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问答 > 影视

【三国演义】里,罗贯中是不是写出了一个「我孝庄」级别的bug?

2023-05-21影视

这句童谣其实可能不是罗贯中写的,原作中谯周引用的童谣,其实更可能是「若要吃羹,熟煮来」;嘉靖年间【三国演义】正式出版前的修订者,觉得原作者写的内容不妥,给改成「若要吃新饭,须待先主来」。

我看有人回答说这是「毛宗岗批评本」的问题的,原文应该是「若要吃新饭,须待先生来」——这其实是错的。因为这是最早出版的「嘉靖本」出场自带的BUG:

嘉靖本【三国演义】第十三卷【刘玄德平定益州】
万历年间的周曰校本【三国演义】,也是「若要吃新饭,须待先主来」

实际上,在【三国演义】成书后,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以抄本的形式流传,直到嘉靖元年之前,某个文学修养较高的修订者,在精心修订并出版后,市面上才开始出现印刷的版本。

中川谕制作的【三国演义】谱系图,其实真正的关系更复杂

无论是「嘉靖本」、「周曰校本」,还是受前两者影响而出现的「毛宗岗批评本」,都是来源自弘治年间的一种北方流传的抄本。而在南方,流传着另一种截然不同的【三国演义】类书籍——这便是福建建阳书坊的出版商们热衷的【三国志传】系列。

现存最早的【三国志传】是嘉靖二十七年刻的叶逢春刻本。这个版本里,谯周引用的童谣却是:「若要吃羙,熟煮来」,「羙」是「美」或者「羔」的异体字,其实都说不通。这主要是因为叶逢春本印刷错别字较多,应该是「上羔下火」,也就是「羹」的异体字。

所以这句话应该是——「 若要吃羹,熟煮来 」。

这里的「熟煮」其实是一语双关「蜀主」。

万历年间的汤宾尹校本【三国志传】,则可以验证确实是「若要吃羹,熟煮来」。

明万历三十八年的书林杨闽斋刊本里,这句话是「 若要吃羹,热煮来 」,把「熟煮」误作了「热煮」……

这个「熟煮来」其实是有典故的。

宋代的志怪小说集【蜀本分门古今类事】中,引用了【蜀异志】中的记载:

太祖皇帝乾德之初,京师屠宰多煮肉以卖,人多德其利,故先售,至是煮之差熟,乃巡里巷叫云:「熟煮来!」其后蜀平,少主归国。「蜀」与「熟」同音,「主」与「煮」同音,此其谶也。

这其实是说宋太祖乾德年间,汴京卖肉的人常常先卖肉,再煮熟,在里巷中叫「熟煮来」,让买家来取。「熟煮来」和「蜀主来」同音,果然应验了不久后蜀国灭亡,后主孟昶被俘,被解送至汴京。

不过,【三国志传】系的的「谶语」由于设定是「蜀地小儿歌谣」,所以「若要吃羹,熟煮来」,反而从蜀主被俘兵败的意象,一转变成了预示着「蜀地之主」的到来。

这句「谶语」的重点,要配合是原文设定为「一载之前」开始的,其实还是强调「蜀主来」,尤其预示着刘备的到来。

可能是嘉靖本的修订者觉得这句「谶语」终究是源自于「亡国之君」孟昶,怎么可以用在刘备身上呢?不妥,所以就改成了「若要吃新饭,须待先主来」。

「先主来」应该还是「先煮来」的谐音梗,这句「谶语」则预示有一个「先主」来取代刘璋,更多了一份预示「刘备是先主」,还存在有「后主」之类的预言之意——

不过,除了神棍和资深投降主义谋士谯周外,我不感觉黄权和刘巴在这里觉得「先主」就一定是「刘备」:

毕竟,在【三国志传】系列里,黄权和刘巴听谯周说「 若要吃羹,熟煮来 」,反应是「皆欲欧(驱)之」;而在【三国演义】系列中,他俩听谯周说「 若要吃新饭,须待先主来 」,「先主」被解释为刘备,黄权和刘巴的反应更加强烈,是「皆欲砍之」,明摆着觉得更加胡说八道了……

===========
敝人所写的其他【三国演义】周边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