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科學

印度「月船3號」在月球南極有個重要發現→

2024-08-28科學

編譯:徐銳

圖片來源:David Gannon/AFP via Getty

印度「月船3號」探測器首次測量了月球南極附近土壤的成分。它發現的礦物質進一步證明,月球表面在其形成後不久就完全熔化了,並形成一片巖漿海洋。相關研究8月21日發表於【自然】。

「月船3號」於2023年7月14日發射升空,其「維克拉姆」著陸器於8月23日成功在月球南極著陸。「維克拉姆」著陸器高約2米、重約1700公斤,攜帶了一輛26公斤的月球車——Pragyan。

Pragyan在10天內收集了從溫度到地震的相關測量數據,還研究了月球風化層(覆蓋大部份月球表面的精細物質)的化學成分。月球車透過部署Alpha粒子X射線光譜儀(APXS),在月球表面不同位置進行了23次探測。

印度物理研究實驗室X射線天文學家Santosh Vadawale和同事分析了APXS收集的23個樣本數據,並利用這些資訊確定了月球風化層包含的元素及其相對豐度,從而揭示了月壤的礦物成分。

研究人員發現,所有23個樣本的主要成分都為月球上常見的含鐵斜長巖。

此前的月球著陸器也得到了類似結果,但「月船3號」獲得的是月球極地地區的第一個樣本,而之前著陸器存取的是月球赤道和中緯度地區。總之,這些分析表明,月球風化層的構成分布均勻。Vadawale說,這直接證實了月球表面在形成後是一片熔融的巖漿海洋。

據悉,兩個獨立團隊透過分析美國「阿波羅11號」收集的巖石樣本,於1970年提出了月球存在巖漿海洋的假說。該假說認為,月球早期曾發生過全球性熔融,形成了很深的巖漿海洋。隨著巖漿海洋冷卻,密度較低的含鐵斜長巖浮到月球表面,較重的礦物則下沈形成月幔。而此次探月,「月船3號」的上述發現支持了這一假說。

此外,Vadawale和同事發現,與鈣相比,樣本中鎂的含量更高,表明月球較深部位的鎂鐵質物質已混合到風化層中。研究人員將這歸因於月球南極-艾特肯盆地的形成。該盆地的邊緣距離「月船3號」著陸點350公裏。

「形成如此大的撞擊盆地,會將更深層的物質‘挖’出來。」Vadawale說,因為撞擊物會深入月表以下,致使更深層的富含鎂的物質大範圍散布,略微改變了如今采集樣本的風化層。

但南極-艾特肯盆地似乎主要由輝石組成,與此次樣本數據不太吻合。研究人員表示,要了解這個問題,可能得將樣本帶回地球分析。

相關論文資訊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4-078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