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问答 > 数码

Roku 做智能电视 Roku TV 的优势是什么,对国内机顶盒厂商有何借鉴?

2014-01-08数码

谢邀


个人认为,Roku是个好样板,很好的样板。但是国内的厂商能否复制,或者超越,有着很多历史和现实的困难。


1。传统意义上说,中国的机顶盒产业是在运营商定制的摇篮里长大的,没有电信、广电和国外订单的支撑,中国就不会有这么多的盒子厂商。真正面对使用者销售的盒子,也不过是最近1,2年才出来,其中有品牌效果的只有小米,天猫寥寥1,2款。从销量来说,天猫免费砸才砸出号称100万,小米更是以发烧玩具来轻描淡写的回避了推广和销售的尴尬。比起Roku单季几百万的销量来说,完全不在一个量级上。这是一个市场接受度的问题。对于一个盒子厂商来说,好现金流的产品和需要花大价钱砸市场推广的产品,在公司决策上的分量自然是不同的。怎么做市场,怎么推广,怎么做品牌,怎么售后,这几项都是国内盒子厂商远远落后于Roku的地方。


2。融资能力有很大的差距。其实国内的很多厂商老板并不是没有意识到定制化生存下的危机,但是面对这样的问题,他们的常用回答是「没有钱,怎么办?」在很长的时间里,做机顶盒被认为是低技术门槛,低附加值,靠走量生存的一个产业。原因很简单,芯片国外为主,整体方案第三方的,需求是定制的,所谓厂商的工作不过是把这些东西打在一个塑料壳里,然后让在地销售以将将不饿死的价钱去投一个运营商的标。这种生态难免不会得到投资机构,银行的认可。因此,机顶盒这个产业始终不是投资人眼中「喝白水,拉金屎」的宝贝。融资规模小,声音小这两件事情已经成了盒子产业长不大的痼疾。而Roku 2012年融4500万美金,2013年6000万美金。这么大的现金量不仅保证了本身的发展,也在市场上造成了很有规模的回响。在小米之前,国内盒子厂商在融资方面的经验和期望跟Roku比起来,天上地下而已。


3。技术和整合的能力。我不想对国内的盒子厂商的技术能力作评价。但是「快速上马」和「现金落袋」这两个中国小作坊固有思维,的确对国内厂商在底层技术和预研方面不够投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至于整合能力差,倒不能完全赖在厂商头上。中国特有的内容管理制度和牌照制度剥夺了厂商的自主性,也打击了行业发展的积极性。


其实还有很多可以说,不过我回头看看这3条,也都各自相关。没有市场,哪儿来的融资,没有融资,怎么能投入作技术和整合,没有技术整合出好的产品,市场怎么会接受,似乎是个环扣。我认为这个扣还是有解的,首先是做好在市场推广上要花钱花精力的准备,这个投入可能比以前做定制生意的市场投入要大得多,也不是同一拨人。第二就是要向互联网行业学习,挖人,找到了解用户隐藏心理的人做产品,做推广。最重要的是老板们要向互联网行业学习,学习那种「轰轰烈烈干一把,不成功便成仁「的态度。小米就是这么干的,小米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