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问答 > 科学

现代哺乳动物穿越回中生代,能不能竞争过恐龙?

2022-02-16科学

对评论区精华问题的回答在原回答下面,想看的往下滑就可以了。

还有那些问我为啥没人类的。同志们,审题呀!题主在问题描述里都说了不考虑人类了。你非要放自己回去,怎么?就这么想尝尝恐龙是啥味儿的吗?回家煲鸡汤去,小恐龙差不多就那个味儿。至于大型恐龙,可以吃点进口鳄鱼肉,差不了太多。一天天的啥都想吃(¬_¬)

原回答:

首先必须得有个限定条件:忽略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病原体和植物毒素的影响。不然让当代哺乳动物直接穿越回中生代的景象就是这样的:

哺乳类因为不具有中生代病原体的抗体被灭了一大片,而中生代的动物也被哺乳类带来的新生代病原体灭了一大片,幸存者名单纯靠抽卡。

忽略了得病的影响,让我们重新审视这个问题:现代哺乳类回到中生代,可行么?

先给出我的答案吧。损失会比较惨重,但部分物种大概率是可以和恐龙共存的,甚至可以做到反杀小部分的恐龙。我们把时间点订在恐龙的全盛时期白垩纪。

中生代的哺乳动物多样性其实是很不错的,多瘤齿兽类、多尖齿兽类、后兽类,包括我们真兽类的老祖宗也在白垩纪出现了。只不过它们的形态基本都是这样的:

多瘤齿兽类
陆氏神兽(上)和宋氏仙兽(下)

这些哺乳先祖基本上都占据着今天啮齿类所占据的一切生态位,但毕竟少了将近七千万年的高强度内卷,这帮散装耗子比起今天的真耗子还是太落后了。所以,当哺乳类刚刚穿越回白垩纪的前几万年,首先遭殃的就是这些早期的哺乳类,无孔不入的啮齿目和兔形目直接上演年度大戏:痛击我的祖先。

小型真兽倒是快活了,但那些体型较大的进步真兽们面对的才是真正的难题:与非鸟恐龙直接竞争。

所以,恐龙究竟强在哪?

1.黑科技:气囊。

恐龙普遍长着一种叫「气囊」的结构。简单来说,气囊是一个辅助呼吸的器官,可以保证肺里始终没有废气,并实现「双重呼吸」,具体过程参见动图。

最近,通过对同体型蝙蝠和鸟类呼吸效率的测定,可以确定我们哺乳类通过演化出无核红细胞和魔改过的肺部(肺泡与横膈膜)勉强能把呼吸效率拉高到恐龙的级别,算是扳回一局。但气囊带来的好处可不仅仅是呼吸效率,首先显而易见的一点就是对体型的史诗级加强。身体里有几个气囊,就相当于在体内塞了几个气球,再加上恐龙一般都有中空的骨骼,大大降低了体密度,因此在同等肌肉强度下,恐龙可以支撑更大的体重。这就是恐龙的体型可以轻轻松松达到十吨以上的原因,而陆生哺乳类却连长到两三吨都很费劲。此外,气囊还相当于在身体里安装了几台鼓风机,对动物的散热具有极大的帮助。要知道动物的体型一旦大到一定程度,散热就会成为大问题,如果解决不了就会限制住动物的体型。大象和犀牛为了散热,退化掉了毛发,演化出褶皱的皮肤增大表面积,并会定期在泥里打滚散热,就这也就能长到8吨左右。陆地上有史以来最大的哺乳动物巨犀,极限体重可能也就20吨。而恐龙就不存在这个问题,越大的恐龙为了支撑体重就会长出越多的气囊,而这些气囊又会像气冷设备一样辅助散热。凭借气囊,恐龙在陆地上的极限体型可以达到一百吨左右。

阿根廷龙

2.强大的耐力。

为了维持气囊的稳定运转,恐龙演化出了二足行走,这样在行走的过程中四肢就不会压迫肺部和气囊,而这就又带来了一大优势——二足行走相比于四足行走更加节能,所以恐龙的耐力也普遍强于哺乳类。

3.视力。

恐龙在光线充足时的视力也比哺乳类更强。哺乳类由于曾经长期在恐龙的威压下昼伏夜出,为了增强夜视能力退化掉了脊椎动物祖传的四色视觉,转而变成了二色视觉。灵长类为了分辨果实的成熟与否,重新突变回了三色视觉,然后就变成夜盲了。而恐龙可是正儿八经的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四色视觉保存的好好的。更丰富的色觉带来了更高的像素和分辨率,让恐龙可以在更远的距离内锁定猎物或发现掠食者。

4.耐旱能力。

蜥形纲的代谢废物是尿酸而不是尿素,由于尿酸不溶于水,所以蜥形纲不需要把水当成介质排泄废物,而是直接排出膏状的尿酸,而不是像哺乳类这样排出尿液,这样就节约了大量的水。

从恐龙的以上四大优势,大概就可以预测出接下来的一部分剧情:

在小型哺乳类疯狂痛击祖先爽到飞起之时,大型哺乳类可谓苦不堪言。大象犀牛再也不是巨人,反而成为了暴龙科的自助餐;河马也成了大型白垩纪鳄类的理想猎物。这些大型哺乳类的妊娠期长,一胎最多也就生两三个,繁殖效率很低,当体型无法保护自己时,种群数量便无法维持了。因此可以肯定,行动迟缓的大型哺乳类会很快成为竞争的失败者。犀、象、河马,甚至大型熊科也难逃一劫。

那么,当代哺乳类面对恐龙就毫无优势吗?

非也。

1.夜视能力

上面在说视力的时候,就提到了哺乳类为了夜视退化成了二色视觉。牺牲了像素,换来的是黑暗中的光明。除灵长类外,其他哺乳类都或多或少有夜行的习性,像狮虎豹这样的大型哺乳掠食者更是偏爱在夜间捕猎,这是绝大多数恐龙都做不到的。

2.隐蔽性与爆发力

比起二足行走的恐龙,四足行走的哺乳类可以把自己的身体重心压得更低,同体型下更难以被其他动物发现。同时,哺乳类弹簧一样的脊椎可以储存弹性势能,赋予了其非常强劲的爆发力和弹跳能力。二足行走的大型动物一般是做不到远距离跳跃的,而狮虎却可以跃过五六米的小河。目前奔跑速度最快的二足动物是鸵鸟,经过建模计算发现,鸵鸟的结构甚至比同体型的非鸟恐龙适合奔跑,也就是说鸵鸟就已经是迄今为止跑的最快的恐龙了,极速可以达到80㎞每小时。然而,极速比鸵鸟快的哺乳类可以说一抓一大把,黑斑羚、叉角羚和猎豹这种神仙就不用说了,甚至非洲狮这种力量型选手的速度都能接近这个数值(虽然坚持不了几秒),而且哺乳类普遍只需几秒就能从静止状态加速到极速,猎豹的百公里加速甚至只需三秒。隐蔽性与高爆发,这两个技能组合到一起,便赋予了哺乳类掠食者强大的伏击能力,同时也让被捕食者有更强的逃跑能力。静若处子,动若脱兔。

3.更敏锐的感官

哺乳类具有完整的骨质次生腭,口腔和鼻腔被分割开来,这赋予了哺乳类强大的嗅觉。犬科依靠嗅觉追踪数十公里外的猎物,土豚和猪科甚至可以利用嗅觉发现藏在土里的地雷。同时,哺乳类的祖先把下颌的一部分演化成了三块听小骨,这又使得哺乳类拥有远强于蜥形纲的听力上限,回声定位对哺乳类来说基本是只要能用得上就点的出来,目前已经有齿鲸小目、翼手目和真盲缺目中的鼩鼱科分别独立演化出了回声定位能力,海豹也疑似具有类似的能力。敏锐的听觉和嗅觉可以保证哺乳类在情况更复杂的环境中搜寻食物、躲避敌害。

圈内为次生腭

4.优秀的食物处理能力

骨质次生腭除了带来嗅觉的史诗级加强以外,还顺带让哺乳类的咀嚼变得毫无压力(分隔开了鼻腔口腔,咀嚼食物时不会影响呼吸),同时由于下颌更加灵活(原本属于下颌的3*2块骨头被拆下来跑去组装内耳了),哺乳类成为了羊膜动物中唯一一类具有「三维咀嚼能力」的物种,配合已经严格分化的牙齿,哺乳动物的食物处理能力非常强。辣椒专门针对哺乳类演化出辣椒素,就是因为只有哺乳类有能力破坏它们的种子,鸟类吃下辣椒就不会有任何反应,反而会帮助辣椒繁殖。而面对新生代崛起的、十分难以消化的禾本科,奇蹄目针对性的演化出高冠齿,而偶蹄目更是搞出了「反刍」这一黑科技。当然,中生代的植物比起今天的禾本科还是很好消化的,所以这个能力多多少少有点浪费。

5.社会性

哺乳类亲子之间更强的情感纽带让群体之间的强社会性成为可能。乌鸦鹦鹉作为恐龙中的智力扛把子,智商这方面没的说。但是哪怕再聪明的鸟类,也仅仅是擅长解决问题,在社会性、分工合作方面的表现往往还比不上那些智力不如它们的哺乳类。关系紧密、社会性强的家族群可以让哺乳类面对强大的敌人时有更强的存活几率,比如规模足够大的狼群、鬣狗群有能力逼退狮虎。

6.挖洞穴居

得益于灵活的脊椎,哺乳类成为了挖洞能力最强的一类羊膜动物,这也属于是哺乳类的祖传艺能了,中生代的哺乳类先祖就是靠这本事活下来的,所以就不赘述了。

有了以上的几点竞争优势,体型在花豹以下的食肉哺乳动物、美洲野牛以下的植食哺乳动物,便有希望在白垩纪拼一拼了。哪怕是狮虎级别的食肉兽,利用好自己的夜视能力和伏击能力,与大型驰龙科错开捕猎时间,说不定也能成功的活下来。当然,这个过程是很艰难的,小规模的灭绝也是在所难免的。毕竟它们需要在白天找到足够安全的地方休息,喜欢白天到处游荡的独居哺乳类估计是要被恐龙制裁了。

熬过最开头的几万年乃至十几万年,应该会有部分哺乳类成功扎根在了白垩纪。它们大多像祖先一样,成为了黑夜中的刺客与游侠,只不过体型可以更大一些。这时候,它们便可以做到一些祖先做不到的事——反攻恐龙。

是的,当代哺乳类在白垩纪大概率是有本事反攻恐龙的。当然并不是靠刚正面,而是靠一些旁门左道。而且,大规模的替代恐龙也是做不到的,毕竟恐龙一样是动物适应中生代环境的最优解,哺乳类对于恐龙的优势与劣势是基本持平,真想翻盘还是要靠大灭绝。

偷蛋和欺负恐龙幼崽就是一个不错的反攻方式。虽然大多数恐龙都有育幼的习性,但还是有少数不育幼的,比如蜥脚类。蜥脚类恐龙是边走边产卵的,因此卵会在地上排成一排,这到了晚上便自然而然的成为了哺乳类的自助餐。花豹的咬力足以破防龟壳,面对蜥脚类的硬蛋壳应该也是轻松加愉快。哪怕有一些蛋靠数量幸存了下来,由于成年恐龙与幼龙的体型相差巨大,没有父母看管的幼龙面对哺乳类同样会无比绝望,缺乏夜视能力的它们在夜晚会成为饥肠辘辘的兽群的零食,甚至会有兽类在晚上偷袭守卫松懈的恐龙巢。长此以往,不育幼的恐龙几乎会被淘汰掉,育幼护幼行为不强烈的恐龙也会受到一定的冲击。

看到这里,陆生哺乳类穿越白垩纪的结果貌似就清晰起来了:体重超过2吨的陆生哺乳类全部出局,其余哺乳类可以作为夜行动物完美融入白垩纪的生态系统,而且体型越小的动物活的越滋润。甚至如果给够时间,有些哺乳类会演化成专业的偷蛋贼,并淘汰掉没有育幼习性的恐龙——蜥脚类可能真的会撑不住,被偷蛋、杀幼崽这种阴招搞到灭绝。

当然,我一直在强调「陆生」哺乳动物,因为以上我说的所有内容,对两类哺乳动物是完全不适用的,那就是——鲸类和鳍脚类。为啥不提它俩?是因为题主问的是能不能竞争过恐龙,可是中生代海里一共也没几种恐龙,哪怕有也是类似于黄昏鸟这种形态,根本算不上严格的海生物种。搬鲸类这种已经彻底鱼型化的家伙过来,多少有点欺负龙了。

黄昏鸟

至于大名鼎鼎的中生代海洋三剑客「鱼上沧」?不好意思这几个都不是恐龙。

那么,鲸类如果也穿越了,会是啥景象嘞?

码字好累,看的人多了再写吧

亲娘嘞怎么一天就这么多赞了?网友的力量是真的强啊!

好好好,更就是了。

穿越之前,我们先看一下鲸这一类群的基本情况。

如果说今天的哺乳类放到恐龙时代就是一群被踩在脚下的微小虫豸,那必然是不包括鲸类的。鲸下目,其实是属于我们新生代的第二大骄傲(第一大骄傲显然是恐怖直立猿)。就拿现存鲸类来说,目前有史以来体型最大的动物,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蓝鲸。

蓝鲸的成年平均体重能达到110吨,与目前发现的最大蜥脚类恐龙——阿根廷龙的理论体型上限相当。当然,也仅仅是理论上限,目前为止挖出来的最大阿根廷龙化石,活体复原也在80吨以下。

至于极限个体,目前最大的科考记录是1947年捕获的一头雌性蓝鲸,体长27.6米,重达190吨,这就已经很吓人了,但这还不是人类已发现的最大个体。20世纪上半叶的捕鲸记录中有大量30米以上的个体,其中最大的一个记录是1904年到1920年间在南极捕获的一头33.6米的雌鲸,体重为181吨,这个重量是切块称量的,在切块的过程中损失了大量的体液,因此最后测出来的重量还不如那个27.6米的个体。其实这头蓝鲸的活体重量按照普通个体推算是可以达到220吨以上的。也就是说超大个体的蓝鲸体重可以突破二百吨,这个体重级别放在动物演化史上任何一个时代都能甩当时 已发现的 最大的动物好几条街。

如果大伙觉得蓝鲸是个当代大体型动物的个例,那就请看这张鲸类全家福吧:

左侧的上两种、下三种,都是极限体重可以破百吨的大块头,除蓝鲸外,分别是第二长的须鲸:长须鲸(左侧第二个)、鲸大胖:弓头鲸(左侧最后一个)、鲸二胖:南露脊鲸(左侧倒数第二个)、鲸三胖:北露脊鲸(左侧倒数第三个),这里边弓头鲸甚至有一个21米190吨的不靠谱记录(毕竟是因纽特人记的);右侧齿鲸里的抹香鲸最大记录也能达到百吨以上。

就算除去百吨的,随便挑一头年龄够大的塞鲸、灰鲸或者座头鲸也是五十吨以上,这就已经能吊打一大片古生物了。

论体型,鲸类表示没服过谁。

那么,为啥鲸类就能长这么大呢?原因两方面,简单来说就是一方面鲸类自己的大型化能力摆在那,另一方面也确实是海洋环境比较给面子。

上面说过的气囊呼吸,仅仅对陆生动物的体型有加成。然而一旦到了海里,根据阿基米德原理,想要自由沉浮的动物,体密度一定是要接近海水的。这要是还在身体里塞几个大气球,那你也只能在海面上漂着了。所以,气囊结构在陆地上和天空中是黑科技,放到海里就是一个纯纯的累赘。鳄类和今天的企鹅曾经都是有气囊的,但为了在水中自由沉浮,它们的气囊都已经退化的差不多了,只保留了一些基础功能。

唉,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啊!

用肺呼吸的海洋动物想要快速换气,肺部的收缩能力必须要强,血液在单位时间内吸收的氧气也必须要多。相比之下,哺乳类没有气囊,而是通过演化出横膈膜强化肺部的收缩能力,演化出肺泡大大增加肺部的内表面积,这几大操作简直就是为海生羊膜动物量身定制的。

另外,四足动物想要完全适应海洋生活,最好要能做到在海中繁殖,如果必须要上岸繁殖,体型就一定会受到限制。今天的企鹅和鳍脚类体型都比不上鲸类,原因就是在此。中生代的鱼上沧都为了适应海生演化出了卵胎生的能力,而恐龙的卵属于「双层硬壳羊膜卵」,实在太硬了,所以做不到卵胎生,便无法做到真正的下海。 所以不是恐龙不行,而是恐龙在陆地上太行了,导致在海里不太行。

然而,「胎生与哺乳」是哺乳类的开局设定,也就是说只要海里有空的生态位,哺乳类几乎只需要让自己的身体越来越像鱼就可以了,再加上开局就是恒温动物,大大节约了演化时间。鲸类从陆地动物变成海洋动物的速度是目前为止最快的。不过注意了哈, 鱼上沧都不是严格的冷血动物!在海里的羊膜动物想占据食物链的高位是必须要演化出较高体温的!不然最多也就发展成海龟海蛇那样!

甚至,依靠三块听小骨带来的超强听力,齿鲸小目点出了哺乳类中最强大的回声定位能力,探测距离在一公里左右不等,探测精度可以达到厘米量级。在海洋中,深度哪怕只有一百米就漆黑一片了,在这种光线条件下,视力必须要非常强大才能看清猎物。鱼龙为了在这种昏暗的条件下看清猎物,演化出了巨大的眼睛,最新研究表明鱼龙还有可能具有类似鲨鱼的生物电感受器来辅助感知。依靠强大的视力和其他感官,鱼龙的最大潜水深度可以达到300到500米,而今天的帝企鹅潜水最高记录更是达到了565米,这很可能就是深海纯视力捕猎的极限了。(不过侧面也可以看出,企鹅一个还需要上岸繁殖的海生动物居然能潜这么深,也是很强大了)

正在瑟瑟的大眼鱼龙

然而,声音在海洋中的传播速度可以达到1500米每秒左右,比在黑暗中的光学成像靠谱了不是一星半点。鲸类甚至还专门演化出了一个「生物扩音器」:额隆,用来放大自己发出的超声波,同时也演化出了强大的大脑用于处理接收到的回声信息。

抹香鲸头部解剖
宽吻海豚头部解剖

依靠如此能力,深潜型鲸类的潜水深度可以随随便便达到千米以上,连不专业深潜的虎鲸都有过潜水一千米的记录,而深潜冠军——柯氏喙鲸更是可以下潜到2993米的深度,远远的甩开了一众海生羊膜动物。另外,直到今天,柯氏喙鲸也在不断的刷新动物潜水时间的记录,达到了恐怖的222分钟。

由此看来,哺乳类本身就是天生的海军,鲸类演化的如此成功也就不足为奇了,说鲸类是有史以来最强大、最成功的海生羊膜动物好像也不为过。毕竟,鲸类的智力加成我还只字未提呢。让鲸类穿越到其他时代的海洋里玩竞争游戏,跟把恐龙扔其他时代的陆地上是一个性质。

那么明确了这些,我们就简单推演一下吧。海生哺乳类的穿越时间还是先定到白垩纪的恐龙灭绝前夕,也就是马斯特里赫特阶。这时候,海洋食物链中占据高位的羊膜动物是鳞龙家族的沧龙超科与鳍龙家族的蛇颈龙亚目。

蛇颈龙亚目的强项并不是打架,而是生存能力。它们大概率是群居的,而且既能集群捕鱼捕鱿鱼,又能用嘴在泥沙里挖软体动物,所以它们主要的竞争对象是鳍脚类。这俩货的竞争结果还真就不好说,大概率打个平手吧,毕竟都属于苟王体质。最近几年发现了一个新玩意儿——极泳龙,这家伙居然是个滤食动物,而且甚至还自己长出了肉质次生腭。无独有偶,豹海豹也能用牙缝滤食磷虾。强烈建议鳍脚类和蛇颈龙类在一块生一窝,生态位几乎处处对标。

极泳龙
豹海豹的牙齿

重头戏来了。鲸下目与沧龙超科的正面竞争结果会如何?来个体型对比先。

目前最大的沧龙:霍夫曼沧龙(还有一种说法是海王龙,保守起见先以霍总为准吧),最大体型在15到17米不等,体重在12到13吨之间。毕竟是古生物,用化石反推体型还是比较困难的,所以做不到很精确。而最大虎鲸9.75米是从照片推算出来的,真正测量过的最大长度是9.45米,是日本鬼子捞上来量的,准确性至少可以保证。体重的话,保守十吨以上吧。可以看到,其实二者的体型是差不多的,虎鲸的粗壮度和鱼型化程度要更强一些,所以撞击伤害和灵活性应该是比沧龙更强的,但牙口方面明显是沧龙更猛一些,所以二者 单挑 的结果我比较支持五五开。当然有些喜欢沧龙的朋友可能会选择一些比较激进的体型数据,所以你要是说沧龙单挑略强,我也是接受的。毕竟,大自然不是斗兽场,五五开也好,六四也罢,这种相差不多的掠食者互相碰面八成以上不会打架。

不过,别忘了虎鲸会群殴。

雄虎鲸的单挑战绩就已经很可以了,曾经活啃成年南露脊鲸三十秒,单杀有母亲保护的座头鲸幼崽,风筝抹香鲸群等。然而虎鲸的群殴战绩,就比较吓人了。亚成年蓝鲸,弓头鲸,座头鲸幼崽,灰鲸幼崽,抹香鲸群……(以上提到的抹香鲸群都是雌性和幼崽组成的群,面对雄抹还是要忌惮三分的)因此可以确定的是,成年霍夫曼沧龙虽然完全有能力自保,但只要和虎鲸群相遇,也一定会被驱赶。而幼年和亚成年个体一旦落单,估计也会成为虎鲸的食物。在竞争能力上,可以说霍夫曼沧龙是要略逊一筹的。霍夫曼已经是目前发现的最大沧龙了,因此其他种类的沧龙面对虎鲸的表现不会比它好到哪去。虎鲸是全球分布的物种,穿越到马阶, 也一样是强悍的顶级掠食者

同样,面对成群结队的宽吻海豚和飞旋海豚这类渔夫,小型沧龙类也占不到什么便宜。这些高智商的渔夫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围猎鱼群,圈走一部分沧龙和蛇颈龙的食物来源不算什么问题。至于打架,打不过不会跑么?而且成群的海豚是有几率赶走鲨鱼的,驱赶对象换成中小型沧龙效果也是一样的。当然,海豚是做不到把沧龙竞争到灭绝的,因为 只要物种之间的软硬件差距不是特别大,生态位也不是特别冲突,在没有环境引起的大灭绝帮忙的情况下,强者纯靠竞争一般是搞不死弱者的 。目前一类物种依靠压倒式的竞争力把另一类物种搞灭绝的例子 只有一个:盾皮鱼对板足鲎 ,这个是差距太大了没办法,除此以外没有这样的先例。

至于须鲸,这就得考虑白垩纪的海洋情况了。蓝鲸长须鲸弓头鲸这种巨无霸,一般的生态系统可养不起,它们在现代主要是吃磷虾和桡足类这些小动物。磷虾简单来说是一类进食藻类和浮游生物就能疯狂繁殖的「海洋小米粥」,数量大,营养高,而且是寒冷海域的特产,桡足类比磷虾更小一些但生态位也差不多。众所周知,食物链越短,营养流失越小,没有中间商赚差价,才会出现蓝鲸弓头鲸这样的巨型滤食物种。然而纵观整个中生代,也没出现过像磷虾这样的动物,所以很遗憾,超大型须鲸在白垩纪大概率会没东西吃。然而,塞鲸、座头鲸这种中型须鲸是吃鱼的,座头鲸可以在水下集群发出巨大的声响制造「音墙」,把鱼群震成一团赶向海面,最后集体「亿口闷」,这种进食方式可比中生代的海爬高效多了。其他须鲸哪怕不玩这种花活,它们的「鲸吞」式进食方式也同样十分高效,捕食中生代的鱼群和头足类群体是没有问题的。当然,中生代的海洋中倒是有巨量的菊石,不过须鲸没有牙齿,就没口福了。

座头鲸捕食

所以,可以确定的是,当代鲸豚类和马阶的海爬竞争是有优势的。不过,马阶这个时间点其实选的并不好,因为此时的海洋生态系统刚刚经历过一次中型灭绝事件——森诺曼期-土仑期灭绝事件,这个事件对陆生恐龙影响不算特别大,但把海里的鱼龙和上龙给搞灭绝了。沧龙在大灭绝过后下海,到恐龙灭绝前夕也才发展两千多万年,能发展出霍夫曼这种能达到虎鲸级别的掠食者已经非常不容易了。所以,沧龙不是弱,而是可惜,刚刚发展两千多万年就被一颗陨石给砸没了,留下了诸多遗憾。

那么要是换个穿越时间,取白垩纪前中期,让鲸类和上龙打一架会如何呢?

最大朗式放逐龙与最大虎鲸对比

图中可以看出,最强上龙——朗式放逐龙的头骨硬件比霍夫曼沧龙要更恐怖一些,毕竟上龙在海里待的时间可比沧龙长多了,有充足的时间演化当然就比较生猛。但上龙的身体结构要更扁平一些,所以机动性仍然比虎鲸差,总体上来说面对虎鲸的优劣和沧龙差不多,同样是单挑能打跑,群殴打不过。上龙这个类群和齿鲸的竞争结果也不会和沧龙超科有太大的区别。早白垩纪的所谓「地狱水族馆」,鲸豚类应该是可以平稳度过的。比起上龙,真正的威胁可能是老敌人——鲨鱼。白垩纪的金厨鲨和角麟鲨可比今天的大白鲨大多了,而且鲨鱼的牙齿和头骨硬件普遍强于同长的羊膜动物。

那如果穿越到三叠纪去打鱼龙呢?

从上到下:梅氏利维坦鲸,喜马拉雅鱼龙,朗式放逐龙,虎鲸

先说结果。鲸豚类和三叠纪的鱼龙能共存,且除了捕食菊石的生态位以外,一样能占较大优势。毕竟大多数三叠纪的鱼龙都是这样的:

不过,虽然大多数鱼龙都是长身子+小细嘴的形态,但仍然是有例外的。三叠纪的喜马拉雅鱼龙虽然只出土了几块碎的下颌、脊椎和牙齿,各种流派的复原图都有,根本无法确定形态,但可以肯定的是,喜鱼的体型是很大的,保守也是身长15米以上、体重25吨以上。哪怕牙齿还是比较细小,头骨也没那么强壮,但至少这个体型已经可以对齿鲸类扛把子:虎鲸产生威慑了。同时,比起上龙和沧龙,鱼龙至少能在体型和鱼型化程度上与鲸类打一打。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鱼龙——西卡尼萨斯特鱼龙,常规上限有20米,50吨重,这已经达到大型须鲸的水平了。而一些鱼龙的碎脊椎化石表明,个别超大型鱼龙的身长甚至可能达到30米左右,也算狠狠为海爬长了脸。

至于为啥鱼龙能长这么大,这里就长话短说吧。三叠纪时期海洋里的头足类就像今天的鱼类一样常见,菊石、箭石和今天的鱿鱼的祖先在当时都可以长到很大的体型,而且数量也出奇的多。以至于鱼龙的口部结构连简单的「吸溜」都做不到,只靠自己的大长嘴来夹头足类吃,都能长到这么大的体型。由此看来,抹香鲸、领航鲸和里氏海豚这些没有几颗牙齿的深潜鲸反而在三叠纪比宽吻海豚这种有牙的渔夫过得更顺,它们可以在嘴里形成负压吸软体动物吃,这一点是比鱼龙更进步的。

以上,就大概是鲸类穿越到中生代的结果了。当然,仅仅是个人观点,欢迎大家在评论区交流,如果文章出现致命错误我会修改。不过我隐约发现评论区开始出现误导性观点和谣言了,当这类言论数量和点赞数达到一定规模时我会回来更一波辟谣,当然这个过程会积极打码保证网友的隐私。

评论区热门问题总结:

1.

都2202年,怎么还有人觉得恐龙是冷血动物呢?罚你去活禽市场抓只鸡摸一摸,看看冷不冷。记住,要抓活的,别抓已经剁成块的。

2.

「神经反应速度」是什么鬼?哺乳类和恐龙都是脊椎动物,只要是脊椎动物,神经纤维上就都有髓鞘,神经传导速率都是一百米每秒,这方面哺乳类别说和恐龙了,和鱼都没区别。

3.

这位兄弟说的……

没毛病!我忘了这回事了!

哺乳类的牙齿有个历史遗留问题,就是一辈子只有两套牙齿,第一套还能浪一浪,第二套用坏了就寄了,没法换了。而齿鲸更绝,出生就一套牙,连浪的机会都没有。远洋型虎鲸由于常年吃皮肤粗糙的小型鲨鱼,到老了牙都磨没了。好在虎鲸已经智商高到能做出「尊老爱幼」的行为,年轻虎鲸会喂养牙秃了的老鲸。

这个历史遗留问题的诱因目前还不明确,可能和哺乳类曾经全员高代谢且短命有关系,这里就不讨论了。不过现代的哺乳动物为了修补这个bug开发出了不少黑科技,比如:

马科头骨解剖,其演化出的高冠齿基本上一辈子都磨不秃
啮齿目的门齿可以终生生长,不及时磨牙反而会出事
大象的可以像传送带一样一点一点从下颌内部长出新的臼齿

而鲸类其实也修了bug,它们走的是啮齿目的策略,所有的牙齿都能终生生长,所以只要磨牙不磨的太过分,鲸类的牙齿应该是越老越粗大的。而且,鲸类牙齿的牙根比一般的哺乳类更深,珐琅质也更厚,可以说是哺乳类中硬度最大的牙齿之一了。不过,哪怕鲸牙再大再强悍,那也是免洗的,咬崩了肯定不划算,所以齿鲸应该不会傻到去跟一身硬壳的菊石较劲。现代虎鲸吃鲨鱼也会为了保护牙齿而只吃鱼肝。再者说,白垩纪的有些菊石是这个熊样的……

简直就是一堆水下大钢盔。这就算叫抹香鲸它二叔——梅式利维坦鲸过来,估计都得一脸嫌弃,然后啃其他海爬去了。毕竟,那个时代的鱼龙和上龙,脂肪含量还是不错的。

4.

首先,我原文说的是「排除病原体的影响」,我感觉这话说的挺严谨了,因为谁也不知道到底有没有影响,有的话影响会有多大,毕竟也没人穿越过,所以就直接「排除影响」,不考虑了,不是挺好么。

其次,中生代也有哺乳类,而且多样性比今天的哺乳类还强,毕竟白垩纪末的大陨石同样让哺乳类付出了90%物种灭绝的代价,那些已灭绝的哺乳类身上如果有携带特殊病原体的话肯定也跟着灭了。而今天的动物突然穿越过去,就得面对这些远亲身上的病原体,你能保证肯定不会种间传播吗?同样道理,今天与鸟类接触密切的哺乳类身上肯定会携带禽流感,而鸟类就是一类恐龙,谁知道中生代的恐龙对禽流感的反应怎么样呢?所以,一旦考虑了,情况就会复杂到我写几十万字都写不完,不如直接忽略影响。

5.

袋鼠,已经脱离二足「行走」的范畴了,人家是二足「跳跃」,或者说这玩意已经不会行走了,腿部处于基本锁死的状态,连「溜达」这个姿势都做不到,本来就是跳着走的当然可以做到远距离跳跃,所以二足行走的不擅长跳跃还是没毛病。不需要快速奔跑的时候袋鼠是用尾巴撑着自己一点一点往前蹭的,这种特殊形态属于严重特化。当然,这种特化破天荒的给袋鼠提供了不错的耐力和速度,在这不得不感叹一下大自然的神奇。

6.

其实看到这个评论我是感到欣慰的,至少没人跟我说中生代含氧量高于新生代了,挺好挺好。

但是,中生代的大气浓度是比新生代高一些的,所以单位体积内的氧气虽然比例低了,但饱和蒸气压更大,含量不一定低。现代生物在那种环境下还真不一定会缺氧,甚至还有可能醉氧。

另外,回答里也提到了,哺乳类的肺泡与横膈膜同样是后期装备,哪怕真的是低氧环境也是可以适应的。普通人类在青藏高原也无非就缓个十天半个月,适应了就没事了,藏民和我们又没有啥基因差异。而且你看牦牛雪豹藏羚羊土拨鼠不是都活的挺好的么?世界上哪个高原上没有定居的哺乳类啊?

所以,含氧量这种事,小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