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问答 > 旅行

为什么杭州市不把西湖填平盖房挣钱呢?

2023-11-12旅行

你还别说,这种方案真有人提过。

唐末五代乱世,吴越钱氏占据两浙,以「知尊中国」而避免战争。在中原混战之时,江南为此而赢得了一段宝贵的和平发展时期。吴越国开创者钱镠当政时,曾有人上书:

「王若改旧为新,有国止及百年。如填西湖,以建府治,垂祚当十倍于此。」 [1]

这个想法和题主其实也差不多,就是把西湖填了开发房地产,扩大城市空间,足以绵延王朝国祚。客观地说,吴越国时期的杭州其实人地关系紧张,加之城市地处钱塘江入海口,土地饱受海潮之苦,所以想出这样一个填湖造城的方案,甚至可被认为是顾全民生之举。

但钱镠当时就已经非常清醒地认识到:

「百姓藉湖水以生,无水即无民。尔无妄言,吾不为也!」 [2]

填湖造城的想法在一千年前就被视作「妄言」。钱镠认为「无水即无民」,这个说法从何而来呢?

从历史上看,西湖最早成名,非常仰赖唐朝的文人白居易。唐长庆二年(822年),在朝中郁郁不得志的白居易请求到外地为官,出任杭州刺史。白居易可被视作最早试图厘清城湖关系的「老市长」,在【钱塘湖石记】中,他将西湖视作杭州的城市之源,更清楚地点明了西湖在农业灌溉、防洪抗旱方面的重要价值:

「此州春多雨,秋多旱,若堤防如法,蓄泄及时,即濒湖千余顷田无凶年矣。」

你以为后人只是纪念白居易来杭州写过【钱塘湖春行】或【忆江南】吗?其实不是的,白居易是一位真正将实用主义与浪漫主义结合起来的伟大诗人,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官员。在唐代,西湖经白居易的水利改造后,成为灌溉钱塘至盐官沿线广阔农田的重要水源地。他主持重建了白公堤(或在今昭庆寺一带),目的就是筑堤增加湖水容量,同时与石函搭配使用,以便保障水源的供给:

「凡放水溉田,每减一寸,可溉十五余顷;每一复时,可溉五十余顷。」

这是一项相当实用的水利设施,而并非仅是许多人以为的专为赏景修建的面子工程。虽然白居易的白公堤早就湮没了,但后人为了纪念他,也常把现在的白堤附会到白居易身上。今天西湖的东北角还有一座民国别墅石函精舍,就是取意唐代石函而名。现在景区在这里修建了一组群雕,主题就叫「惜别白公」,表现杭州市民告别白居易的场景,以为纪念。

比白居易更早的还有一位杭州刺史李泌,可以说,李泌是后世白居易、苏轼等杭州地方主官有关西湖决策的「启迪者」。

唐建中二年(781年),李泌出任杭州刺史,关于他在杭州的政绩,新旧唐书都给出了不俗的评价,赞颂他「以理称」、「有风绩」。最为今人熟知的,就是其在任上修建了「钱塘六井」,这并非简单的凿井工程:杭州之地饱受海潮之苦,城市难以持续发展,须在地下修建水管、水槽及蓄水池,才能将西湖淡水引入城内。从现存的六井遗迹来看,其实距西湖并不遥远,这无疑受到当时工程能力的限制,但也已是城市扩张重要的动力来源。

李泌的治理手段深刻地影响了后世的白居易与苏轼。所以四十年后,白居易在李泌的基础上疏浚六井,苏轼也在【钱塘六井记】中记录了西湖与城市水系的关系,宋熙宁年间江淮浙右大旱,唯有杭州仰赖西湖,不仅饮用无虞,还足以「饮牛马,给沐浴」。

所以,西湖不是中看不中用的大池塘,是货真价实维系杭州城市发展的水源命脉。

所以,钱镠在听到这样的上报时,会直斥为「妄言」。钱镠不仅保全西湖,更在麾下还有一支专门负责西湖疏浚的「撩湖兵」——疏浚西湖之重要性,古人早已有清晰的认知。

当然,填湖的言论每朝每代都有,这样的提问也不算什么新意。早在北宋,苏轼在【乞開杭州西湖狀】中曾有过反驳:

臣愚無知,竊謂西湖不可廢者五。天禧中,故相王欽若始奏以西湖為放生池,禁捕魚鳥,為人主祈福。自是以來,每歲四月八日,郡人數萬會於湖上,所活羽毛鱗介以百萬數,皆西北向稽首,仰祝千萬歲壽。若一旦堙塞,使蛟龍魚鱉同為涸轍之鮒,臣子坐觀,亦何心哉!此西湖之不可廢者,一也。杭之為州,本江海故也,水泉鹹苦,居民零落,自唐李泌始引湖水作六井,然後民足於水,井邑日富,百萬生聚,待此而後食。今湖狹水淺,六井漸壞,若二十年之後,盡為封田,則舉城之人,復飲鹹苦,其勢必自耗散。此西湖之不可廢者,二也。白居易作【西湖石函記】云:「放水溉田,每減一寸,可溉十五頃;每一伏時,可溉五十頃。若蓄泄及時,則瀕河千頃,可無凶歲。」今歲不及千頃,而下湖數十里間,茭菱穀米,所獲不貲。此西湖之不可廢者,三也。西湖深闊,則運河可以取足於湖水。若湖水不足,則必取足於江潮。潮之所過,泥沙渾濁,一石五斗。不出三歲,輒調兵夫十餘萬功開浚,而河行市井中蓋十餘里,吏卒搔擾,泥水狼藉,為居民莫大之患。此西湖之不可廢者,四也。天下酒稅之盛,未有如杭者也,歲課二十餘萬緡。而水泉之用,仰給於湖,若湖漸淺狹,水不應溝,則當勞人遠取山泉,歲不下二十萬功。此西湖不可廢者,五也。

翻译总结一下苏轼的观点:一说西湖是放生池,可以遥祝圣寿,如果西湖淤塞,那就是政治问题了,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可以理解;二说杭州是滨海之地,受海潮之苦,西湖是难得的城市淡水来源;三说引用白居易,西湖是灌溉用水的来源;四说西湖水可以补给运河,如果西湖淤塞,那么钱塘海潮倒灌,运河也会很快淤塞;五说杭州酒税之盛,也是国库命脉,填湖如导致酿酒业不得不远取山泉,则经济利益也会大为受损。

这些理由在中国古代基本是普遍通用的,所以虽然历朝历代都不乏填湖的建议,但从未被实行过。

至于我们今天所熟知的那个以文学性、艺术性著称的西湖,本身就是在千百年来李泌、白居易、钱镠、苏轼的治理和吟咏中,而逐渐成型的。

尤为值得被强调的是,西湖「中看」的「美学」常常被肤浅地定义为山水园林景观之美,而常常忽略其背后曾经承载的非常「中用」的民生价值。人们往往忘记,西湖被疏浚保留的初衷,有着服务城市、关注百姓的民本思想。更不必谈,在许多重要的历史时刻,西湖曾经在精神上给予中国人怎样的鼓舞和安慰——张岱有「阔别西湖二十八载,然西湖无日不入吾梦中,而梦中之西湖,实未尝一日别余也」,袁枚有「赖有岳于双少保,人间始觉重西湖」。

西湖不是莺歌燕舞的风流地,不妨看一下,杭州人最看重的「西湖三杰」,都是怎样的人物。

如果说,今天的西湖在灌溉、水利的功能上不再那么「有用」了,那么今人保全这泊记录了中国人执政理念、审美意识和家国情怀的湖水,是无用之大用。

参考

  1. ^ 【西湖游览志余·卷一·帝王都会】
  2. ^ 【钱氏家乘·卷五·年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