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科學

天才和普通人的大腦有什麽區別,到底是哪一部位更為發達呢?

2021-11-08科學

本質上就一點: 焦慮

腦部科學陳述該區域為杏仁核;但鑒於腦部科學的模糊性,這方面話題就不展開論述。

以焦慮為基礎,衍生出一系列行為模式和訓練習得出一系列"特殊技能"。

普通人見識到這些習以為常的行為模式以及"特殊技能"帶來的震撼成果,就稱呼其為天才。

比如高票答案所謂的自閉癥和強迫癥。

本質上來源於,社交帶來的不舒適和焦慮,同時逃避這種焦慮感。

災難性恐懼、害怕被監視和評判的持續性恐懼(社交焦慮)、害怕失去控制的恐懼(比如廣場焦慮)、不確定性恐懼(較為常見的焦慮特性,諸如強迫癥,對沖動和想法的執念。此焦慮特性讓人前進演化出預測和聯想未來的本性,妄圖掌握確定性)

諸如其他的表面:發散性思維模式、聯想能力、愛因斯坦、喬布斯、神經元連線粗健等等。

這些獨特思維模式的產生,本質上來源於從小到大成長過程中,內心消除焦慮和釋放焦慮以此訓練出的一系列技能。

當然就科學籠統的定義而言:阿斯伯格症候群是天才占比一個大的群體。

根源在於這部份群體焦慮特性適中,沒有讓焦慮徹底侵蝕整個人格的全部。

消除焦慮產生出一系列儀式和思維模式:強迫性行為、強迫性窮思竭慮、強迫性解決懸而未決不確定性難題。

重復是天才產生的因由,而產生一個"適中天才"特殊的契機,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天才,不過是重復次數比你多一百萬倍而已。

這就涉及到人這個生物的奇妙性了,人類的思維意識和技能的習得本質上需要不斷的重復達到聚集。

但是在重復中又需要一些打亂打散的特殊因子,來產生獨特的化學效益,也就是所謂的創造力。

所以為什麽做自己感興趣的事很重要,因為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潛意識、下意識、睡夢中、有意無意的在生命的整個過程都在腦袋中復盤、回溯、打散組合、尋找新的出路、找到那個確定性的答案,然後嘣的一聲,靈感(可能的解決方案)從某個角落若隱若顯的浮出來,然後抓住它...

天才的思維過程本質上也是如此,只不過驅動力有點特殊,基本都是由焦慮驅動;且這種思維過程和模式陪伴他們一生,他們無時無刻不在思考或者說消除這種焦慮,就算想克制自己停下,也停不下來。

做天才不是一個幸福的事,當然對於天才個體而已,消除焦慮後能得到短暫的快感,但天才一生不過是由焦慮鞭策和驅使其生命的全部,終日與焦慮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