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影視

電視攝影機或 DV 為什麽拍不出電影的效果?

2016-12-21影視

這個問題乍看起來是問的數碼機影像為什麽畫質不如菲林。可是看了附加解釋,我知道您想問的問題是電影的畫面怎麽能做到如此精美?

這就變成了一個比較復雜的問題,等於在問電影這門視聽藝術,視覺的美感是怎麽實作的?

因為電影的制作有足夠復雜和嚴密的流程,一部電影的制作包含前後上百工作人員的努力,所以它在畫面上和隨意拍攝拉開差距是必然的,可是這種精美是如何實作的呢,從畫面上,我們可以從前期和後期兩個方面去解釋。

前期:

電影的拍攝任務由專業的電影攝影師承擔,電影攝影師的水平很大程度決定了電影的畫面質素。

這裏需要額外解釋一下,文中攝影師指代了「攝影組」的努力,在電影拍攝時,攝影組至少會有攝影指導、掌機員、焦點員、跟機員、攝影助理這些職位。

1.場景

電影攝影師在前期堪景的時候就會參加,在選定場景的時候在畫面上有自己的發言權,一個場景的成敗很大程度上就就決定了影片的畫面。如下兩張圖片,上圖是電影截圖,下圖是場景的全景照片,你在這麽好的場景裏,能拍得不像電影嗎?(當然這要感謝美工布置場景)

2.構圖

構圖是電影畫面精致與否最有直接關系,如何把一個的場景拍的更為精美,構圖是很重要的一點。

繼續上面的例子,我們看到電影畫面中,分立的兩個人,平分著畫面,兩人視線相像,形成了一種張力。這種構圖就是很常用的對稱構圖,與下面的畫面不同,上面電影中的畫面有突出的主體,我們毫無疑問會馬上註意到兩個人的沖突,而下面的畫面則很難說誰是主體,顯得較為雜亂。(當然下面的畫面縱深感也很好,不失為一張比較好看的圖片)

下面這張截圖是典型的電影近景人物構圖(畫框上邊緣卡頭,下邊緣卡肩),人物位於畫面三分之一處,在黃金分割位置,有美感。然而像這個畫面並非如此簡單,它在構圖的細微之處表達了很多含義,比如此畫面角度微俯,機位高於人眼實作水平線,顯得比較有造型感;人物視線朝向畫右,人物也處於畫框右邊,這樣就形成了這幅畫面不均衡的構圖,右重左輕,暗示了一種危機。


3.光線

上面兩點在我們日常拍照片時也可以控制,但是光線這一點,只有電影攝影師可以精確把握。

電影攝影被稱為用光作畫,講究敘事的攝影師稱為用光書寫,可見光線在攝影師心中至高無上的地位。

電影劇組有專門燈光團隊,由攝影組指揮,至少也有十幾人,他們隨劇組攜帶大小幾十種燈具,營造各種不同的燈光氛圍。

大致有一兩輛卡車的類似器材和配件。

那麽電影攝影師是如何控制燈光的呢,要知道,任何攝影機,dv都有寬容度,就是它只能記錄從暗到亮,一定照度範圍的光線,高於這個範圍,就會曝光過度。低於這個範圍,就會死黑。例如下圖龍門鏢局畫面,背景天空一片全白,就是曝光過度,嚴謹的攝影師不會允許這種現象出現在畫面中。



基於對攝影機寬容度的理解,電影攝影師控制場景內,畫面中的光比,並且細化到每一位置的亮度分配,實作引導觀眾視覺,造型,和表現的功能,真正實作電影攝影的意義,做到用光書寫。可以說,之所以我們看到如此完美的電影畫面,最決定性的原因在於你看到電影畫面中的任何光線,都是人為創造,或者故意利用的!

下一截圖中人物眾多,可是兩位主角臉上的光是最強的,將觀眾的視線引導向主角,目測兩位主角臉上光線要強於配角4倍(兩檔光圈)。

再看下圖,強硬的頂光照射在桌面上,預示著這桌上發生著改變命運的事件。(圖片【無恥混蛋】)

類似的光線使用甚至成為導演昆汀的一種風格。(圖片【姜戈】)

我們平時會有體會,在拍攝一場晚會的時候,因為我們無法控制光線,手機的寬容度又不夠,所以經常會拍出演員臉部一片白色的照片,效果一塌糊塗。反過來,電影是可以控制現場光線的,所以攝影師人為的分布畫面中光線的亮度,就能實作想要的效果,再加之利用一些電影光線造型技巧,利用逆光凸顯人物輪廓,合理的使用光比制造層次,就會創造非同尋常的帥氣畫面,營造生活中看不到的氛圍。

看一下,下圖中鮮明的輪廓(圖片【色戒】)

陰暗的內景氛圍

4.色彩

色彩是最有隱喻功能的畫面控制,最考驗攝影師創造力的一項。因為電影是綜合藝術,並非攝影藝術獨大,編劇、表演、聲音等等表現要融合,所以在許多電影中,並不是非常講究攝影在色彩上強烈的表現。然而有表現力的色彩,會為影片添彩。

下圖【花樣年華】的一幕,編號2046的走廊門口,蘇麗珍離去,卻停下來思考和周慕雲的感情。畫面中大量的紅色是蘇麗珍內心激情的外化。

下圖中藍色象征著慘痛的回憶和女主角最終的自由(圖片【藍色】)

我註意到很多有一定電影欣賞品味,卻不是影視專業的觀眾非常在意影片畫面的「感覺」,其實色彩這種潛移默化的表達很多時候就是否有感覺的要素。

後期:

電影的後期也是增加畫面電影感的重要因素,CGI動畫不在本文的討論之列。其余對畫面最直接的修改是電影的調色,菲林時期叫做配光。

主要就是透過對素材進行曝光、飽和度、對比度、色相的改變,將畫面中一部份地方上色,去除不必要的雜色,凸顯所需要表現得東西。因為電影的原素材幾乎不會流出,所以我只有拿自己的例子簡單示意一下。

下圖是我惡搞室友所拍的一張照片

下圖是原素材

自己拍的東西不能和電影畫面比,可是道理大致一樣。在調色中,我壓暗了暗部,讓畫面有力一點,削減了原素材中大量的黃色,讓畫面冷峻一些,降低了紅色的飽和度和明度,去除一下下雜色,把橙色部份飽和度降下來,讓人臉顯得白一些,酷一些,然後給暗部上深藍色。

好啦,我想到這歷奇本上已經可以回答題主的問題了,電影畫面的精美,源自於對電影畫面的嚴格把控,跟攝影機有關系,但不是主要關系。例如最後兩張圖片,是用佳能600d拍攝的,使用騰龍17-50,我並不認為它的色彩和銳度有什麽不好。在同一個場景裏,即使機器換成潘那維申,鏡頭換成蔡司UP定焦,讓我拍,你猜我會拍出天壤之別的東西嘛?absolutely n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