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影視

為什麽說【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中的悲劇很大一部份來源松子自身?

2022-05-25影視

Henry Krystal 在【創傷與情感發育】一文中 ,指出當我們在向他人講述太過悲慘的經歷時,如果這些經歷在他人心中喚起的感受比較強烈,可能會導致一些人會變得情感隔離(走神),一些人會變得很煩躁(覺得晦氣,你不要再講了),一些開始講道理比如「對方實際上是怎麽怎麽樣的,你應該怎樣怎樣就好了嘛」……

Leo Chen:【譯文】心理創傷與情感發育--美國精神分析協會推薦

在現實中我們經常聽聞的時一個女孩子在外面被猥褻了,跑回家裏和父母說,雖然她尋求的是幫助和支持,但很多家長會罵孩子說」蒼蠅不叮無縫的蛋,為啥其他人都好好的「。其實這些父母會這樣說,是因為這個事情危及到了他們在養育上的自我完整性,他們是驚悚的,他們不知道為啥這類事情會發生在自家孩子身上,是不是面對這個世界的無常自己註定是沒辦法保護好自己的孩子的……想到這些都太讓絕望和無助了,讓人不得不想要維持一個幻想「如果孩子更聽話這些就不會發生」,只有這樣他們才能繼續相信他們對孩子的保護是有價值的。

實際上,就個體心理發育過程而言,父母/權威需要承擔存在兩部份責任: 一是在孩子承受能力有限的時候,協助這個孩子消化他所不能承受的,避免在不夠成熟的時候被擊垮 另一方面,在孩子可以承受的時候,培養孩子應對風險的能力。這兩個的方式是相反的,就前者而言,在孩子還沒形成相應的品質時,或者某件事情沖擊太大的時候,比如戰爭地震,陷入麻煩中的人感受到的可能只是痛苦,無助,匱乏和生存欲,他們甚至說不清楚自己怎麽了,這個世界怎麽了,這時候他們所能依靠的是只能是來自父母/權威的感同身受能力及其照顧經驗。不論是父母感受不到孩子(我家孩子沒問題啊,他蠻好的啊),無法耐受孩子的痛苦(煩死了,滾出去哭),或者不知道該如何幫助孩子終止痛苦(和孩子一起哭),都可能都會因為孩子長期處於痛苦中(父母天天吵架,留守兒童等),導致他們的心理功能受損。

就後者而言,需要的更多是道理,教育「碰到什麽問題你該怎麽辦」,「你應該怎麽樣,不應該怎麽樣」,「其他人一般是怎麽想的」。但這部份只有在這個孩子安全感充足,反思的時候才能起作用。當他們安全感不足的時候,整個人都被這些拉扯著的時候,他們的所有精力都會集中在如何處理自己的不安全感上,講道理不僅不會讓他們看到希望,反而因為自己的痛苦被其他人認為是不合理的,而陷入更大的心理危機之中。

對於松子這類人而言,通常經歷過嚴重的忽視,他們在成長過程中遭遇到沖擊的時候,沒人能夠按照她能理解的方式幫助她走出危機,導致他們長期浸泡在痛苦之中,所有的精力都用來應對痛苦了,沒有足夠的精氣神來發育相應的品質(很明顯的例子是,那些痛苦的小孩大多是孤僻的,甚至是自閉,而孤僻/自閉又會讓他們喪失很多自我鍛煉機會)。而缺乏相應的品質,又會導致他們一次次的失敗,在最開始受挫還不是那麽嚴重的時候,他們還能給自己打雞血往前走,但是次數多了,他們就會徹底喪失生活的信心的勇氣,陷入抑郁和虛空之中,成了一個行屍走肉的存在。

此外,對於松子這類保守忽視的人而言,他們的記憶中有的只是荒蕪,饑餓,以及求生的欲望,他們回憶不起社會上講的那些惡性事件,比如父母虐待孩子,家裏太窮,被校園霸淩,被強奸等等,導致他們比那些遭遇重度生活事件的人更慘,因為他們都找不到恨得理由……仿佛這一切都是因為自己不夠好,自己不夠努力,自己不配……

不幸得是在當今社會類似松子這類的個體並不罕見,比如那些公司中很努力的邊緣同事,學校裏的怎麽討好他人都沒辦法被人接納的邊緣人,無法進入親密關系,無法獲得穩定職業的人 ……一直都在努力,但一直都能感受到那種令人窒息的痛苦,虛空,卑微,怎麽努力都無法被止住的欲望,因為他們也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麽……

他們想要的無非是一個能夠和他們連結,能夠讓他們在荒蕪中發芽,開花,結果的人,一個能夠讓他們體驗人類高級情感的人,一個能讓他們體驗到自由意誌的人……

國際精神分析協會關於這個是這樣講的

適用於那些感到反復出現的心理問題,阻礙他們在親密關系,家人朋友的關系中體驗幸福的人 ;在工作和日常生活中體驗到大量內心沖突,伴隨大量焦慮,壓抑等,影響了他們取得成功。通常這些問題的根源往往比正常意識所能達到的更深,導致不借助心理咨詢,他們很難解決這些問題。

下面有篇情緒調節,兩篇心理咨詢的文章可以看下,希望有幫助:

Leo Chen:應對無助/絕望的幾個小方法

Leo Chen:安全感不足者如何透過調整居住環境提升自我安全感

Leo Chen:做心理咨詢前你應該知道的七個方面(幹貨)

Leo Chen:【必讀】何謂精神分析/動力取向的治療(國際三大協會怎麽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