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娛樂

如何看待周迅說現在的觀眾都很理性?

2020-11-28娛樂

盲猜部份人看到這句話後會杠「明明還有很多腦殘粉balabala」,所以在回答問題之前,先還原一下當時的情境:

聽完李澤鋒分享自己的經歷後,周迅的原話是:「現在的大部份觀眾還是比較理性的,對吧?能把角色和你自己本人分開。」

緊接著他們就「為什麽林有有挨罵」這一問題也進行了簡單的探討。李澤鋒認為:「林有有是新人,表現得又那麽好,以至於一出來大家就都相信了。」這個觀點得到了周迅和阿雅的認可。

也就是說,他們打從一開始就沒有一刀切或者盲目樂觀,不管是觀眾理性,還是觀眾不理性,都就具體情況進行了相對就事論事分析。

至於周迅這句話本身,我認為沒有什麽問題。

目前,雖然還存在一些不理性現象,但觀眾的理性確實在慢慢回歸,這也是互聯網時代下的必然結果。

前段時間和一個設計師朋友聊天,聊到設計和消費者的關系的時候,她告訴我二者之間是存在著緊密聯系的,設計師影響著消費者的消費習慣,消費者也在影響設計師的創作思路。

回頭想想,其實創作者和觀眾的關系也是同理,創作者作為創作的主體,他們創作作品,對觀眾的審美取向具有一定的引領作用;而觀眾的反饋也能反過來影響創作者。

在過去,互聯網尚不普及的年代,由於人們欣賞影視作品和相互交流的渠道相對單一(只有電視等),觀眾處在一個相對被動的位置,他們沒辦法全面地去了解演員本身,所以很容易將影視角色的形象投射到演員身上。

容嬤嬤李明啟就說過一件事,她去一個少數民族村參觀的時候,村裏的老人拒絕和她合照,原因就是因為覺得容嬤嬤是壞人。

這種事放在現在來看稱得上啼笑皆非,不過想想,那位老人除了容嬤嬤之外,她也沒有任何渠道去了解李明啟這個人。

那時候在資訊上擁有巨大優勢的台灣明星,不也是看準了觀眾不知道,所以說了不少奇葩言論麽。

通網之後,全都被扒出來了23333

但現在不同,伴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和社交網絡的興起,新時代下的觀眾,和過去是完全不同的:

首先,他們擁有非常多的渠道去了解演員。微博,ins,推特……即使是普通人,想要發掘一個演員的基本情況和日常愛好也非常容易。理性的前提是資訊的充裕,當下,想要認識一個感興趣的演員,完全不需要只看一個角色,自然難以代入。

當然萬事不是絕對,如果一個明星長期只有那麽一個代表作的話,網友多少還是會在提及TA的時候想到這個角色。

比較典型的就是前段時間爭議頗多的藍盈瑩,因為浣碧一炮而紅後,並沒有其他讓觀眾熟知的角色。現在網友想起她,多少還是會聊到浣碧,藍盈瑩自身也在微博展示自己積極上進,活潑愛鍛煉的形象,希望可以減少大家的代入。

其次,觀眾更加主動。網絡的匿名性讓網友們敢於積極發表自己的意見和看法,他們開始從被動的資訊接收者變成主動的輸出者,一方面,他們熱衷於評論,當下火的不得了的彈幕文化正是這一現象的體現;另一方面,各大影片網站,小說網站上也多出了各種各樣的影視劇再創作,同人文化漸漸從亞文化到為主流所接受。

這種角色上的轉變,讓觀眾對角色的審視也更加理性。

周迅作為長期活躍在影視圈第一線,且親歷過電視時代和互聯網時代的演員,相信她對這樣的變化一定是深有體會,所以說出那句話一點也不讓人意外。

不過看到有人說,既然觀眾回歸理性,那麽演員是不是不需要刻意展示角色之外的自己了,最好專註表演,我對這點持反對態度。

實際上演員將角色和自己割裂開,這個在戲劇理論中是有理論支持的:

德國戲劇革新家布萊希特曾提出「間離」理論,他要求演員在感情上和角色保持距離,表明自己是在演戲,從而不讓觀眾人戲不分,而是清楚地明白自己在看戲。
他以美國名演員勞頓扮演伽利略的角色為例,說:「演員在舞台上有雙重形象,既是勞頓,又是伽利略,表演者的勞頓並未在被表演的伽利略中消失,觀眾一面在欣賞他,一面自然並未忘記勞頓,即使他試圖完全徹底轉化為角色,但他並未丟掉完全從角色中產生的他的看法和感受。」

因此,在我看來,演員透過綜藝,互聯網等渠道進行自我展示,甚至做一些和角色完全相反的事情,也算是一種「間離」,讓觀眾漸漸從角色中脫離開來,這樣可以以更加冷靜的姿態觀賞戲劇本身。

在【很高興認識你】裏,李澤鋒也和周迅討論過另一個因為角色挨罵的演員張月。她新人出身,表現又格外出眾,觀眾還沒有機會以其他渠道了解她實作間離,會出現代入角色的情況也不算意外了。

從這個層面來說,說綜藝對演員完全沒有價值,這句話也不算正確。綜藝節目本身就是一個良好的演員和觀眾互動的機遇。具有深度,能夠傳達積極價值的綜藝對於演員和觀眾建立積極聯系更是具有重大意義。

我非常喜歡【很高興認識你】中的迅哥兒,她不僅僅是那個在【表演者說】裏分享自己的表演哲學的專業演員,在這個節目裏,她展現出了作為一個女性的活力和靈動。

這一期大家一起寫生的時候,周迅調皮地竄進別人的畫框裏,那個畫面一時間讓人想起【鐵達尼號】裏露絲,她也是在攝影師拍照的間隙主動擺了姿勢,可能熱愛藝術的人都一樣吧,具有鮮活的生命力。

觀眾理性的回歸有利於創作者大膽創作可以引起思考和討論的優秀作品,反之,優秀的有層次的角色也能引發觀眾的進一步思考。

雖然不理性的討論和不夠立體的角色依舊存在,但環境在越來越好。

期待各種高質素的節目,角色,也希望這樣的良性迴圈可以長期維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