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美食

對傲慢無禮嘉士伯的最好反擊,是做好三篇文章

2024-08-31美食

中國有很多優秀的民族品牌,但卻鮮有品牌能夠發展成為像可口可樂一樣的世界級品牌。因為很多品牌還未成長起來就已經被跨國巨頭直接扼殺在搖籃裏,這已經成為不少國內消費品牌的難言之痛。很不幸的是,時至今日這樣的悲劇的還在上演。

自嘉士伯收購重啤股份後,山城啤酒的市場份額急劇下滑,從曾經家喻戶曉的國產品牌逐漸消失在公眾視野,這背後是跨國巨頭「透過並購消滅競爭者、消滅民族品牌」的驚天密謀。在面對生死存亡的緊要關頭,山城啤酒決心奮起反擊。

一、「嘉士伯」們的三部曲:借雞生蛋、鳩占雀巢、傲慢無禮

消費市場的恩怨情仇,最終都在品牌上明爭暗鬥。因此,不要說品牌不重要,否則,跨國企業就不會費心在品牌領域下那麽多大棋、動那麽多腦筋、花那麽多功夫了。

品牌是企業乃至國家核心競爭力的綜合體現。中國很多知名的民族品牌、自主品牌之死,多與引狼入室有關。可以說,做好一個品牌不容易,有時需要幾代人的積累,而要葬送一個品牌,可能只需要一個股權轉讓或收購協定。

剛開啟國門時,囿於國力、認知、經驗等綜合競爭力,我們在品牌方面吃過很多虧。從北冰洋、天府可樂、活力28、中華牙膏等很多國內知名民族品牌合資後的最終結果看,一些跨國企業特別善於借雞生蛋,也善於鳩占雀巢,也善於背信棄義、傲慢無禮。不得不說,對於品牌的認知與運作,老外具有基因上的天賦,中國人再怎麽聰明,再追20年也不一定能追上。

改革開放這麽多年,經歷實踐的一再錘打,以及一個個知名品牌的倒下,中國人對品牌的認知覺悟了、理解與感受也醒豁了,跨國資本那幾招損人肥己的功夫已逐步被識破,雖說見不得人、上不得台面,但他們敢用善用,就成其為公開的秘籍了。

10年前,「推動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中國速度向中國質素轉變、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轉變」這一理念的提出,預示著中國民族品牌的崛起正迎來戰略時機,一批中國品牌也開始立足本土、閃耀中國、走向世界。

炎炎8月,圍繞「山城」啤酒品牌生死存亡的話題,數度沖上熱榜,也吸引了很多人的關註點評。從輿論的整體反饋來看,擁有「山城」啤酒商標永久使用權的重慶嘉威啤酒有限公司(簡稱嘉威啤酒)發起 「山城」啤酒民族品牌捍衛戰至今,已經贏得了絕大多數民眾的廣泛支持。

本文不是綜述,也不是炒剩飯,我們想把時間軸拉長,把眼光放長遠,回到問題的本質與原點。在嘉士伯及其控股的重慶啤酒股份有限公司(簡稱重慶啤酒)已經傲慢無禮並將繼續傲慢無禮的姿態下,捍衛山城啤酒民族品牌究竟有沒有出路?出路又在哪?

未來4年多,即2028年底重慶鈺鑫實業集團(簡稱鈺鑫集團)與重慶啤酒簽訂的包銷協定到期之前的這段時間,可預期的是嘉士伯還可能會繼續打壓、惡意扼殺山城啤酒年度產量、市場份額、品牌價值。

此時探討這些未來幾年才會發生的問題,不是杞人憂天,也不是超前布局,而是已經成為當下一件非常現實而急迫的問題。

我們動輒以文化自信於世人,但這個文化自信,是否包括了民族品牌的保護和傳承?是否覆蓋那些被跨國企業收購後的本土品牌的生存發展?一個有著66年歷史、伴隨幾代人記憶的「山城」啤酒民族品牌該不該得到保護和傳承?

改革開放40多年,我們現在一如既往地歡迎跨國企業,支持和引進外資,但我們現在再不能、也不應該還像改開之初,對一些跨國企業 「透過並購消滅競爭者、消滅民族品牌」 的套路與做法一味噤若寒蟬,甚至為虎作倀。如果說開啟國門幾十年來,我們在民族品牌保護傳承方面有過致命的疏忽與血的教訓,那麽今天的中國,正是民族品牌保護傳承最好的糾錯時機。

因此,在關系「山城」啤酒民族品牌生死存亡這件事上,我們的態度應該旗幟鮮明:忍讓有尺,善良有度。忍無可忍,無需再忍。

二、嘉士伯的恥辱,前任承諾畫餅,後任無視無感

古語講,和氣生財。道理沒錯,關鍵看你「和」的物件是誰?對方如果不是君子,你一味和氣,甚至有可能被對方消滅。

亮出上述態度,正是因為我們過去過於忍讓,總以君子之心度君子之腹,從沒料到當初的包容之心,最終換來的卻是「東郭先生與狼」的故事翻版。

讓我們回看一段嘉士伯的恥辱史。

2013年,重慶啤酒把嘉威啤酒,重慶啤酒旗下馬王鄉、大竹林三個工廠盤子內業務,轉移到雙方「同增同減」盤子外,利用合川工廠開票,在馬王鄉、大竹林兩個工廠提貨,從而減少了嘉威啤酒包銷量,造成嘉威啤酒利益受損。

雙方接下來的談判,一度陷入僵局中。

2016年7月,嘉士伯中國區副總裁呂彥東、中國區法務總監符許舜、重慶啤酒總經理陳松受嘉士伯中國區、亞洲區、丹麥總部全權委托,專程赴澳洲與嘉威啤酒負責人進行談判。以他們的話說,此行表達了嘉士伯最大誠意來促成雙方的合作。會上,嘉威啤酒指出,「你們一邊在談,一邊在繼續違約,那麽我們就不談了。」嘉士伯及重慶啤酒提出,「你們一直在說我們違約,請拿出證據來。」在這種情況下,嘉威啤酒出示了合川開票,馬大提貨的證據。於是,他們緊急向嘉士伯中國區、亞洲區匯報。

最終,嘉士伯作出兩個表態: 一是中國區總裁表達這是嘉士伯的恥辱,二是對於此事給嘉威啤酒造成的損失一定彌補。

直到2016年12月,鈺鑫集團提出,在「未來必須嚴格按照雙方協定執行」的條件下,作出巨大讓步,重慶啤酒只需要補償鈺鑫集團3000萬元即可。

正是這種巨大讓步,一忍再忍,把嘉士伯給慣壞了,使得嘉士伯忘記了恥辱,並且越發傲慢無禮起來。

在雙方打交道的十多年中,嘉士伯一方「在談判方面很有經驗,一是談判必帶律師,二是談判中的很多內容並不寫入會議紀要或備忘錄,然後很快又變臉,推翻了。」

當初收購重慶啤酒之時,面對百威、華潤等競爭對手,嘉士伯可不是這樣,立下豪言壯語,承諾將山城啤酒推向全國。嘉士伯中華區總裁王克勤曾公開表示,引入外資品牌的同時,本地品牌也要發展,而不是用外資品牌取代當地品牌。

但實際情況是,在市場上站穩腳跟後,嘉士伯以品牌戰略調整的名義,一邊推行高端戰略,大力推廣嘉士伯及樂堡品牌的啤酒,另一邊很少或不再提及曾是其主要利潤來源的山城啤酒,並將此前涵蓋高中低端的「山城」啤酒,調整成低端品牌,新推「重慶」啤酒及「國賓」中高端品牌。山城啤酒產量開始巨幅下滑,從昔日的市場霸主,一步步發展到幾無線下市場可見度。

如果我們站在重慶啤酒及背後嘉士伯高管團隊、職業經理人角度來分析,這也不難理解。盡管嘉士伯當初收購、控股重慶啤酒時,時任高管向政府、向公眾作出了明確承諾,但高管就如流水的兵一樣,換了一波又一波。 新官不理舊賬,根本不管前任作出的承諾,心裏只有自己任期內的業績目標與年度薪酬。可以說,嘉士伯的恥辱,與前任、時任高管有關,但流水線上後來的高管對此既無視又無感。

但是,嘉士伯是跨國企業,重慶啤酒又是一家上市公司,中途操盤者雖新陳代謝了幾波人,對合作歷史、過往承諾無視無感,但互聯網是有記憶的,你們的每一個承諾、舉動都會被資本市場和媒體輿論廣泛關註。

媒體報道稱,嘉仕伯入主後,重慶啤酒很快就變得像一家外資企業了。重慶啤酒的高管是一些拿著幾百萬年薪的外籍職業經理人,他們不講情面,缺乏人情味,不做變通,所以許多人覺得比較難以相處。

嘉士伯入主重慶啤酒的十余年來,重慶啤酒人事變動頻繁,董事長就換了6次。現任董事長João Abecasis是葡萄牙人,兩年前上任。現任總裁李誌剛是馬來西亞人,去年年薪為940.9萬元。

講這些故事,意在表達一個事實,嘉士伯猶如一個極品「戀愛大師」(暫不稱呼其為渣男),談戀愛只是為了上床。一旦完成上床目標,對戀愛物件的承諾完全可以拋諸腦後,甚至出爾反爾,根本不認賬,也就根本談不上兌現承諾。

實際上,嘉士伯先借雞生蛋,再鳩占雀巢的事,對合作夥伴出爾反爾、背信棄義的案例,在南韓、印度等國家也上演過同樣的劇本。

作為一家具有170多年歷史,邁入世界品牌500強的跨國企業,這些都是嘉士伯的巨大恥辱!

三、嘉士伯的傲慢,通向下一個更大的恥辱

在這波輿論熱度中,嘉威啤酒沒料到,平生不敢輕言語,沒想到如今,一叫千門萬戶開。而嘉士伯如今的反應卻不像往常那樣高調,不是不敢高聲語,而是根本不敢語,恐驚知情人。

在承諾落空、產量縮減、品牌貶值三項輿論質疑下,8月9日,嘉士伯媒體事務專員對記者表示,因近期媒體對嘉士伯與合作方鈺鑫集團的關註熱度很高,嘉士伯想「就此降溫」,因此不對媒體的提問作任何回復。

合作夥伴都直接發函了、各路媒體也發聲了,山城百姓也關註了,而他們卻捂住自己的耳朵,閉住自己的嘴巴,對此默不作聲、巋然不動,企圖靠時間來抹平一切,讓人們對山城啤酒品牌的記憶與關註永遠只有7秒鐘,以被接下來一波接一波的其他熱點給沖散、給抹掉。

從企業危機公關策略講,這是嘉士伯、重慶啤酒當前的最優解。你讓我說,我就是不回應、不開口。你能奈我何?這種小心眼,能藏幾時?這種小算盤,能騙過誰?

但這不是一場輿論的雙打比賽,全國各路媒體、山城啤酒消費者、山城人民已經深度關註、參與其中。在這場輿論戰中,嘉士伯現在不發聲,這既是其態度,也是其恥辱。因為在嘉士伯幾無還手之力的背後,是它在歷史、在事實、在數據面前,已完全經不起推敲、完全立不穩腳根了。一說就要被打臉,一說就要被新聞輿論與民心民意摁在地上摩擦。

重慶啤酒不論是在8月14日公布的2024年半年報中,還是次日召開的半年度業績說明會上,對山城啤酒只字不提,展示的品牌組合PPT中一幅照片也不給山城啤酒亮相的機會。這是重慶啤酒給近期輿論被動戰「降溫」,也是重慶啤酒開始完全去山城啤酒化的具體表現。

不論從官方,還是從自媒體的報道中,我們發現:嘉士伯、重慶啤酒有一個時代命題是回避不了的。這個命題就是,在保護傳承山城啤酒民族品牌這件事上,嘉士伯如在中國繼續發展,那就要放下傲慢的姿態,更多考慮如何「在中國、為中國」, 要更多對合作歷史與合作背景抱以尊重,與合作夥伴建立起共榮共生的發展生態;要對既有承諾作出客觀面對與理性回應,而非單方回避;要有歷史眼光與長遠眼光,而非過河拆橋、目光短淺,自利自圖。否則,嘉士伯會被你們與生俱來、怡然自得的那種自我優越感給反噬。

嘉士伯當初選擇進入中國、進軍重慶的諸多因素中,肯定考慮了品牌、市場、生產與中國啤酒市場版圖等項內容,甚至包括嫁接、復制它在國際市場同類經驗、操作流程等。目前來看,依托山城啤酒,完成借雞生蛋、鳩占雀巢後,繼續在中國市場跑馬圈地還是嘉士伯的首要選項。嘉士伯如果繼續在中國市場發展,就不能繼續傲慢,繼續站在輿論、人心的對立面,不顧歷史、不講事實,把既有承諾當耳旁風、幾頁紙。否則,很可能會通向下一個更大的恥辱。

四、圍繞山城啤酒的未來,關聯方共同做好三篇文章

考慮到重慶啤酒是上市公司、公眾公司,嘉威啤酒曾表示,在合作過程中盡可能站在對方角度,利人也利己。這次雖是主動發聲,但也是被迫面對,因為極不希望看到山城啤酒品牌就這麽無聲無息地消失於歷史塵煙。

2028年底,雙方包銷協定到期後,嘉威啤酒將有權自行生產和銷售山城啤酒,屆時如何重拾「山城」啤酒昔日輝煌,這是繼創業之後守業的一大考驗, 這是第一篇文章。

對於重慶啤酒和嘉士伯而言,2028年底之後,他們將失去對「山城」啤酒品牌的單方使用權,屆時將面對嘉威啤酒的潛在競爭。對此,嘉士伯、重慶啤酒現在是選擇履行承諾,抓緊把「山城」啤酒揀拾起來,恢復產量、提升品牌價值,還是一意孤行,繼續扼殺?今後是選擇重修舊好、良性競爭,還是對嘉威啤酒發展「山城」啤酒從中作梗、橫挑鼻子豎挑眼?這都是對嘉士伯、重慶啤酒的一大考驗, 這是第二篇文章。

「你可以不愛,但請別傷害!」 眾多網友認為,嘉士伯、重慶啤酒不喜歡山城啤酒品牌也就罷了,但完全沒必要恨之入骨,置之死地而後快。其實,嘉士伯、重慶啤酒完全可以大膽抄一下同行的作業,沒必要一邊丟老品牌,一邊創新品牌。百威收購雪津啤酒、哈爾濱啤酒後,二者均獲得商標保留,並實作超常規發展。

嘉士伯控股後的重慶啤酒為什麽要頑固到底,繼續反其道而行之,主動放棄中國馳名商標「山城」啤酒呢?你們挾跨國企業、國際品牌之威,用快速「催肥」的所謂品牌矩陣,盤算著重新掌控消費者心智,到國內市場分得更多份額,確實偏盲目偏樂觀。如果對此結論不服,請參閱你們財報中新品牌的市場表現。

對於當地政府、職能部門來講,中國改革開放至今,中國啤酒行業一路高歌猛進,很多民族品牌也先後為跨國企業所控制。「山城」啤酒的遭遇,是其中很另類的一個代表,既沒快速壯大,反而還快速萎縮。既沒完全倒下,但已奄奄一息,就差躺在ICU了。此時,我們沒必要再走很多民族品牌「先消亡,後保護」的老路。在這方面,當地政府、職能部門主政者雖也經歷了新陳代謝,但現在完全有必要復盤、評估當年嘉士伯收購、控股重慶啤酒時向政府作出各項承諾後至今的整體履諾情況,並參照「北冰洋」「天府可樂」「健力寶」「樂百氏」等民族品牌近年來陸續被中國企業從外資手中收回的成功案例,給「山城」啤酒以歷史尊重、品牌敬意與可見未來, 這是第三篇文章。

在嘉士伯、重慶啤酒傲慢的骨子裏、基因裏,可能根本容不下別人來給它敲黑板、布置作業、安排任務一說。但在中國民族品牌崛起的時代背景下,在中國消費者品牌覺醒、文化自信的消費潮流中,絕不允許嘉士伯、重慶啤酒憑借在其他方面取得的功勞業績,從邏輯上、事實上掩蓋在「山城」啤酒品牌保護發展上犯下的大過大錯! 這是包括我們每個知情人、山城人民應做好的第四篇文章。

以上四篇文章,我們雖對嘉士伯、重慶啤酒抱有期望,但預期不宜過多過大,只能寄望大家同心協力,共同做好其余三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