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问答 > 数码

「开盘母带」这种超大号的磁带音质和黑胶、CD相比如何?

2019-05-24数码

所谓这么多现有的玄学概念,正是因为某些人不管怎么拿科学思维和事实去反驳,都在试图拿"他们的耳朵"来佐证。

然而失真就失真,染色就染色,主观音质评价就主观音质评价,随意套个「主观音质好坏」来印证谁客观音质好,本身概念上就是很愚蠢的。

事实上的客观音质CD就是好于黑胶和磁带,像开盘机的动态范围不到60dB,黑胶极致优化也就不到70dB。

而CD是96dB,而且可以通过Dither可以进一步的压榨SNR,能近乎完美的回放20Khz的正弦波,民用简直够用得不行,这些都是原理决定的。

为什么24位音频毫无意义 - 模拟信号的数字表示_哔哩哔哩 (゜-゜)つロ 干杯~-bilibili

黑胶、开盘机的wow-and-flutter(很多人认为模拟设备没有「jitter」,实际上只是说法定义的差别)、Random Noise等都非常的糟糕。

有限的信噪比和动态范围(以至于进入数字时代后,必须要大举压缩音乐的动态范围才能正常的灌录进黑胶,而这几乎就是黑胶 开盘机为什么听起来声音比数字音源更有「丰满有力」的原因之一,所谓压缩器的作用不过如此)

像黑胶的失真特性甚至更类似于无中生有,机械结构的转速不可能保证高度的稳定性,而数字设备即便是1 2毛钱一片的晶振作为参考,通过各种手段来处理信号,相比黑胶都是准确太多,忘了石英表在准确性上击溃机械表的故事了吗。

黑胶的随机性太强(而黑胶通过各种手段转录成数字后,反而稳定了呈现结果,降低了回放阶段的失真),加上唱机混乱的指标特性参数,几乎不可能完美的回放正弦波(具体测量可以看看下面贴出来的,ASR测过的唱放,窥探一下实际)不要跟我说你听的是音乐,不是正弦波, 没有正弦波你哪来的音乐

https://www. audiosciencereview.com/ forum/index.php?threads/master-index-of-audio-hardware-reviews.8184/

Phono Stages/Preamps

  • (7 November 2019) DIY Line Stage
  • (1 November 2019) Cambridge Audio Alva Solo
  • (15 October 2019) Pyle Pro PP444
  • (5 October 2019) Furutech Alpha Design Labs GT40
  • (18 September 2019) Pro-Ject Phono Box DS+
  • (11 July 2019) Schiit Mani
  • (7 June 2019) Musical Fidelity MX-VYNL
  • (16 May 2019) Emotiva XPS-1 & (16 May 2019) MC Output
  • (16 May 2019) Rane PS1
  • (7 April 2019) Lounge Audio LCR Mk3 & (22 April 2019) Update
  • (25 March 2019) eXemplar Exception
  • (24 February 2019) Cambridge Audio Alva Duo
  • (9 December 2018) Parks Audio Puffin
  • (9 July 2018) Klyne Audio Arts 7PX-3.5
  • (10 June 2018) U-Turn Pluto & ART Pro Audio DJPRE II
  • 甚至有人认为黑胶牛逼的地方,就是在于你理论上每次回放听到的声音都不一样,而这恰恰是和Hi-Fi概念差别最远的地方, Hi-Fi的本义就是为了让你听见真实、精确的声音 ,而非主观好听,又不是介意你使用古董设备听音乐,介意的是颠倒是非。

    有些人就是觉得拿开盘机或者黑胶灌录出来的就是「母带音质」,是木桶短板原理,觉得DAC过程比纯粹的模拟失真大,完全是主观的臆想。

    完全不知道,标准点的声卡的ADC输入都有16bit以上的输入能力,失真0.01%以下。把你开盘机、黑胶机的电信号完整的装进去毫无问题。

    而现在最先进的那批DAC和功放的实测(这里就不提耳放了,耳放已经进入了0.0000X%失真的时代),都已经进入了光是multitone的noise floor到0dB这一段,就已经可以毫不失真的,装填整整16bit的信息进去的时代。

    而过去的模拟设备光是noise floor就可能高到-70dB以上,不到9bit的比比皆是,轻松就能遮掩掉大量的弱信息,于是乎导致前后期只能通过大量的响度、动态压缩,以在6-13Bit的动态范围内呈现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

    有问题的DAC和AMP,或者老式模拟设备,他就会差不多像是这样的。

    说到这应该很明显的可以认知到黑胶和开盘机这种声音染色的奥秘是来自于失真了吧?承认这一点有那么难吗?

    引用某个烧油的说法就「有经验的发烧友心里清楚指标机是廉价的,公开的,没格调的,没情怀的,没人文的,没玄学的,没法社交的,冷冰冰~。」

    而便携磁带领域,也是DAT数字磁带的指标参数好于模拟磁带,接近CD,模拟磁带只有不到12bit的动态范围。

    开盘机客观上是好于黑胶的,是最早的母载体,母带一词也是源自于此,但是进入数字时代,开盘机就被迅速的遗忘在历史里了,数字母带相比之下实在是先进和稳定太多。

    毕竟上一次录音和回放技术的进步浪潮,正是数字设备带来前所未有的精确时间参考,以及高信噪比,大动态范围,让创作者可以呈现更真实,更接近作者心中的内容和音色,这个客观事实并不容主观上的听感否定,甚至因为数字的性能优越性使得响度战争的影响的深入和增大成为了可能,这也是某些人对数字音源声音不好的误解源头之一。

    我们可以通过黑胶和磁带、开盘机一窥过去的时代,但不代表过去就是好的,就让模拟音源留在过去吧。

    顺带,引用我的一个朋友的说法就是,那些接触了几年,还在纠结于争论音源好坏,而不是关心换能器问题的人,和还在幼儿园阶段没什么区别,还有待成长。

    哪怕你尽量把时间放在研究你自己的耳机音箱、房间声学等问题,怎么都好过研究音源的差异,毕竟明明最后那环才是影响最大的环节。

    认指标,是为了让自己更好的接触音乐的核心,减少对设备的关注,高指标设备有很低的差异性,随便来一套就差不到那,由于诡异的市场问题,指标好的设备还比指标差的设备便宜,数据派的人士,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发烧友,他们只是一群想用简简单单的办法,听客观上最好的声音的人,不想在古董上浪费自己的时间和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