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问答 > 数码

为什么日本总是点错科技树?

2019-05-31数码

我赞成题主的论点(点错了科技树),但题主找错了论据。

实际就是 @孟德尔所说:点错科技树才是正常情况,点对科技树的是广种薄收的结果,甚至是偶然。

题主的论据,就像在双色球开奖之后,骂那些没有中奖的人选错号码;

或者说在一场爆冷的比赛结束后,骂那些买强队赢的下注者太蠢一样。

可能题主太年轻,否则就不会拿CD来举例了。

实际上,CD的出现,是一大革命。

我开始做胶木唱机的,我们当时追求降低的胶木唱机的失真度、信噪比、隔离度。

我们会」瞻仰「国外的顶级唱机技术,欧美这方面做得很优秀,很多企业精心打磨唱机。

我们也学着他们的方式,唱座同唱盘分离,唱臂同唱头分离、唱头放大器同唱头分离。

每样措施都能改善一点性能,但是,成本就蹭蹭蹭的往上涨。

每一次分离,就意味着成本增加。

CD出来了,在信噪比上堪比几万元几十万的唱机+唱片母片,而失真度远远优于后者,而压根就没有隔离度这个概念了(因为,两个声道是彼此隔独立的。当然,从DAC开始模拟信号处理的过程中会有因为信号电容耦合,走线磁场耦合、地弹电压耦合、电源去耦不良耦合,还是有隔离度这个指标)。

而胶木唱片,一个声槽要存储两个音道的模拟信息(跟磁带录音不同,录音机磁头里实际是若干子磁头粘合而成,各自包括独立的磁铁同线圈),然后通过机电结构把声槽的轮廓变化转化为振膜变化(爱迪生是纯机械驱动,后来有人发明了电子管,就加了电路放大同均衡)。

但依然在几十年的历史中暴露出大量无法解决的问题(比如受潮、变形、磨损)

即便如此,先锋居然花很大代价研发、推广LD(模拟激光影碟),试图用光学扫描来取代机器接触来解决磨损问题。

但是,其他原因带来的变形依然存在。

当然,因为大量CD机、CD光驱(包括后来的DVD,蓝光DVD)工艺、设计的粗糙,多数也对光碟也磨损,但是,理论上对数据区没磨损(只会在取放碟的时候磨损边缘空白区)。

现在看起来就像49年加入国民党一样。

但是当时,就像十年前不会想到电动车大行其道一样,以前压根就没有数字化存储同传输概念。

92年索尼还搞过MD。

90年代我就在索尼的代工厂中给索尼做MD。唯一的感觉就是零部件太贵,以至于工厂发福利都只发CD机而轻易不发MD机(工厂在生产中会产生有瑕疵的但是功能正常的产品,这些次品无法销售,但是因为三来一补需要退税,所以当福利发比当垃圾运出去多了税务成本).

CD的0-1之间的电平相差很大,RF信号的眼图的张开度很大。

MD则差很远。此外,其基于克尔效应的原理,这种折射率的变化导致了的非线性光学效应的自聚焦、自相位调制以及调制不稳定性导致了其光学特性差,并且可以衰减、不稳定。

至于MP3,MP3只是一种附属于MPGE-1的视频压缩格式中的音频部分的格式。

MPEG-1是MPEG组织制定的第一个视频和音频有损压缩标准。视频压缩算法于1990年定义完成。1992年底,MPEG-1正式被批准成为国际标准。MPEG-1是为CD光碟介质定制的的视频和音频压缩格式。一张70分钟的CD光碟传输速率大约在1.4Mbps。而MPEG-1采用了块方式的运动补偿、离散余弦变换(DCT)、量化等技术,并为1.2Mbps传输速率进行了优化。MPEG-1随后被Video CD采用作为核心技术。MPEG-1的输出质量大约和传统录像机VCR,信号质量相当。

看到了吧,MP3压根不是MPGE-1的重点。

甚至,在我读书时在MPGE-1标准的制定过程中,我看到的关于动态图形专家组(Moving Picture Experts Group)的专家们的关于MPGE-1的讨论(当然,我基本只能看到标题),都没看到提过音频(MP3)

甚至,MPGE-1在发达国家压根就没有获得成功。

所以后来微软另外搞出一个各方面都更优的WMA格式来。

但是因为微软重视版权的问题,导致WMA没有流行开来。

题主说的MP3,是指便携式MP3播放机,因为,在CD播放机没有因为成本原因开始粗制滥造之前,压根没受到MP3机的冲击。

CD机主打的是音质,MP3主打的是便携性(因为用闪存技术,没有机械部件,不怕振动,并且体积可以很小-跟容量有关)。

但是,MP3播放机有个致命的问题。

没有歌曲可以播放,一直到苹果的ipod提供了itunes可以合法有偿下载歌曲(好像是99美分一首)。

因为工作原因,我是最早做硬盘MP3播放机的一批人,硬盘版ipod播放机就是我们当时唯一的竞品。

我们的硬盘MP3播放机实际只是给用户拿来当移动硬盘用,MP3播放功能只是一个添头。

而早年硬盘版的ipod的销量很小,因为早期itunes压根提供不了那么多歌给用户,甚至,用户也没那么多钱来买一硬盘的歌。

硬盘版的ipod我只见到少数人买,他们把它跟名表一样,当作炫酷的工具。

一直到闪存版的ipod面世。

MP3播放机在中国大行其道,是特例,因为当时中国穷。

因为穷,大家对音质不讲究,可以接受随便把CD翻录成MP3的音质,并且,毫无版权的概念。

所以中国不缺这些资源。

世纪初地级市电信的网站可以随便下MP3,在ISDN的时代,MP3随便下,ADSL的时候,视频随便看,而且地址没加密,flashget都能嗅探到,想在线看就在线看,想下载存储起来方便的时候看也随你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