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问答 > 科学

为什么具体失哪个电子与电子所在能级能量无关,只与离核远近有关?

2020-08-05科学

以下有很多我个人的理解,相关内容详见各类结构化学教材,推荐周公度先生的【结构化学基础】和徐光宪先生的【物质结构】。

填充电子时,电子优先以能量较低的排布方式填入能级较低的轨道(构造原理),这里面涉及的是空轨道的能量 \epsilon_{orbit} ;失去电子(电离)时,能量较高的电子优先失去,这里涉及的是轨道中电子的能量 \epsilon_{electron} (电离能 I=-\epsilon_{electron} )。这是两个不同的能量概念。当然,这里提到的「空轨道的能量」和我们通常说的「轨道能」也不一样,轨道能在数值上等于一个轨道中所有电子能量的均值。

徐光宪先生总结了两个很简练的经验公式,用来判断轨道或电子的相对能量高低:

填充电子时,空轨道的能量 E_{orbit}=n+0.7l ;失去电子时,电子的能量 E_{electron}=n+0.4l 。其中, n、l 分别是主量子数和角量子数。

那么对于电离过程来说,显然 E_{electron,3d}=3.8<E_{electron,4s}=4 ,所以4s电子总是优先失去。

所以这个题答案是 Fe\left([Ar]3d^64s^2\right) 。

为什么会这样呢?本质上还是取决于体系(原子核-电子)整体的能量变化,当然考虑到原子核质量数千倍于电子,其动能、势能都可以视为不变,仅考虑电子能量即可(B-O近似)。

电子优先往哪一个轨道填充,取决于填充前后的能量差,能量降低越多者越优先;哪一个轨道的电子优先电离,取决于电离前后的能量差,电离所需能量越低者越优先。

总结一下就是,无论是填充还是电离,能使最终体系总能量最低者优先。原子核-电子体系的总能量不仅仅是电子轨道能量的总和,还要考虑电子间的相互作用,比如电子自旋成对能、电子互斥能等。

理论计算和光谱学数据表明,电子的有效半径 \bar{r}_{3d}<\bar{r}_{4s} ,也就是3d电子离核更近,那么3d电子受到K、L层电子的斥力就会更大,并且价电子间的斥力也有 J\left( d-d \right)>J\left( d-s \right)>J\left( s-s \right) ,而过渡金属的成对能往往很小,可以忽略,这就导致电子填入3d轨道后的体系能量高于电子填充到4s轨道。按能量最低原理,电子会优先填入4s轨道。

对于电离而言,4s电子受到更多的内层电子的屏蔽,同时其有效半径更大,受核吸引更弱,尽管 J\left( s-s \right)<J\left( d-d \right) ,剥离4s电子所需能量仍比剥离3d的更少,因此4s电子优先电离。

下面的表是电子结合能的实验数据。电子结合能即轨道能级,数值上等于把原子特定(非空)轨道中的电子轰出来或向原子的特定(空)轨道放进一个电子时体系能量变化。

-ε, eV

一眼可以看出,把 Fe,[Ar]3d^64s^2 的4s电子轰出来需要7.87 eV能量,轰出3d电子则需要9 eV,即4s电子能级更高,因此4s电子比3d电子更优先。

另一方面,对于电子填充时为什么优先进入4s轨道,可以这么看:当3s和3p填满后( Ar^0 ),因为前面提到的电子-电子相互作用的影响,再向4s填充一个电子( Ar^-,[Ar]4s^1 )比向3d填进一个电子( Ar^-,[Ar]3d^1 )体系能量降低得更多( -4.39<-2.09\left( eV \right) )。考虑到 Ar^0 和 K^+ 的电子排布方式完全一致,仅核电荷数相差1,因此这可以说明电子会更优先向4s轨道填充。同时,对于3d轨道来说,从Ar到K、Ca,核电荷数增加,而电子却填入了更外层的4s轨道,而4s电子对3d电子的屏蔽非常弱,因此在Ca之后, \epsilon_{3d} 出现了显著的降低。

更深入的讨论就要回到最初的起点了: i\hbar\frac{\partial}{\partial t}\Psi=\left( -\frac{\hbar^2}{2m}\nabla^2+V \right)\Psi=\hat H \Psi ,体系能量 E=\int_{}^{}\Psi^*\hat H\Psi d\boldsymbol \tau 。

并不打算就此展开,因为那些量子力学的推导我也很头疼,但请容我放几个公式装装逼:

进行一些适当的近似,比如忽略时间和原子核,对于单电子体系,比如氢原子,这个方程可以展开为: \left( -\frac{\hbar^2}{2m}\nabla^2+\frac{e^2}{4\pi\epsilon_0r} \right)\psi\left( \boldsymbol r \right)=\hat H \psi\left( \boldsymbol r \right)=E\psi\left( \boldsymbol r \right) ,其中 \boldsymbol r=\left( x,y,z \right) 为位置矢量, \psi 为定态波函数。

如果是n个电子的原子,稍微复杂一点: \hat H\psi(\boldsymbol r_1,\boldsymbol r_2...,\boldsymbol r_n)=E\psi(\boldsymbol r_1,\boldsymbol r_2...,\boldsymbol r_n) , \boldsymbol r_j=\left( x_j,y_j,z_j \right) 表示第j个电子的位置矢量,且

\hat H=-\sum_{i=1}^{n}{\frac{\hbar^2}{2m_e}}\nabla_{\boldsymbol r_i}^2-\frac{1}{2}\sum_{j=1}^{n}{\frac{Ze^2}{\left| \boldsymbol r_j \right|}}+\frac{1}{2}\sum_{i=1}^{n}\sum_{j=1 \\ j\ne i}^{n}{\frac{e^2}{\left| \boldsymbol r_i-\boldsymbol r_j \right|}} ,三项分别表示电子动能、电子-核势能和电子间静电势能。

计算化学里会讨论到含有n个电子、N个原子核的薛定谔方程,可以简单写为: \hat H\psi(\boldsymbol R_1,\boldsymbol R_2...,\boldsymbol R_N;\boldsymbol r_1,\boldsymbol r_2...,\boldsymbol r_n)=E\psi(\boldsymbol R_1,\boldsymbol R_2...,\boldsymbol R_N;\boldsymbol r_1,\boldsymbol r_2...,\boldsymbol r_n) ,其中 \boldsymbol R_j=\left( X_j,Y_j,Z_j \right) 分别为第j个核的位置矢量,并且

\hat H=-\sum_{i=1}^{N}{\frac{\hbar^2}{2M_i}}\nabla_{\boldsymbol R_i}^2+\frac{1}{2}\sum_{i=1}^{N}\sum_{j=1 \\ j\ne i}^{N}{\frac{Z_iZ_je^2}{\left| \boldsymbol R_i-\boldsymbol R_j \right|}}-\sum_{i=1}^{n}{\frac{\hbar^2}{2m_e}}\nabla_{\boldsymbol r_i}^2+\frac{1}{2}\sum_{i=1}^{n}\sum_{j=1\\ j\ne i}^{n}{\frac{e^2}{\left| \boldsymbol r_i-\boldsymbol r_j \right|}}-\frac{1}{2}\sum_{i=1}^{N}\sum_{j=1}^{n}{\frac{Z_ie^2}{\left| \boldsymbol R_i-\boldsymbol r_j \right|}} ,分别是核动能、核-核相互作用、电子动能、电子-电子相互作用以及核-电子相互作用。

啊!すばらしい!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