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影視

如何評價於承惠?

2014-08-11影視

我加入

@言少

的十年燈專欄的起因很偶然。

一開始我們在一起聊武俠,他說他申請了一個武俠專欄,跟我約稿。我問這個專欄是做什麽的,他說寫我們的情懷。我說情懷黨爛大街了,還是來點幹貨吧。

他說就像我們看過的武打片,每一部片子背後都有故事,每一個演員身後都有故事。小時候把他們當糧食吃,現在他們發酵成了酒。我們把酒拿出來,大家共醉,這就是情懷。這些酒是會越喝越少的,很珍貴,因為那樣的演員,那樣的武打片,會越來越少了。這不是幹貨是什麽?

我說好,那我從鄒兆龍開始寫起。一開始沒想專門寫反派,但是開了個頭就停不下來,於是一個個地寫了下去。「最愛大反派」就作為一個專題,漸漸豐滿了起來。

6月的時候,為了寫計春華,特意看了很多遍【少林寺】。寫完計春華之後,忽然心血來潮,想寫一下於承惠,於是就開始查資料,開始在腦海裏回憶曾經看過的他出演的電影。

最早看見他還不是在【少林寺】,而是在別人家看了半部的【黃河大俠】,在那裏面他是個真正的大俠。他最擅長的是劍,而黃河大俠用的也是劍,所以他在其中最瀟灑,最快意。雖然只看了半部,但他那憑河傲立的身影到現在還映在腦海裏。

後來我們家有了影碟機,租了【少林寺】、【南北少林】,翻來覆去地看。然後發現一個細節,於承惠先生在一部電影中的武器是多變的,在【少林寺】中尤為明顯。【少林寺】中他用的是長劍和魚翅刀,其他的諸如單刀、槍之類的也能隨手用用。穿戴整齊,戴頭盔的時候主用魚翅刀,而不戴頭盔的時候主用長劍,這種兵器換來換去的待遇好像只有李連杰飾演的覺遠有。當時覺得這個反派能用這麽多兵器,武功肯定很厲害,怪不得能當將軍。

查了資料才知道,原來於承惠先生自己精研的兵器,就是雙手劍和魚翅刀。他在這兩件兵器上下了苦功夫,自己設計套路,甚至編纂了書籍。能把自己最得意的武功搬上銀幕,用在自己的角色裏,頗有些癡意。

越往下翻資料,於承惠先生就越是給我「武癡」的形象。他曾經因為一念之差,差點沒進入影視圈,只因【少林寺】劇組找到他的時候,他覺得自己已經30多了,自己練練武,教教學生就挺好,不想再過多涉足武術之外的事。而在【少林寺】火了之後,於承惠先生和李連杰作為片中一正一反兩大動作明星,星光無限。但他卻沒有像李連杰那樣繼續走電影明星的路,在他人生大部份時間裏,他一直把心放在武術上,把武術傳統的發揚作為自己畢生的追求。

人專註於一件事,心就會穩,心穩了,其他事也會慢慢遊刃有余。一般人對武打演員的印象是武戲激昂,文戲就沈不下來,但很少有人知道,於承惠先生的文戲也很好,表演含蓄,台詞功夫拿捏很到位。在拍攝【倭寇的蹤跡】和【箭士柳白猿】時,直接采用了他的原聲。

當時查了那麽多資料,但終究沒跳出「武癡」這個形象,最後落筆也是以這個為中心寫的。專欄文章釋出的時候,心中不免惴惴,因為這篇文章太過情懷了。隨後一想,管他呢,這就是我的情懷,於承惠先生,以及其他人的故事我還要講,還要講很長。

但是故事還沒講完,人已經走了。

文章釋出之後才一周,言少就跟我說,於承惠先生去世了。我心裏沈了一下,一語成讖,這樣的演員,這樣的武打電影,真的是越來越少了。斯人已逝,等到我們這一代的記憶再湮沒,酒就真的沒有了。

於承惠、於海兩位「老於」,都是山東煙台人,與我是老鄉。山東人重禮儀,於承惠先生更是深有古意,堅守著傳統。在寫這篇文章時,腦海一直在描繪徐皓峰導演講述於承惠的病中風貌。

去年9月份知道他生病,朋友帶我去醫院看他,心情很沈重,他的表現也和以往不同。過去,雖然我在他面前是晚輩和學生,但關系比較隨意像朋友,平時他總戴一頂帽子,那天在醫院見到我來了,他馬上把帽子戴上,身體坐正,道別時左手掌壓住右拳給我行抱拳禮。

這一抱拳,他成為我心中永遠的黃河大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