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问答 > 科学

为什么黄河治水是历代难题历朝大事,到了现代却似乎已经是小case了?

2014-12-14科学

为什么【天下长河】中的黄河不流经北方,却流经安徽江苏?——刘焕的书房

近期,【天下长河】热播,难得有一部聚焦于水利的电视剧,由【大明风华】团队制作,虽然该剧并没有称自己是正剧,但俨然20年前央视正剧的派头,类似于【天下粮仓】等。

但是这部剧可能高估了大家的历史知识,我觉得在片头用一段话介绍下黄河泛滥的背景比较好,在看剧过程中,不断有弹幕在重复问一个问题:

黄河明明是北方河流,流经北方省份,长江才是南方河流,为什么这部剧中治理黄河都是在安徽和江苏?黄河何时流经江苏了?

很多人不理解,觉得是剧方出现了错误,历史剧不是不可以说错误,但是连主题都出错的,应该是没有的。

山东东营的黄河入海口

所以我认为片头应该写上这样一段话:

今天,黄河从山东东营出海,流入渤海。而在距今400年前的清初,黄河却是夺取淮河水道,在今天的江苏北部入海的。黄淮洪水频繁,造成沿岸饿殍遍地,水灾泛滥更影响了京杭大运河和漕运,「河道」与「漕运」成为刚刚立国仅30年的清王朝最为头疼之事,更与「三藩」一起成为年轻的康熙帝亟待解决的三件大事。

我觉得片头如果写上这样一段话,很多人就会看懂这部剧,那么,黄河就这么随意吗?一会儿江苏入海,一会儿山东入海?事实上,黄河水道的改变并非天灾,而是典型的人祸。

水泊梁山的消失

很多人文学的启蒙都是四大名著,不少人爱看【水浒传】,从儿时收集水浒卡便开始有了兴趣,进而接触到了【水浒传】,【水浒传】里面的八百里水泊梁山令人影响深刻。

可我们都知道,山东一直都是缺水的北方省份,这是很多人的固有印象, 山东如何能有八百里水泊梁山的存在?莫不是小说家的杜撰吧。

确实,从今天的地理情况来看,梁山周围根本没有水,更没有所谓的800里水泊。

山东省济宁市梁山泊景区,可以看见水面少的有限,且是现代人工开凿

这和大家印象中的完全不同,今天,这片水乡几乎看不见了,都是陆地和良田,难得找到一小片做了风景区,面积也小得可怜,那么,北宋时期的梁山的周围到底是不是真的有800里水泊呢?假如有,为什么今天又消失了呢?

原来,历史上的梁山泊来源于黄河泛滥,注意,这里的泛滥其实是一种良性的涨水,并不是我们剧中看到的「黄龙」般的洪水,从五代到北宋末年,黄河曾经多次在下游决口,每一次决口之后,大水都会将梁山四周的土地淹没。在这些黄河决口的记载之中,规模较大的至少有三次:

第一次是在五代的后晋开运元年(944年),黄河在滑州一带发生决口,史书记载:石晋开运元年,滑州河决,侵汴、曹、濮、单、郓五州之境,环梁山合于汶水。

滑州,也就是今天的河南安阳市滑县一带,距离梁山仅100多公里。黄河在这里决口,大水蔓延了整个黄泛区,并将梁山一带的土地全部覆没。最终,黄河水积聚在梁山四周,使梁山成为了一个水中的「孤岛」,形成了最早的梁山水泊的概念。

梁山泊最大的时候,真的和八百里洞庭湖一样大,苏轼是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宋神宗熙宁十年,他受命出任徐州知州,在这里治理了黄河,这是宋代记载最大的一次黄河泛滥,【宋史.苏轼传】中是这样记载的,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也就是说,北宋时期的梁山泊,从鲁西南一直延伸到江苏徐州,有点像今天的微山湖,但是微山湖面积仅仅1000多平方公里,而历史上的梁山泊,根据记载,其实和今天的鄱阳湖差不多大大,是5000多平方公里,整整五倍之大。

所以,黄河泛滥,这才有了梁山泊,有了水浒好汉。

那么, 梁山泊又是怎么消失的呢?

这就要说到历史上著名的靖康之变。

北宋末年,有一件大事,那就是靖康之变,金兵攻破东京汴梁,俘虏走了宋徽宗和宋钦宗,宋徽宗之子赵构在南京应天府(今天的河南商丘)登基即位,决定舍弃开封南下。

兵荒马乱之下,当时的北宋丞相,名叫杜充,这个人镇守北京大名府,为了抵抗金兵,他想到了一个馊主意。

这个主意居然和1938年蒋介石下令炸毁郑州花园口黄河大堤一样,就是掘开黄河大堤,让黄河水去抵挡金兵。

杜充下令开决黄河大堤,就此,黄河水涌入泗水,小小的泗水无法承载自喀喇昆仑山天上而来、蜿蜒数千公里的黄河水,汹涌的黄河水夺取了土地,淹没了农庄和村落,淹死了无数的人,随后全部涌入了淮河。

花园口决堤

淮河也承载不了黄河巨大的水量,黄河带来的大量泥沙,把淮河下游河道淤高堵塞,夺取了淮河的出海口。

本来淮河可以排向沂河等支流的,现在全部被黄河泥沙堵塞了,无路可去的淮河在盱眙淤积成了湖泊,也就是今天的洪泽湖和高邮湖,而在山东,被黄河夺取水道的淮河支流泗水,也在山东形成了南四湖和骆马湖,而 由于黄河改道,历史上的水泊梁山一下子失去了水源,逐渐变成了陆地,真是应了那句「沧海桑田。

杜充毁掉了黄河,却完全没有达到效果,金兵绕道走了,继续南侵,可以说这样的馊主意完全没有起到作用!

对于杜充这个人,普通人可以说是闻所未闻,这样的人即便当时是宰相,今天也只是黄河砂砾般被人遗忘了。

精忠岳飞剧照

可是他的作品没有被大家遗忘,那就是延续近千年的黄泛区!

今天人们对于黄泛区的印象来自于蒋介石的花园口决堤,所以我们也可以看看当年民国时期的黄泛区是什么样子。

这些就是民国时期黄泛区的照片,黄花园决堤,造成了89万人遇难,1200万人流离失所,这种惨状居然发生在距今不到百年前。

所以,黄河的泛滥和明清黄河故道,完全就是杜充的人祸导致的。

那么,在宋代之前,难道黄河被治理得服服帖帖,不曾闹事吗?

的确如此。

黄河清,圣人出,不过治理黄河最有效的,却是著名的暴君隋炀帝。

隋炀帝大运河功在千秋

因为长安在西汉末年损毁严重,东汉王朝定都洛阳,所以格外关注黄河的水患问题。

公元69年,王景奉命治理黄河,虽然历史上大禹治水故事说的是疏导的重要性,可是王景知道,黄河下游地区河道众多,一旦疏导过后,黄河水进入泗水、淮水,必会引发淮河的洪水,所以他采用了修堤的方法。

王景率民工数十万, 「修渠筑堤,自荥阳( 今郑州北) 东至千乘( 今利津县境内) 海口千余里」,「凿山阜,破砥碛,直截沟涧,防遏冲要,疏决壅积」,裁弯取直、疏浚浅滩、加固险段,自上而下对黄河、汴渠进行了治理。他创造性地采取了「十里立一水门,令更相洄注,无后溃漏之患」的措施。

所谓水门,就是现代的溢流堰,用石块砌成,两边与大堤相连,堰顶低于大堤 。清代魏源推测出水门的运用机制如图所示。

就此,水门起到分水分沙、淤滩固堤的作用。

可惜的是,因为黄河改道的缘故,这个工程没有流传下来,其实这个工程和「都江堰」的重要性差不多,但只有都江堰保留至今。

此后,一直到南北朝时代,黄河都没有再泛滥。

但是,天有不测风云,黄河没有水患,另外一条河流淮河却发了大水,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这和南北朝的对峙有关,南北朝时代,北朝和南朝的分界线恰恰就是淮河。

淮河,是发源于河南南部桐柏山,流经河南、安徽和江苏的一条河流。

淮河的历史非常早,早在【尚书·禹贡】中就有记载,当时古代把四条大河称之为「四渎」就是江河淮济,也就是长江、黄河、淮河和济河。

今天淮河是中国七大水系之一,所谓的中国七大水系,指的是松花江水系、辽河水系、海河水系、黄河水系、淮河水系、长江水系、珠江水系。

也就是说,淮河自古就是一条文化名河。

淮河源头桐柏山

可是,因为淮河流经的安徽和江苏北部是一马平川的平原,很少有纵横沟壑的山脉,所以河流没有山脉的阻挡,在平原上特别容易泛滥,所以淮河自古就泛滥成灾。

秦始皇时期,淮河就泛滥了好几次,秦始皇还在河南桐柏山建立了淮祠,祭祀淮河之神,后来因为东南有天子气,就问术士该怎么办,术士说,这地方盘踞着一座大山,就是今天的钟山,内藏王气,只需要把它凿空了,将长江水引进来,王气就泄露殆尽了。

秦始皇一听,立马命囚徒开凿了这条河流。到了汉朝,人们误以为这是淮河的支流,又因为是秦朝开挖的,所以叫做「秦淮河」,秦淮河就这么来的。

不过,淮河的治理难度小于黄河,所以,同样是在东汉王朝,通过修筑淮河堤坝,有效治理了淮河。

但是淮河在南北朝时期突然崩坏了,这源于一场战争。

北魏孝武帝时期,北魏曾经发动大军南征,准备一举消灭梁朝,南梁在韦睿的率领下火烧邵阳洲,取得了钟离大战的胜利,这是奠定南北朝均势的一战,从此之后,南北双方再也谁都消灭不了谁。

巧合的是,钟离大战爆发地钟离,地点就是在淮河。

钟离之战是数十万人的大会战,前后持续几个月,南梁为了抵御北魏,在淮河上流修建了名叫「浮山堰」的军事工事。

浮山堰是世界上有史以来记载最早的土石结构的大坝,为了修建这个大坝,梁武帝萧衍亲自督工,用了20万民工修建而成,大坝修成之后,淮河水果然上涨,南梁放水淹了北魏的寿阳城,可是最终洪水泛滥,终把大坝也给冲垮了,大坝只维持了4个月不到,冲垮后的大坝造成了淮河泛滥,死亡了数十万平民。

南北朝战乱时代,这次水灾也没有多少人在意,很快南北朝开始了更加混乱疯狂的局面,侯景之乱扰乱了南朝,河阴之变扰乱了北朝,北魏一分为二,东西魏东西对峙,再也无人管这片淮河泛滥区了。

所以说,从公元507年钟离之战,引发淮河洪水泛滥开始,淮河开始了将近百年的肆虐时期,造成了皖北、苏北等地区长期的贫困,这是战争造就的悲剧。

所以,隋炀帝修建大运河,虽然史学家说是为了自己享乐,但我觉得背后并不是那么简单,而是为了沟通南北,尤其是有治理淮河的作用在,否则他一个人去一个湖里面游船,不是更好玩吗,为何要挖一条长长的河出来。

隋炀帝修建大运河,就是为了治理淮河,因为淮河泛滥将近百年,不得不修了。

我们看隋朝大运河的图,跟我们想的一条直线不同,隋朝大运河是一个「之」字形状,其中的永济渠是为了治理黄河,通济渠就是为了治理淮河。

通过这条大运河,果然水患得到了极大的缓解,隋炀帝意外造就了一个繁华都市,就是开封,开封缺水,市内没有天然河流,运河正好弥补了这一缺陷,人们称之为「汴河」,通过这条运河,缺水和交通不便的开封一下子变成了交通巨无霸,和江南一地的货物往来便利,造就了北宋的东京梦华。

北宋张择端 清明上河图

所以说,从汉朝到宋朝,黄河一直是从山东入海的,也没有什么大的水患。

可是从杜充掘开黄河开始,黄河夺取淮河水道入海,黄河年年洪水,淮河年年泛滥,皖北、苏北成为黄泛区,造就了千里饿殍的景象。

而当时统治中原的是金朝,整天打仗,没有时间修河,元朝打了几十年的仗,好不容易安定下来了,便开始修河,实在是因为不得不修了,水患太严重了,元朝大运河就是我们熟知的京杭大运河。

元朝时期,重新挖掘了一条线的京杭大运河,还有名臣贾鲁开凿的贾鲁河,可是元朝恰恰是因为修河而灭亡的。公元1351年,红巾军忍无可忍,效仿陈胜吴广,埋下一个一只眼的石头人,上面写着「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掀起了长达二十年之久轰轰烈烈的红巾军大起义,最终1368年朱元璋称帝,占领元大都。

明朝时期,面对着黄河,一味想着保守治疗,并未大修,这也导致明朝黄河水患尤其严重。

明成祖朱棣时期本想大修,无奈靖难之役大多经过山东和苏北,造成了当地的赤贫,无法支撑修河大业。

到了明朝弘治年间,明朝才开始修河,由都御使刘大厦主持,在郑州、开封一带凿月河,开引河,导水入淮河支流,堵塞黄陵冈险工各口,阻水分流向东。在黄陵冈东西筑长堤,自河南武陟,经新乡、延津、山东曹单二县,到砀山总长180公里,阻止向北漫溢。

弘治七年(公元1494年),大工告成。自此以后,黄河全河夺淮入海。其后,向海淤进加快,全河黄沙凶猛下注,海底暗沙迅速增高,进而露出水面,成为洲滩。

弘治时期的治理黄河让黄河安定了数十年,到了明朝中后期,黄河开始再度泛滥起来。

嘉靖及之后,黄河改道决溢更加严重,嘉靖和隆庆时期的黄河水患有如下记载:

嘉靖五年(1526):黄河上涨骤溢,东北至沛县庙道口,载运河,注鸡鸣台口,入昭阳湖。汶洇南下之水徙而东,而河之出飞云桥者浸而北,淤数十里,河水没丰县,徙治避之。

嘉靖七年(1528):会河决,淤庙道口三十余里。

嘉靖九年(1530):五月,孙家渡河堤成。逾月,河决曹县。

嘉靖十三年(1534),是岁,河决赵皮寨入淮,穀亭流决,庙道口复淤。

嘉靖十九年(1540)黄河南徙,决野鸡冈。

嘉靖二十六年(1547):秋,河决曹县,水入城二尺,浸金乡、鱼台、定陶、城武,冲穀亭。

嘉靖三十一年(1552):九月,河决徐州房村集至邳州新安,运道淤阻五十里。

嘉靖三十七年(1558):七月,曹县新集淤。

四十四年(1565):七月,河决沛县,上下二百余里运道俱淤,全河逆流。

四十五年(1566)方土未成,河复决沛县,败马家桥堤。

隆庆三年(1569):七月决沛县,自考成、虞城、曹、单、丰、沛抵徐州俱受其害,莱城淤塞,漕船阻邳州不能进。

隆庆四年(1570):秋,黄河暴至,莱城复淤,而山东沙、薛、汶、泗诸水骤溢,决仲家浅运道,由梁山出戚家港,和于黄河。九月,河复决邳州,自睢宁白浪至宿迁小河口,淤百八十里。

隆庆五年(1571):四月,乃自买璧双沟而下,北决三口,南决八口,支流散溢,大势下睢宁出小河,而匙头湾八十里正河悉淤。

嘉靖皇帝

到了晚明万历时期,就没法看了,基本上每年都是水患,因为太长了,长达百条,这里不贴出,所以明朝灭亡,很大程度上也有黄河泛滥的一份功劳。所以明朝才不得不让治河名臣潘季驯治理黄河,潘季驯提出了「开导上源,疏浚下流」的治理方案,一定程度上止住了水患。

黄河终一发不可收拾,和明朝末年的著名起义军领袖李自成脱不了干系。

我们知道,李自成是古代著名的农民起义将领,而且他和未能灭亡东汉的黄巾军、未能灭亡唐朝的黄巢不同,他是真的灭了明朝。

李自成之所以取得这么大的军功,就在于其取得了河南地区,尤其是开封。

明朝末年,天灾人祸,李自成起兵,在中原一带攻城略地,然而农民起义军往往缺少一处稳定的根据地,往往地方打了又丢。

这一次,李自成铁了心要取得开封,他刚刚攻克洛阳,把福王放到锅里炖了汤后,誓要取得开封城。

当时驻守开封的是周王,名叫朱恭枵,他相比于明朝诸多藩王,智商在线,不吝金银,散尽金银珠宝,鼓励官民守城,李自成好几次都打不下来,最后,谋士牛金星说:「长困久围,坐收完城,据以为都,席卷天下」。

这一次,李自成听取了建议,不再攻城,用大军把开封城团团围住,等待城中粮绝,官民开城出降。

最后,围困了四个月,开封城里几乎人吃人,明史记载,周王朱恭枵的一个妃子怀孕了,想吃一个包子,买来一看,居然是一个人的手指头,这妃子活活被吓死了,一尸两命。

最后,周王苦苦等待救援,就是没有一个人来救他,关键时候,开封府有个推官叫黄澍,他出了个馊主意:掘开黄河大坝,可以效仿汉末著名将领关羽水淹七军,淹死李自成,悲催的是,崇祯皇帝居然同意了。

先不说开封在黄河之下了,问题是关羽淹的是曹军,现在掘开黄河,淹的是自己啊!但崇祯不管了,他下令掘开黄河,周王也没办法,里应外合,掘开了黄河。

而且关键是,这个计策听起来十分像杜充掘开黄河的馊主意,但是病急乱投医,明朝没办法,掘开了黄河。

黄河果然向李自成军队冲去,明史记载说,淹死了三万人,李自成遭到重创。然而很快河水冲向开封城,最后,黄河的滔滔河水立马不受控制,将开封城墙冲垮。在明末的一本笔记,名叫【大梁守城记】,详细记载了这场人祸:举目汪洋,城中之水,几于城平,所见者,钟鼓两楼,群藩殿脊,相国寺顶,周邸子城而已。

也就是说,开封整座城市,除了周王府,全部被淹了!百姓被淹死了几十万人。

李自成就这样得到了开封这一座空城,随后攻取了长安,进军北京,明朝灭亡。

明末这场空前的灾祸彻底毁掉了开封,更是开启了黄河洪水肆虐的魔盒。

清朝初年,开封城已经是一座死城了,【大梁守城记】记载说,「黄沙白草,一望丘墟,满目蒿蓬,恶臭十里可闻」,城里面的泥沙,堆积了一米多高,整个开封府被毁。清朝康熙年间,开封只有10万人了,是北宋时期的十分之一。

所以,明末的战乱再次导致黄河一发不可收拾,这才有了【天下长河】片头出现的「黄龙」肆虐的洪水景象。

雪上加霜的是,淮河也开始了洪水泛滥,这是由黄河夺淮所导致的,淮河体量小,承载不了黄河的巨大水量,只能年年泛滥溢出,明朝时期,淮河年年泛滥,越来越严重。

明朝277年,安徽属于南直隶,根据记载,安徽有220年出现水灾,平均1.26 年就有 1 年发生水患。与同期各省全国水灾频率的平均值相比,明代安徽水灾发生频率偏高。清朝267年,安徽省有258年出现水灾,平均每年一次,大多都是淮河水患。

比如明神宗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淮河流域特大洪水。

四月初至八月,淮河流域淫雨不止,七、八月间又发生多次强大的暴雨,洪涝灾害异常严重。据文献资料记载,流域内各支流、干流等地区120多个州县受灾。尤以淮北平原地区灾情最为严重,「平地水深丈余」,「舟行树梢,人栖于木,」「大水进城关市几没。」由于淮河大水,又受黄水顶托,排泄不畅,「高堰决高良涧、周家桥等二十二口,高宝诸堤决口无算」。

据【明实录】记载: 凤阳「淮河涨,平地引舟,大水进城」。

盱眙「水漫泗州」。

宿州「州境半为泽国」。

荷泽「五月大雨至八月禾尽没」。

曹县「大雨,自四月至八月不止」。

曹州府「五月大雨决单县黄固口」。

邳州「五月大雨,邳城陷水中。六月,邳州、宿迁溺死人无算」。

丰县「夏霖雨三月,人食木皮,次年春,瘟疫大作」。

高邮「高宝诸堤决口无算,明年尽塞」。

宝应「淮水决高堰,……没田庐人畜,死人无算」。

在全淮河流域大雨,淮河、黄河决口的情况下,从「徐州至扬州间,方数千里,滔天大水,庐舍禾稼荡然无遗」。 这是明朝淮河历史上最为严重的一次大水灾, 造成了十万人的死亡,明神宗救灾不力,后来几十年索性就在宫中自甘堕落,也不上朝,可以说,这次水灾和明末的衰弱有着很大的关系。

甚至朱元璋的老家安徽凤阳,年年洪灾,百姓逃荒,编出了凤阳花鼓歌骂朱元璋。

说凤阳,道凤阳。

凤阳本是个好地方。

自从出了个朱元璋,十年倒有九年荒。

明神宗万历皇帝

淮河水灾最终淹没了盱眙的明祖陵,也淹没了明朝的王气,淹没了民心,直接导致了流民四起,明朝灭亡。

所以, 康熙帝治理黄河、治理淮河,都是势在必行了,不得不做了,如果不做,就等着亡国。

康熙帝治理黄淮

清朝初年,治理黄淮的重任只能落在康熙身上,这是康熙的责任,也是清朝的责任,如果清朝不入关,大可以自由渔猎,但是一旦入关了,就要承担起这个责任,对百姓负责。

不管是为了百姓也好,还是为了统治也罢,康熙都不得不修河。

同时,康熙不得不修河,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运河和漕运。

大运河是中国历史上多数王朝的生命河,自从宋朝以后,中国南方的经济便超过了北方,为维护统治,统治者便千方百计从南方引入财源。在元、明、清时期,三朝的都城均在北京,大运河更成了他们的「生命线」。

黄河一旦发洪水,便倒灌运河,冲坏堤防,冲入泥沙,导致运河河床增高,河水变浅,舟船难以行驶,中央财源中断,百姓饥荒严重,封建政权受到威胁,为保障运河畅通,必须立即治河。

明朝仇英 南都繁华图

面对肆虐的水患,康熙帝表现得寝室难安,他虽主持多次制定治水规划,却许久不能实施,主要原因是资金不足,百姓贫困,三藩又相继叛乱,所以治河工程一拖再拖。

所以,三藩稍微安定了点,就立马开始修河,他任用水利专家靳辅和陈潢用「以堤束

水,借水攻沙」的方法,再加上一些辅助性工程,如开中河、修堤坡等,确实收到了成效。这方面剧情都已经讲到,不再剧透。

靳辅治理工程得到了康熙皇帝的全力支持,现在看来,康熙在当年确定的兴修水利举措确属很不容易,因为自康熙十四岁亲政到康熙十七年,前后共十一年时间,其间正是清廷多事之秋,而且不断地打仗,都需要花钱,在这种情祝下。年轻有为的康熙皇帝能做出如此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决策,的确对治国安邦作用巨大。

靳辅也没有辜负康熙,他革新了河道上的腐败,确保工程健康地运行下去,康熙多次南巡,其实就是视察治河工程的。

随着黄淮被整治好,运河疏通,刚刚立国50年的清王朝终于开始繁荣起来,运河沿岸的扬州和淮安富甲天下,尤其是淮安,是黄淮和运河的交汇之处,极为重要,淮安安定则天下安宁。

淮安清口枢纽

扬州盐商天下闻名,淮扬菜博纳百川,就形成于清朝,今天也是我们国宴的代表。

淮河治理大功告成之日,也同样是清廷天下大治之日。当时,从边疆到内地,从长城内外到大江南北,处处呈现百废待兴的景象,清王朝终于稳定下来了。

康熙皇帝

不过这部剧并非一味歌功颂德,也暴露出很多清王朝当时的问题。

第一个就是吏治腐坏,我们看出,清王朝可以说从上到下无一不贪,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甚至连修河的保命钱也要贪污,中间的火耗十分严重,白白浪费,虽然靳辅是好官,但是他只能管河道,管不到天下。

这个问题,后来被雍正解决了,火耗归公,通过强有力的反腐,整顿了吏治,事实证明,只有一把手下定决心反腐,才能成功。

第二个就是康熙用人上太重人情味,过于偏袒满人和自身从小的发小,所以高士奇不敢办阿席熙也是如此,后来果然康熙未能保住靳辅,康熙二十七年,靳辅、陈潢被人以「屯田扰民」的罪名参劾而遭撤职,郁郁而终。吏治的改革同样要雍正皇帝大刀阔斧改革下。

雍正皇帝

所以,清朝末年,同样和明朝末年一样,黄河再度泛滥,一发不可收拾,康熙所说的稳定黄河一百年,真的只有一百年。

近代史时期,外有英法强敌入侵,内有太平天府起义,国难下,黄河淮河一起发难,仿佛在向上天控诉不公。

可是,上天或许看当时的中国太苦了,意外送给中国一个大礼。

那就是黄河改道了,天佑中华。

1855年8月1日(清咸丰五年六月十九日),黄河在河南兰考北岸铜瓦厢决口。

汹涌的黄河水像黄龙一样,没有向南流去,反而向北流去。

当时的清政府忙着抵御外敌,无暇顾及黄河,放任它流去,一时间黄水浩瀚奔腾,水面横宽数十里甚至数百余里不等。一夜之间,黄水北泻,豫、鲁、直三省的许多地区顿被殃及。

然而,奇迹发生了。

黄河这次依靠自身的黄龙冲刷出了河道,流入山东水系后,从山东入海。

就这样,黄河奇迹般地改变了河道,从苏北入海,一下子变成了山东入海。

更加神奇的是,因为淮河是在苏北流经的,黄河夺取淮河水道,导致黄河、淮河年年泛滥,而山东等北方地区年年干旱。

黄河流经山东后,黄河和淮河分家了,皖北和苏北不再洪涝了,山东不再干旱了,一下子都解决了。

只不过还留下一个尾巴,淮河没有入海口,只能流入洪泽湖,借助长江入海。

民国时期,战乱频繁,没有人管淮河。

新中国之后,在毛泽东「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呼吁下,从1950年11月起,这场动员三百万民夫,波及河南山东江苏安徽各省的「治淮工程」正式开始。第一期工程仅用八个月,就修筑堤坝2191公里,初步做到「小雨免灾,大雨减灾」。淮河流域,也在1951年11月,迎来了久违的大丰收。

治理淮河,新中国经历了十多年的摸索,最终才治好了淮河。

这期间还有1963年和1965年两次洪水泛滥,到了1968年,基本上淮河入海道才修好,距离1951年开始修淮河已经17年之久了。此外,除了1975年和1991年淮河发过两次洪水之外,淮河基本上平静。如今的淮河已经30年没有发过水患了,堪称奇迹。

而贫穷已久的安徽,终于有了休生养息的机会,成为了著名的粮仓,根据统计,2019年全国各省粮食产量排名,第一名黑龙江省7503万吨,第二名河南省6695万吨,第三名山东省5357万吨。安徽省排名第四,粮食产量4054万吨。高于河北和江苏、四川的产量,说明水利的重要性,安徽从年年发水灾的物质贫瘠省变成了全国排名第四的粮仓,百姓在也不用逃难讨饭了。

就连【凤阳花鼓】中唱的凤阳县,如今也逐渐富裕了,不仅有了粮食,还做成了面粉,全国销售。赶上了好时代,凤阳县早也不会十年就有九年荒了,凤阳真的成了好地方。

淮安枢纽

今天的淮河,也不再泛滥,正如那座以淮河得名的城市名字一样:

真的淮安了。

天下长河,在今天新中国,才真正得到了实施。

参考文献 :

1.赵之恒等.圣祖仁皇帝圣训「M].北京燕山出版社,1998

2.张含英.黄河治理纲要「M].北京.1981

3.史念海.黄河流域诸河流域的演变与治理「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9

4.侯仁之.靳辅治河始末[[J].史学年报,1936 (2)

5.谭其骤.黄河与运河的变迁[[J].地理知识,1955 (8)

6.淮河流域规划与治小组.淮河流域规划与治理「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7

7.于文善.淮河流域灾害与治理「M].黄山:黄山书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