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影視

為什麽「看著一點也不科學」的黑石碑成為了科幻片的鎮派神碑?

2019-02-05影視

在中文網絡上會出現聲稱黑石板是「科幻片的鎮派神碑」的本問題, 至少一半功勞 得歸到劉慈欣身上:他多次贊揚克拉克的偉大作品,並在三體系列中不太準確地描述了黑石板,向大量讀者傳遞了黑石板相關的模因。

黑石板的外觀是攝制過程中的 妥協讓步

  • 庫布歷克親自參與了電影中外星造物的外觀設計,拿出的第一個方案是透明的四面體金字塔,這是取自克拉克的短篇小說【崗哨】。
  • © STANLEY KUBRICK ARCHIVES/TASCHEN. © 2014 TURNER ENTERTAINMENT CO.
  • 庫布歷克從倫敦的一家公司訂購高約 3.7 米的透明有機玻璃金字塔,該公司 考慮到自己的技術水平 ,建議改成平板的形狀,庫布歷克同意了。
  • 在這東西送到片場後,庫布歷克對其外觀感到 失望 。於是,電影的藝術總監安東尼·馬斯特斯建議將玻璃板的表面弄成 啞光的黑色 [1] ——這彌補了其單薄的形體,並產生了想象的空間。
  • 電影裏壓根就沒提過其邊長成比例,那是小說版裏談到的。
  • 【2001:太空漫遊】電影版的 神秘氛圍 哲學氣息 、將外星力量在一定程度上等同於 上帝 的表現手法,與黑石板的外觀結合起來,湊巧地讓黑石板顯得遠比同時代的科幻電影中的外星造物形象要 高級

    庫布歷克透過 盡量減少對話和解釋 使電影更加神秘,他說這部電影「基本上是一種視覺的、非語言的體驗」「就像音樂或繪畫一樣,在內部意識層面打動觀眾」。

  • 卡爾·薩根事後聲稱,克拉克和庫布歷克曾問他「如何最好地描繪外星智慧」。卡爾·薩根承認庫布歷克為了方便、希望使用人類演員來表現「類人外星人」的想法是「合理」的,但是薩根認為外星生命形式的外觀不太可能與地球生命有任何相似之處,使用人類演員會給電影「至少引入一個虛假元素」。薩根建議這部電影應該 簡單地暗示 外星超級智能的存在,而不是描繪它。
  • 薩根參加首映式時說「很高興看到我有所幫助」。不過,在電影拍攝前,薩根只在 1964 年見過克拉克和庫布歷克一次。庫布歷克在電影拍攝過程中多次嘗試描繪外星人,到了後期制作接近尾聲時才 放棄 這個想法,這不太可能是因為薩根的建議。
  • 庫布歷克在電影中暗示外星生命經過數百萬年的前進演化,從生物變為「不朽的機器實體」,然後變成「純粹的能量和精神」,擁有「無限的能力和人類無法把握的智慧」。這既顯得高級,又可以讓觀眾與 宗教符號 聯系起來、簡單地理解「那就是涉及無限的強大存在,就像神那樣」。
  • 和某些回答聲稱的不同,黑石板並不是科幻電影裏「最早的」外星象征。外星力量第一次出現在地球銀幕上是在 1902 年法國拍攝的【Le Voyage dans la Lune】(從地球到月球,改編自凡爾納的小說),在科幻電影中嘗試表現「目的不明之神秘外星力量」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紀三十年代。1963 年的【Voyage to the End of the Universe】讓電影觀眾對神秘外星力量的好感達到了一定的高度。

    如果你打算贊美黑石板展示了「在足夠先進的技術面前,現代人與猿人無異」,最好不要看克拉克寫的【2010:太空漫遊】和【3001:太空漫遊】:二者在表現黑石板的其它能力的同時,大大地損傷了黑石板的神秘感,或曰大大地降低了它們的逼格。

  • 如果你要保持電影裏的印象,最好連小說版【2001:太空漫遊】都不要看了。
  • 參考

    1. ^ Benson, Michael (2018). Space Odyssey: Stanley Kubrick, Arthur C. Clarke, and the Making of a Masterpiece. Simon and Schuster. ISBN 978-1-5011-63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