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问答 > 影视

喜剧演员是否更容易患上抑郁症?

2016-10-30影视

喜剧和抑郁究竟有没有什么特别联系我不知道,只是觉得,「喜剧演员身患抑郁」这个事情本身的反差太大,容易给人留下更深的印象,还有精神上的冲击:啊,原来他/她完全没有表现出来得那么快乐。

我倒没觉得喜剧演员大多会抑郁,但我觉得,高级喜剧创作和表演者,似乎是对人生怀着一种很认真的态度的。跟普通的模仿丑相、做怪相出怪声儿等表象手段相反,创作更有内在的幽默往往来源于更深刻的思考。讽刺、嘲弄、抨击和自嘲,这些创作内容要经过对生活中让人啼笑皆非的事情的观察和总结,甚至去找其中好笑的点在哪里,才能在作品中自然而然地加入这些让观众觉得真实、容易代入其中、产生共情的桥段。这其中的思考是非常认真的。在我印象中,小时候曾看过非常多的优秀相声小品作品,刘宝瑞、姜昆、梁左、陈佩斯、何庆魁,这些曾作出脍炙人口喜剧作品的创作者将很多包袱自然融入了生活,让人在听到的瞬间就能懂得其中可笑之处,忍俊不禁。

我的笑点远低于正常人,经常为一点儿小事儿乐得前仰后合。但是很长时间以来,我特别搞不懂日本搞笑艺人的点,尤其是那种叫「段子」的东西,我理解不了为什么日本观众可以一次次被某种特定的、已知的搞怪逗笑。那种特别的定式表演真的有那么大魅力吗?我很好奇,日本观众的笑真的是出于本能被逗笑,还是礼貌性地尊重他人工作性质的反应,还是一种被建立的「看搞笑段子——笑」的条件反射?

有三部日本影视剧,特别拍摄过喜剧艺人的生活。

一部是【红鳉鱼】,讲述了落语家立川谈志极其门下弟子对落语这门传统技艺的传承,不仅在技艺本身,还有师徒间的情感、人生观的延续。落语从形式上似乎类似单口相声和评书,以讲故事、逗笑为内容。这部短片其实算不上电影,只是电视sp,但卡司真不错,二宫和也、北野武、香川照之,制作简单平淡,相当日式,但那种浓浓的和式深情确实打动人。

日式色调、房屋布景、北野武,都结实地奠定了影片的气氛。其中最能触动人的片段,无疑是谈春听到师傅给师弟讲解关于嫉妒的表演与本质。在二宫和也饰演的谈春靠在墙上紧锁眉头开始反省的时候,观众都会感到,这是对自己的当头棒喝。

【浅草小子】则是取材于北野武自己的经历。这部影片不免受到了【红鳉鱼】的影响,但制作要精致许多,不仅有北野武一贯的沉默与压抑风格,镜头语言的运用也炫了很多。北野武用帅哥演员柳乐优弥来饰演年轻时的自己,实在是……一贯的不要脸,不过年轻的戛纳影帝确实有点东西,模仿北野武下了功夫,踢踏舞表现得也很不错。但是呢,或许是因为北野武本身的风格太不日本,镜头太过华丽,内容太多,这部剧中的情感表现没有【红鳉鱼】中那样深沉。北野武对漫才内容的突破、对表演形式的追求,对职业生涯的坚持,还有师徒间的背叛与传承,是他对自己的事业生涯的回顾和总结,其中的执着、热忱和种种艰辛,都让人为之动容。只是,最后回归剧场那个长镜头,一开始就已经奠定了「回归初心」的基调,所以早就猜到了最后北野武本尊一定会变身,藏不住的镜头语言,就变得流于表面了。

又吉直树的【火花】中写到的两个失败的搞笑艺人,则又是另一番景象了。这个不出名的漫才演员似乎将自己生活中的不如意完全注入了小说中,他在舞台上演绎精心创作的搞笑桥段,试图逗笑观众,却在笔下注入了思考和生活的艰辛。

这本半自传性质的小说,让很多人在其中找到了一种难以启齿的共鸣:挫败。你热爱一项事业,你为之付出,你期待机遇,你拼命挣扎,你坚守自我,然而现实就是,总有种种原因,让你事与愿违,失败,失败,面对的总是失败。然而,你无法放弃,无法自拔。

这部小说因为得了奖,在国内出版的时候,特意请一位相声大家作序。那序的文笔很好,但是关注的点只在于其中的师徒关系,未免太小家子气,拉低了整本书的意境。看完小说再看序言,很有吉卜力来中国上海电影制片厂取经时的所遇,令人无比失望。我总觉得,日本的极致文化为什么能极致,或许是因为日本文化骨子里有点傻,那种我能理解、能欣赏的傻,那种小小的存在主义的虔诚和愚钝,不被现世观所打乱的执着精神。突然想起刘慈欣在【三体】中写道,绍琳父亲评论女儿太过于聪明的一句话:「……搞基础理论,不笨不行啊。」

总强调虚无主义挺招人烦,不过还是得说这个前提。人活着,如何面对艰辛的人生,如何思考自己的处境,如何应对困难和挫折,这是挺麻烦挺倒胃口的事情。思考本身就让人烦透了,很多时候让人感到痛苦。在这个基础上,还能怀着时刻找找乐子、开心一下的心境,还有勇气愉悦自己、逗笑他人,本身就是一种勇气和坚韧,我不认为有这种智慧和能力的人容易抑郁。但是,对人生太较真、对自己要求太高、创作太受限,倒是真容易对现实不满,那么就可能抑郁了。

自古悲剧似乎就比喜剧的品格更高,让人哭、得到心灵洗涤的悲剧是正剧,喜剧让人笑,让人发泄,却似乎只能谐谑。是哭比笑更能动人吗?是因为悲哀才是生活的基底吗?因为人们哭着出生、悲泣着离世,所以哀伤更高雅更能诠释人生吗?但我觉得,同是情绪,笑比哭更有感染力。王小波说:「一切欢喜都不可能长久,只有不堪回首的记忆,才被人屡屡提起,难以忘怀。」但他本人却总在书写幽默和有趣,直面那些惨淡人生和淋漓鲜血,即便岁月的流驶,始终洗涤不掉那些挂着顽强笑颜面孔上的淡红血色。于是,历史和智慧的真相便在这笑容中得以流传。

前两年看阿里斯托芬,真是震惊,太久远了,太现代了。那些创作的技法和内容几乎没有隔膜。我总觉得,喜剧的态度,就是一种常人生活的根源和力量。既然哭着生,哭着死,至少生存的时间,我们要尽情享受起来。笑,是一种生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