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问答 > 科学

清华大学的建筑学在全国和全世界是怎样一种水平?

2015-02-12科学

2月15日修改:
给@钟金宝 的答案点了赞,因为非常好的提醒了我在这个话题中的位置:学生,而非老师。所以有些东西必然带着偏见和短视,所以即使带着立场也需要不断反思。
不过如果学生作为受众和相对弱势的一方都不去关注这个和自己未来切身相关的问题的话,总不能完全指望老师们自己克服惰性吧?
一个好的老师在建筑学习的过程中的重要性我认为比任何学校的名气都要重要,而这个「好」是双方面促成的,所谓教学相长。另外,我觉得我经历的建筑教育中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是比较平等的,自然有一些「政治」让人感觉无力,但是整体来看气氛比较开放。

所谓「脱节」当然不是仅仅说师资水平的脱节,相反如你所言,国内有很多学校的年轻教师都有着丰富而多元的背景,但是背后行政管理、教学目标、市场需求乃至基础美学教育等一系列问题才是脱节的根源。西交利物浦可以请来名校毕业的教师,但是它的学生前二十年的人生中比起欧美学生少去了多少次顶级博物馆?这个学校也无能为力。
另外你似乎把「实践建筑师」和「建筑教师」区分得过于非黑即白了。格罗皮乌斯在建筑教学的成就远比他的设计影响要大,Diller+Scofidio也是经历了在普林斯顿长期的理论积累,所以涉足实践之后作品也多属上乘,这些都是实践与教学互相促进的好例子。建筑师很多的实践都是带着试验性和创新性质的,所以拿来教学也很有益处。
学校自然是适合自己的最好,单纯看网上的那种排名也是业余,不过总不能说随便一所二本三本适合我我就放弃进入清华的机会,毕竟资源分配和遇到同一个乃至更高层次的人的概率都是更集中在「更好的」学校。这更像是一种良性循环而非虚荣心。而到了那个水准线以上,则必须要关注自身修为的精进。

谢邀。 @guuuo viii

@陈振宇已经说得很好了。补充一下GSD的program,MArch I (三年半的学制,面相非建筑专业本科生)每届是60人左右,加上从第二年加入的MArch I AP,每一届一共是70-75人;MArch II每年大概招45人。另外有MLA也分I、I AP、II。除此之外还有MUP、MAUD、MDes(含有八个专业方向)等项目,人数没有建筑学那么多。详细的请查询GSD官网。

我本科到研究生认识的清华的同学,有清华人的共性:谦逊,务实,自律,能力即使不全是大神级别也都在水准之上。和他们打交道有一种危机感(感觉到天赋上和做事方法态度方面的双重差距),但是同时又非常享受(和聪明人打交道非常轻松,扭捏不自然的话回头看基本都是我自己心态不真诚;而且可以和他们学到很多东西,颇有一席胜十年之感)。但是设计本身不一定会比同济、东南等学校的同学有整体上的优势:设计不是一个看考试分数的专业,而是各显神通,所以我觉得所谓「老八新四」并不存在断档的差距,更多的时候看个人。

至于清华建院本身,我没有亲历过,个人以为有着清华建院有着清华大学和国内建筑学院两重的局限性,是为其弱点。根据这几年学习的经历,感觉同济更加开放,而清华似乎处在一种临界状态,否则以清华的资源优势,确实是应该比其他国内学校领先半个身位的。

还有一点我很困惑的就是中国建筑教育的「排外」:很少听说外专业的学生能够在研究生转入建筑专业,而我现在的同学中虽然大部分是学建筑的,但是也有本科专业是数学、物理、艺术史、语言学的。是国内本科课程设置的问题还是研究生教学模式的问题我不清楚,但是我觉得这是一种在人才方面潜在的损失。

另外陈兄说的非常好的一点就是话语权的问题。不过我的理解其实不太一样,与其说「话语权」被人抢占了,不如说是中国一直在「体系外」。荷兰在库哈斯之前不是一无所有,伦勃朗,梵高,De Stijl,艺术上理论上的积累都是在欧美语境下有一席之地的。我们的问题在于,虽然文化历史积累和社会发展轨迹是非常不同于西方的,但是在现代化进程面前固有的价值观体系崩溃了,而直到今天还没有在现代国家这个层面上成功重建新的价值体系。所以理论家们只能或者是生搬硬套欧美的理论,邯郸学步不知所云(比如清华的周榕老师,恕我直言,窃以为他很多文章都是用英语语法说中文的。当然,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现代汉语还没有完全对应西方理论体系的语法语境--我分别试着读过Peter Rowe的Design Thinking的两种语言的版本,中译版真的太别扭了),或者是抱残守缺,闭门造车,找各种理由拒绝思想的交流。本来「中国特色」是一个非常有弹性和余地的词汇,但是在这种情况下也只会被妖魔化。

另外现实的产业上的差距也是一个制约因素:欧洲人嘲笑美国人因为英制单位不精确施工精读太差,而就是美国这种不精确的施工水平,我都觉得我现在公寓对面的那个半开放停车场的混凝土浇筑水平基本上可以秒掉国内现阶段大部分公建的施工工艺。这个不是建筑学院的教学能够解决的。

至于有答案说来美国是因为综合排名高面子好看而去欧洲的太少,我觉得这倒未必。我承认哈佛这个名字在选择的时候非常的诱惑,但是它带来的好和坏也是要同时接受的:比如可以认识特别多各个领域的牛人,但是确实有时候有那么点浮躁。设计很多时候不是老师教的,而是同辈间互相砥砺、不断进步的。哈佛更像是在提供一种保证,也就是「我来这里之后遇到的人的专业水平是顶尖的、值得我学习的」(人性再说)。而且我本科学习就在美国完成,选择哈佛也倒少了很多纠结。而去欧洲的话,在我和我大部分美国同学来看,完全谈不上「放下身段」,而是「接受文明的熏陶」去了。但是英美、欧美等等之间的交流是非常通畅的,GSD也有很多欧洲学生,我觉得只是一种人生经历,没必要扯出一条鄙视链。

跑题有点远。最后想说的,我觉得现在客观条件制约的情况下完全学习欧美不一定嚼得烂,墨西哥、哥伦比亚这种拉美国家的建筑师和学校倒是很值得参考的。虽然西班牙语造成了不小的沟通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