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事應該不得不承認會拿小米去對比華為的,基本都是非華為使用者吧。
小米從
品牌名字+發展歷史+被輿論(門店行銷人員等)影響的刻板印象等等
在國內都很難產生高端認知。
就名字上而言,可能甚至還不如「金立」「導波」「傳音」。
但它也算是手機行業後入場裏碩果僅存的攪屎棍了。
後入場的競爭者,和傳統廠商中華酷聯步步高這批,最明顯的區別就是「更透明」,所有參數都寫的明明白白。就像山寨機從來不會寫自己用了什麽cpu,什麽品牌的螢幕等等。
最極端的樂視(不僅參數透明,連零配件進貨價格也透明)早就躺板子了,魅族也被聯發科坑的被收購了。360搞了個安全特化作為賣點也毫無優勢,也隨著360和酷派合作問題以及歸入國家隊後放棄了該專案。錘子堅果更是由個人流量來賦能的品牌…
(同時那會他們的品控都不怎麽樣,樂視、360、堅果品控比小米更爛,魅族做的也早,倒是好像能好點,但後續用聯發科真不行)
酷派家底是中華酷聯裏最薄,既是代工,連門店也不是他自己的。求過變,可惜動的還是太慢了,漸漸就沒了。聯想更老,動的更慢,但家底夠厚,撐的更久點。
華為ov都是屬於轉型成功的,
ov的優勢是自家流水線工廠和鋪了20多年的全國線下門店渠道和這麽多年步步高賺的家底。
華為除了家底厚,在吃下金立、天語的不少門店+擴張後,門店數量起飛,直追ov外。
還比ov還多了兩個優勢,
①在政商關系這塊,華為有從1985年就逐漸培養起來的政商渠道,有高利潤保底出貨的基本盤,也可以無壓力培養出一批擁有華為手機使用習慣的「忠實使用者」,同時也是更多不在乎效能、公司發什麽就用什麽的「高凈值」群體。用習慣了,自然也會成為持續使用者和廣告牌。
而且通常他們對手機使用深度低,不折騰,玩遊戲也少,用壞、用出毛病的自然也更少。
②自研光環。由於在國內通訊器材領域占大頭,國外又占不少,華為的資金底氣是中國其他任何廠家都不具備的。(另倆通訊國企千億營收還能偶爾能虧幾十億)投入芯片設計後,之後自然更扶持自研,自架構、工藝巨大的麒麟950反響尚可之後,麒麟960就開始有一騎絕塵之勢了。
包括體制內部份領域逐漸禁用蘋果,有的直接發hw手機,有的采用購機補貼的形式,有的只是不準用,也沒補貼。
市場方向上也有自研賣點。
這些又合成了部份「面子」賣點。
等於+上了8848、小罐茶內容。
鯨吞之勢無可阻擋。
即使被制裁,任何國產廠家想在國內和hw競爭還是不太可能。
——
這是大背景,回到問題上來。
小米在別家旗艦賣3500起步的時期,賣了5年的1999,5年裏,有3-4年是一段ui真空期,別家的ui那時做的確實不怎麽樣。4年裏吸納了一批參數黨、玩機黨、性價比粉,「root、刷機」「adb工具」「解bl鎖」之類的,除了三星應該就是小米最多了。
甚至還有無數民間制作適配其他手機的miui包。
這段時間裏,也給小米形成了一個線上基本盤,雖然和hw完全比不了,但也產生了相當的聲量,而且雷軍還養了不少kol。
畢竟把手機參數從頭到腳「透明化」之後,搞評測的也更能言之有物,有個直觀標準去對比。換言之,有話題了。
當這樣一件事形成公眾習慣之後,不可避免的,會有一批人從價格角度去衡量這些參數值不值。
而只是正好通常小米會成為那個標準價格下最水桶那個,自然成為對比標桿。
其實對於很多購買hw mate系、蘋果產品的來說,參數意義本身就不大。甚至好多都是送禮送來的,不用自己花錢買的也占了相當一部份。
而米系和華系雖然一直在對線,但目前曝光的本質,實際還是給那些不太在乎品牌、或者說周邊群體不在乎品牌或完成了品牌祛魅的人看的。
有些在乎自己的效能需求是否能滿足,有些在乎能省多少,而有些甚至只在乎廠家賺走了他多少。
又或者某一個原本只聽銷售說過xx好的,突然看到鬥獸後,下意識地去了解了一下另外一家,有時就會成為新使用者的增量。
而且隨著平均教育水平上升,若幹年後,線上的出貨量也將會打平甚至超越線下,多少也會對未來造成些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