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问答 > 影视

为什么「康熙怒斥群臣」片段被奉为经典?

2016-11-19影视

老派戏骨陈道明和唐国强一样,借着弹幕的风口在90后中着实火了一把,这倒是让康熙爷和丞相十分意外,毕竟这两部戏大红大紫时,很多年轻一代尚未出生或者还在懵懂之年,而此番新瓶装旧酒的大卖,除了当下的时代背景,也和二位的精神特质息息相关——演员只有将自己烙印打入角色,才能够让角色充满张力,才能够有 超越时代的传播力

去年唐国强老师在上海为B站做活动,有幸在线下见识了丞相的风采——席间举手投足,觥筹交错,与骂死王郎时期的孔明气质并无二致,大有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之感;又可能是扮演过太祖,所以煮酒论英雄起来多了一丝领袖气质,喜好引经据典,但又会用一种红色的意识形态进行包装,让我等大开眼界,想到之前遇到的某位副部级领导也是这副做派,不禁感慨角色的反哺作用...


而道明老师则甚为低调。

在今年的一次活动饭局中,我们见到他时,他一身黑衣现身,鸭舌帽+墨镜,对于姗姗来迟似乎有些歉意,摘下墨镜有些扭捏地跟各位打招呼,虽然大部分都是80后90后的晚辈。这倒是让我看到了方鸿渐的影子,虽然据说【末代皇帝】在80年代大红大紫,拿了国际级的奖项,但我认识陈道明完全是通过【围城】这部90年代伊始的经典电视剧。

落座之后,道明老师并无半点长者姿态,也没有什么传授人生经验的企图,而是非常好奇地向我们了解年轻一代都流行什么,喜欢什么——他说他女儿是80后,和他没有代沟,因为他是个很好的倾听者。

于是自然地聊起了网游、直播、弹幕Bilibili, 以及【康熙王朝】在B站上的爆红, 道明老师有点懵逼,有些迷之尴尬地讪笑着,一边说「都是哪一年的剧了,怎么现在忽然红起来了」...一边听我们解释鬼畜的含义。

道明老师说这部戏当初开始并不顺利,因为仅仅50集的电视剧横跨一个「千古一帝」的一生实在是坡度感太大,演员很难在很短的时间内做到像角色一样的成长进度,因此必须要在心理上做好及时的转变,要让表演状态和角色的阶段性气质相符。

按理说,康熙帝这种角色在那个年代会有某种定式的存在,譬如此前的【雍正王朝】、【微服私访记】、【还珠】中的唐国强、张国立和张铁林都在几部剧中奠定了清朝皇帝的几种风格,也大致符合人们的想象。因此,若是普通演员,只要正常发挥,凭借如此大的制作、央视的平台以及当时央视高层提出的「两年之内两部大制作清宫戏开年扫平地方卫视清宫烂剧「的定位(另一部是次年播出的同样颇为惊艳的【天下粮仓】) ,足以圆满完成任务,毕竟剧本的厚度和角色的深度摆在这里。

但作为一代实力派戏骨,道明老师对这种交差式的表演不屑一顾。他跟我们说,虽然对于每个角色他都尽力而为,不过仍然会在内心里有个分类:1.「为五斗米折腰」接的活;2.出于交情,盛情难却——那么热情,不去也不好;3.角色本身具有极大吸引力,不演一辈子遗憾。而【康熙王朝】,显然是最后一种。道明老师开玩笑地说,或许是【末代皇帝】里面的溥仪太过憋屈,所以心里一直埋着一个一定要演一个」盛世大帝「来补偿的种子吧...而既然是自己喜欢的角色,自然要深入其中,用自己的方式加以理解,尽力诠释,于是便很早之前就做起了功课。

那段时间,他在拍摄之余并不与其他剧组人员过多交流,甚至杜绝了非必要的社交,完全封闭起来,沉浸于闭关修炼之中。一方面手不释卷,线装版的【史记】【资治通鉴】【清史稿】甚至是去草原拍「御驾亲征葛尔丹」时也没落下,一方面无时无刻不揣摩角色的心理世界。

而怒叱群臣这部戏也是在表演日渐佳境的情况下「出戏」的 ——道明老师说,出戏有时候很困难,要拍好几遍,但总不满意,不过他也不会重复,而是每一遍都用一种新的方式来演(我想起了【金陵十三钗】里的Christian Bale,哪怕是表演一个喝醉的「神父」从楼上摔下一个酒瓶,拍了8遍,没有一遍是重复的),而一旦「出戏」,就如同一壶冒泡许久的开水,终于沸腾,将壶盖顶起。


而这场「怒斥群臣」就是在沸腾之时的「出戏」。道明老师说,那段时间他已经完全沉浸到角色当中,那场戏开始之前他甚至都没有温习台词就直接进入了状态。而在一段前戏的铺垫之后,他长久以来蓄积在内心的某种能量忽然慢慢上涨,到了一个爆发的突破口,这种突破口直接体现在了台词的即兴创作上,在某一个节点脱离了既定的词设定的轨道,往更加酐畅淋漓的方向倾泻而去...

「大清的心头之患不在外边,而是在朝廷,就是在这乾清宫!就在朕的骨肉皇子和大臣们当中!咱们这儿烂一点儿,大清国就烂一片」 ——「你们,要是全烂了,大清各地就会揭竿而起,让咱们死无葬身之地呀!」

——我的耳边忽然回荡起那段经典的台词,可谓余音绕梁,三日不绝。道明老师说,这段台词说道最后,他已经看不到眼前的大臣,甚至整个乾清宫都不复存在,只有他一个人,立于天地之间,所谓「悠悠乎与灏气俱而莫得其涯」,感受到的,是灵魂的沐浴和通畅,仿佛随着震彻大殿的回声,瞬间飘到紫禁城外面去了...

道明老师承认,自己最后的发挥确实有借古喻今的意思,由于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从小的环境熏陶让他形成了某种儒雅的气质。他所扮演的所有角色,似乎都反映了知识分子的不同形态。如果说方鸿渐所诠释的是知识分子的玩世不恭的圆滑和小聪明不坚定,【黑洞】中的聂明宇揭露的是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变态高智商罪犯的内心世界,【冬至】的陈一平是一个小知识分子在底层社会的挣扎,【中国式离婚】中的宋建平呈现了中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婚姻危机,那么【 康熙王朝】中的康熙帝则同样富有书生意气, 虽然后期结合了中国式的权谋和心机,但本质上仍然有理想化的一面,否则绝对不会有这样的爆发。

关于这段戏的成功原因,道明老师把它归功于短期的专注和长期的积累。短期的专注前面已经提到——专注角色几个月导致他演完之后很长时间无法走出来。而关于长期的积累,他说自己早年是演话剧的,台词功底扎实,所以非常擅长这种独白的戏份,这类戏份,往往以话剧表演的形式才能表现这种宏大和庄重的恢弘气势。这样的表演在他的演艺生涯中出现了不止一次,再如【我的1919】中顾维钧巴黎和会的发言——往往成为了点睛之笔。

席间,道明老师以茶带酒,对话中途会偶尔放空——盯着茶杯中沉浮的茶叶,凝精聚神,仿佛他的人生,虽一路平顺,但随着角色的变换,也算大起大落... 他也终究预料不到,我一个自我奋斗成名的实力派演员,怎么就被调到鬼畜全明星阵容里去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