的是这样的:

在影视剧中看到的船型银锭,又被称之为官锭,这些都是官府的银子,一般平民是用不上的。在民间流通的,大部分都是碎银子。在古代,一般的商铺中都会准备一种比较常用的称重工具——戥子,而买家手中也都会准备一个可以裁剪银两的剪子或凿子。买方在付钱时,会剪下手中银块的一小块。

所以古代人们手中的银子是这样的:

电视剧中去饭店吃东西,五六个菜一壶酒,主人公随手就扔一大锭银子买单,这是胡来,一锭银在古代的购买力顶得上现在四五万!

第七:老蒋在军事会议上的作派。

从八十年代拍的电影起到现在的影视剧,凡是老蒋召开高级军事会议,镜头基本上都类似这样的:高级将领挺直腰杆端坐在长桌两旁,然后老蒋进入,侍从喊一声「委员长到」,两边的将领齐刷刷起立迎接,动作划一整齐,面部表情恭敬严肃!

刚开始看到这种场面不觉得有什么,但当对历史了解多了以后就开始生疑:这些高级将领怎么可能像个中低级军官那样表现呢?

能与老蒋一齐开高级军事会议的有三种人,一是各地军阀巨头,像李宗仁白崇禧阎锡山冯玉祥张学良等,他们曾经或仍是拥兵自重,都和老蒋开过战,李宗仁更是和蒋斗了一辈子,这些人万万不会像个副官侍从那样恭迎老蒋的!二是与老蒋同系统的军中大佬,像何应钦薛岳等,这些人在国军中资历不在老蒋之下,断不会表现得像个跟班小弟!三是黄埔系中的大将,像胡宗南杜聿明汤恩伯等,他们对校长自然是尊重的,但作为率军十万几十万的一方封疆大吏,他们平时都威风自如惯了,瞬间要他们像个卫兵那样展现军姿,那也是够为难的!

综上分析,电影电视剧里的情节是不会出现的。当然,肯定有人说这只是你的猜测!幸好当年老蒋是有拍纪录片的,我看过一段老蒋在抗日时期开高级军事会议的影像资料,当蒋委员长出现时,参会人员确实是都起身相迎,但动作很随便,稀稀拉拉的参差不齐!与现在的影视剧根本不是一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