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影視

電影或電視劇中有哪些常識錯誤?

2014-09-25影視

隨手寫的回答,兩天來看的人不少,那就說幾句補充一下。首先問題問得有缺陷,不應該加進「常識」一詞,如果十幾億人民都普遍懂的東西,主創人員也多不會犯錯。比如問題附帶說明裏提到的輸血等,那只是醫務人員的常識,普通人多不知道!

中國大陸地區拍的戲,在八九十年代也有各種錯誤,但沒現在那麽離譜,因為那個年代的影視人普遍比較認真和專業,作品的不足往往只是受制於資金和技術而非態度!舉個例子:道具,十多年前看【鏘鏘三人行】,竇文濤請了一個導演上來,談到道具師的問題,導演說以前各大電影廠的道具師都是很專業的,但自從進入市場經濟以後,影視業急速發展,原來就那麽一點人的專業道具師根本就遠跟不上需求,於是影視城內,劇組導演往往就是看那個幫工比較機靈懂得多的,就讓他去弄道具,而道具師本身是需要多年培養、必須掌握很多專業知識的!這種非科班半路出家的「道具師」多了,影視劇中道具的問題自然就大幅增多了!

評論中有人覺得何必那麽認真吹毛求疵,像香港TVB的電視劇外景道具那麽爛,不一樣出了好作品,當年不是橫掃兩岸三地嗎?對,以前的港劇是很有市場,可現如今TVB安在?廣州市從八十年代到現在都是可以直接收看香港電視的,但近十年,連那些收看要求不高的老年人都對港劇失去興趣了,概因觀眾需求是在不斷提高的,影視人也應該不斷追求進步,否則就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第一:木炭。

木炭應該是什麽樣子的?

這樣?

估計很多三十多歲以下的年青人會說:沒錯,木炭不就是這個樣子嗎?可惜不是,這叫環保炭,近二十來年才普遍使用,普通環保炭是利用農林剩余物(農林產品垃圾)為原料,用機器壓制而成。

真正的用天然木材燒制的木炭是這樣的:

這是廣東的荔枝木炭,不同樹種燒出的炭形態有異,但都是實心,炭條紋理自然,每一條炭都不一樣。

{我直到九十年代時在廣州用過和見過的木炭都是這種天然木炭,因此如果拍的故事發生在九十年代以前的電影和電視劇,裏面出現的木炭只能是上圖模樣的,不能是空心的環保炭。}括弧中這段話是原文,評論中有人說他們八十年就用過空心炭,這點我並不覺得驚訝,某種東西首先出現和大規模使用往往存在著巨大的時間差,而且也有地區差異,你以為我事先沒考慮到這個可能性嗎?當然有,因此我批評的兩個例子是明朝戲和民國戲!我是不會拿八九十年代的戲來開刀的,因為沒絕對把握!

近十多年拍劇,為圖方便至少六成以上劇組都用環保炭,包括很多古裝劇,比如大名鼎鼎的【大明王朝1566】,劇中燒的就是空心環保炭!這很讓人不懂,主創人員是無知還是懶?燒炭是門技術活,但如果只是為了在鏡頭前裝裝樣子,去郊野撿幾條木頭燒透了就能達到效果,根本不費多少工夫和成本!

大明王朝1566第39集,大興知縣烤火,用的是機制空心炭.
電視劇<林海雪原>,四十年代後期的故事,燒的是機制炭.

第二:城池。

我們現在看的電影和電視劇,從春秋戰國到民國,戲裏出現的城池大多數都是以下模樣的:

實際上中國早期的城池,絕大多數是土築,到了明代以後,各地的城墻才開始大規模包磚。因此在中國古代歷史的絕大多數時間裏,城池都是一副黃禿禿的模樣。現存的古城墻多是清朝的,只有極少數從明代留下來的,再早就沒有了!但我們可以看看用相同技術建的客家土樓,就能大概想象到明之前城墻外表的樣子:

評論中有人諷刺是否要穿越回去找外景城池。實際上在北方和西北的影視城是有土築城池的,如下面的易縣春秋影視城:

劉德華主演的電影【墨攻】,用的就是土築城池!

因此不是沒有選擇,而是很多劇組不在乎!

第三:宣讀聖旨。

我們現在拍的古裝戲劇,不管是秦漢晉唐宋元明清,絕大多數在宣讀皇帝聖旨時都會說:「奉天承運皇帝召曰」,且不說古代宣讀皇帝的旨意時有很多不同的用語,就只單論這句「奉天承運」,它出現在明朝,因為彼時明皇宮裏有一座奉天殿,也有一種說法,奉天殿在元大都的皇宮裏就有了,但無論如何,在元朝之前的朝代裏,宣讀聖旨用「奉天承運」都是錯的!

第四:大婚。

現在不少明星結婚,因為場面盛大會被媒體稱為大婚,這在當代,你喜歡用任何(至少是絕大多數)詞語自稱都不犯法,但在古代,大婚,又稱大昏,是指天子或諸侯的婚娶。非此等級的人用此詞屬僭越,是找死。但我不止一次在古裝電視劇裏見到官員和富豪人家娶親用此語!

第五:包子和饅頭。

以前的包子饅頭大多數是個大略泛黃,而且多數不會用包紙。但現在有不少古裝和民國劇,為方便估計使用了冷凍袋裝包點,劇中人物在大街上買的包子饅頭是雪白個小,包子還帶包紙!

第六:銀兩。

劇中看到的是這樣的:

在影視劇中看到的船型銀錠,又被稱之為官錠,這些都是官府的銀子,一般平民是用不上的。在民間流通的,大部份都是碎銀子。在古代,一般的商鋪中都會準備一種比較常用的稱重工具——戥子,而買家手中也都會準備一個可以裁剪銀兩的剪子或鑿子。買方在付錢時,會剪下手中銀塊的一小塊。

所以古代人們手中的銀子是這樣的:

電視劇中去飯店吃東西,五六個菜一壺酒,主人公隨手就扔一大錠銀子買單,這是胡來,一錠銀在古代的購買力頂得上現在四五萬!

第七:老蔣在軍事會議上的作派。

從八十年代拍的電影起到現在的影視劇,凡是老蔣召開高級軍事會議,鏡頭基本上都類似這樣的:高級將領挺直腰桿端坐在長桌兩旁,然後老蔣進入,侍從喊一聲「委員長到」,兩邊的將領齊刷刷起立迎接,動作劃一整齊,面部表情恭敬嚴肅!

剛開始看到這種場面不覺得有什麽,但當對歷史了解多了以後就開始生疑:這些高級將領怎麽可能像個中低階軍官那樣表現呢?

能與老蔣一齊開高級軍事會議的有三種人,一是各地軍閥巨頭,像李宗仁白崇禧閻錫山馮玉祥張學良等,他們曾經或仍是擁兵自重,都和老蔣開過戰,李宗仁更是和蔣鬥了一輩子,這些人萬萬不會像個副官侍從那樣恭迎老蔣的!二是與老蔣同系統的軍中大佬,像何應欽薛嶽等,這些人在國軍中資歷不在老蔣之下,斷不會表現得像個跟班小弟!三是黃埔系中的大將,像胡宗南杜聿明湯恩伯等,他們對校長自然是尊重的,但作為率軍十萬幾十萬的一方封疆大吏,他們平時都威風自如慣了,瞬間要他們像個衛兵那樣展現軍姿,那也是夠為難的!

綜上分析,電影電視劇裏的情節是不會出現的。當然,肯定有人說這只是你的猜測!幸好當年老蔣是有拍紀錄片的,我看過一段老蔣在抗日時期開高級軍事會議的影像資料,當蔣委員長出現時,參會人員確實是都起身相迎,但動作很隨便,稀稀拉拉的參差不齊!與現在的影視劇根本不是一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