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麽【天下長河】中的黃河不流經北方,卻流經安徽江蘇?——劉煥的書房
近期,【天下長河】熱播,難得有一部聚焦於水利的電視劇,由【大明風華】團隊制作,雖然該劇並沒有稱自己是正劇,但儼然20年前央視正劇的派頭,類似於【天下糧倉】等。
但是這部劇可能高估了大家的歷史知識,我覺得在片頭用一段話介紹下黃河泛濫的背景比較好,在看劇過程中,不斷有彈幕在重復問一個問題:
黃河明明是北方河流,流經北方省份,長江才是南方河流,為什麽這部劇中治理黃河都是在安徽和江蘇?黃河何時流經江蘇了?
很多人不理解,覺得是劇方出現了錯誤,歷史劇不是不可以說錯誤,但是連主題都出錯的,應該是沒有的。
山東東營的黃河入海口
所以我認為片頭應該寫上這樣一段話:
今天,黃河從山東東營出海,流入渤海。而在距今400年前的清初,黃河卻是奪取淮河水道,在今天的江蘇北部入海的。黃淮洪水頻繁,造成沿岸餓殍遍地,水災泛濫更影響了京杭大運河和漕運,「河道」與「漕運」成為剛剛立國僅30年的清王朝最為頭疼之事,更與「三藩」一起成為年輕的康熙帝亟待解決的三件大事。
我覺得片頭如果寫上這樣一段話,很多人就會看懂這部劇,那麽,黃河就這麽隨意嗎?一會兒江蘇入海,一會兒山東入海?事實上,黃河水道的改變並非天災,而是典型的人禍。
水泊梁山的消失
很多人文學的啟蒙都是四大名著,不少人愛看【水滸傳】,從兒時收集水滸卡便開始有了興趣,進而接觸到了【水滸傳】,【水滸傳】裏面的八百裏水泊梁山令人影響深刻。
可我們都知道,山東一直都是缺水的北方省份,這是很多人的固有印象, 山東如何能有八百裏水泊梁山的存在?莫不是小說家的杜撰吧。
確實,從今天的地理情況來看,梁山周圍根本沒有水,更沒有所謂的800裏水泊。
山東省濟寧市梁山泊景區,可以看見水面少的有限,且是現代人工開鑿
這和大家印象中的完全不同,今天,這片水鄉幾乎看不見了,都是陸地和良田,難得找到一小片做了風景區,面積也小得可憐,那麽,北宋時期的梁山的周圍到底是不是真的有800裏水泊呢?假如有,為什麽今天又消失了呢?
原來,歷史上的梁山泊來源於黃河泛濫,註意,這裏的泛濫其實是一種良性的漲水,並不是我們劇中看到的「黃龍」般的洪水,從五代到北宋末年,黃河曾經多次在下遊決口,每一次決口之後,大水都會將梁山四周的土地淹沒。在這些黃河決口的記載之中,規模較大的至少有三次:
第一次是在五代的後晉開運元年(944年),黃河在滑州一帶發生決口,史書記載:石晉開運元年,滑州河決,侵汴、曹、濮、單、鄆五州之境,環梁山合於汶水。
滑州,也就是今天的河南安陽市滑縣一帶,距離梁山僅100多公裏。黃河在這裏決口,大水蔓延了整個黃泛區,並將梁山一帶的土地全部覆沒。最終,黃河水積聚在梁山四周,使梁山成為了一個水中的「孤島」,形成了最早的梁山水泊的概念。
梁山泊最大的時候,真的和八百裏洞庭湖一樣大,蘇軾是北宋時期著名的詩人,宋神宗熙寧十年,他受命出任徐州知州,在這裏治理了黃河,這是宋代記載最大的一次黃河泛濫,【宋史.蘇軾傳】中是這樣記載的,徙知徐州。河決曹村,泛於梁山泊,溢於南清河,匯於城下,漲不時泄,城將敗,富民爭出避水。也就是說,北宋時期的梁山泊,從魯西南一直延伸到江蘇徐州,有點像今天的微山湖,但是微山湖面積僅僅1000多平方公裏,而歷史上的梁山泊,根據記載,其實和今天的鄱陽湖差不多大大,是5000多平方公裏,整整五倍之大。
所以,黃河泛濫,這才有了梁山泊,有了水滸好漢。
那麽, 梁山泊又是怎麽消失的呢?
這就要說到歷史上著名的靖康之變。
北宋末年,有一件大事,那就是靖康之變,金兵攻破東京汴梁,俘虜走了宋徽宗和宋欽宗,宋徽宗之子趙構在南京應天府(今天的河南商丘)登基即位,決定舍棄開封南下。
兵荒馬亂之下,當時的北宋丞相,名叫杜充,這個人鎮守北京大名府,為了抵抗金兵,他想到了一個餿主意。
這個主意居然和1938年蔣介石下令炸毀鄭州花園口黃河大堤一樣,就是掘開黃河大堤,讓黃河水去抵擋金兵。
杜充下令開決黃河大堤,就此,黃河水湧入泗水,小小的泗水無法承載自喀喇昆侖山天上而來、蜿蜒數千公裏的黃河水,洶湧的黃河水奪取了土地,淹沒了農莊和村落,淹死了無數的人,隨後全部湧入了淮河。
花園口決堤
淮河也承載不了黃河巨大的水量,黃河帶來的大量泥沙,把淮河下遊河道淤高堵塞,奪取了淮河的出海口。
本來淮河可以排向沂河等支流的,現在全部被黃河泥沙堵塞了,無路可去的淮河在盱眙淤積成了湖泊,也就是今天的洪澤湖和高郵湖,而在山東,被黃河奪取水道的淮河支流泗水,也在山東形成了南四湖和駱馬湖,而 由於黃河改道,歷史上的水泊梁山一下子失去了水源,逐漸變成了陸地,真是應了那句「滄海桑田。
杜充毀掉了黃河,卻完全沒有達到效果,金兵繞道走了,繼續南侵,可以說這樣的餿主意完全沒有起到作用!
對於杜充這個人,普通人可以說是聞所未聞,這樣的人即便當時是宰相,今天也只是黃河砂礫般被人遺忘了。
精忠嶽飛劇照
可是他的作品沒有被大家遺忘,那就是延續近千年的黃泛區!
今天人們對於黃泛區的印象來自於蔣介石的花園口決堤,所以我們也可以看看當年民國時期的黃泛區是什麽樣子。
這些就是民國時期黃泛區的照片,黃花園決堤,造成了89萬人遇難,1200萬人流離失所,這種慘狀居然發生在距今不到百年前。
所以,黃河的泛濫和明清黃河故道,完全就是杜充的人禍導致的。
那麽,在宋代之前,難道黃河被治理得服服帖帖,不曾鬧事嗎?
的確如此。
黃河清,聖人出,不過治理黃河最有效的,卻是著名的暴君隋煬帝。
隋煬帝大運河功在千秋
因為長安在西漢末年損毀嚴重,東漢王朝定都洛陽,所以格外關註黃河的水災問題。
公元69年,王景奉命治理黃河,雖然歷史上大禹治水故事說的是疏導的重要性,可是王景知道,黃河下遊地區河道眾多,一旦疏導過後,黃河水進入泗水、淮水,必會引發淮河的洪水,所以他采用了修堤的方法。
王景率民工數十萬, 「修渠築堤,自滎陽( 今鄭州北) 東至千乘( 今利津縣境內) 海口千余裏」,「鑿山阜,破砥磧,直截溝澗,防遏沖要,疏決壅積」,裁彎取直、疏浚淺灘、加固險段,自上而下對黃河、汴渠進行了治理。他創造性地采取了「十裏立一水門,令更相洄註,無後潰漏之患」的措施。
所謂水門,就是現代的溢流堰,用石塊砌成,兩邊與大堤相連,堰頂低於大堤 。清代魏源推測出水門的運用機制如圖所示。
就此,水門起到分水分沙、淤灘固堤的作用。
可惜的是,因為黃河改道的緣故,這個工程沒有流傳下來,其實這個工程和「都江堰」的重要性差不多,但只有都江堰保留至今。
此後,一直到南北朝時代,黃河都沒有再泛濫。
但是,天有不測風雲,黃河沒有水災,另外一條河流淮河卻發了大水,這是怎麽回事呢?
原來這和南北朝的對峙有關,南北朝時代,北朝和南朝的分界線恰恰就是淮河。
淮河,是發源於河南南部桐柏山,流經河南、安徽和江蘇的一條河流。
淮河的歷史非常早,早在【尚書·禹貢】中就有記載,當時古代把四條大河稱之為「四瀆」就是江河淮濟,也就是長江、黃河、淮河和濟河。
今天淮河是中國七大水系之一,所謂的中國七大水系,指的是松花江水系、遼河水系、海河水系、黃河水系、淮河水系、長江水系、珠江水系。
也就是說,淮河自古就是一條文化名河。
淮河源頭桐柏山
可是,因為淮河流經的安徽和江蘇北部是一馬平川的平原,很少有縱橫溝壑的山脈,所以河流沒有山脈的阻擋,在平原上特別容易泛濫,所以淮河自古就泛濫成災。
秦始皇時期,淮河就泛濫了好幾次,秦始皇還在河南桐柏山建立了淮祠,祭祀淮河之神,後來因為東南有天子氣,就問術士該怎麽辦,術士說,這地方盤踞著一座大山,就是今天的鐘山,內藏王氣,只需要把它鑿空了,將長江水引進來,王氣就泄露殆盡了。
秦始皇一聽,立馬命囚徒開鑿了這條河流。到了漢朝,人們誤以為這是淮河的支流,又因為是秦朝開挖的,所以叫做「秦淮河」,秦淮河就這麽來的。
不過,淮河的治理難度小於黃河,所以,同樣是在東漢王朝,透過修築淮河堤壩,有效治理了淮河。
但是淮河在南北朝時期突然崩壞了,這源於一場戰爭。
北魏孝武帝時期,北魏曾經發動大軍南征,準備一舉消滅梁朝,南梁在韋睿的率領下火燒邵陽洲,取得了鐘離大戰的勝利,這是奠定南北朝均勢的一戰,從此之後,南北雙方再也誰都消滅不了誰。
巧合的是,鐘離大戰爆發地鐘離,地點就是在淮河。
鐘離之戰是數十萬人的大會戰,前後持續幾個月,南梁為了抵禦北魏,在淮河上流修建了名叫「浮山堰」的軍事工事。
浮山堰是世界上有史以來記載最早的土石結構的大壩,為了修建這個大壩,梁武帝蕭衍親自督工,用了20萬民工修建而成,大壩修成之後,淮河水果然上漲,南梁放水淹了北魏的壽陽城,可是最終洪水泛濫,終把大壩也給沖垮了,大壩只維持了4個月不到,沖垮後的大壩造成了淮河泛濫,死亡了數十萬平民。
南北朝戰亂時代,這次水災也沒有多少人在意,很快南北朝開始了更加混亂瘋狂的局面,侯景之亂擾亂了南朝,河陰之變擾亂了北朝,北魏一分為二,東西魏東西對峙,再也無人管這片淮河泛濫區了。
所以說,從公元507年鐘離之戰,引發淮河洪水泛濫開始,淮河開始了將近百年的肆虐時期,造成了皖北、蘇北等地區長期的貧困,這是戰爭造就的悲劇。
所以,隋煬帝修建大運河,雖然史學家說是為了自己享樂,但我覺得背後並不是那麽簡單,而是為了溝通南北,尤其是有治理淮河的作用在,否則他一個人去一個湖裏面遊船,不是更好玩嗎,為何要挖一條長長的河出來。
隋煬帝修建大運河,就是為了治理淮河,因為淮河泛濫將近百年,不得不修了。
我們看隋朝大運河的圖,跟我們想的一條直線不同,隋朝大運河是一個「之」字形狀,其中的永濟渠是為了治理黃河,通濟渠就是為了治理淮河。
透過這條大運河,果然水災得到了極大的緩解,隋煬帝意外造就了一個繁華都市,就是開封,開封缺水,市內沒有天然河流,運河正好彌補了這一缺陷,人們稱之為「汴河」,透過這條運河,缺水和交通不便的開封一下子變成了交通巨無霸,和江南一地的貨物往來便利,造就了北宋的東京夢華。
北宋張擇端 清明上河圖
所以說,從漢朝到宋朝,黃河一直是從山東入海的,也沒有什麽大的水災。
可是從杜充掘開黃河開始,黃河奪取淮河水道入海,黃河年年洪水,淮河年年泛濫,皖北、蘇北成為黃泛區,造就了千裏餓殍的景象。
而當時統治中原的是金朝,整天打仗,沒有時間修河,元朝打了幾十年的仗,好不容易安定下來了,便開始修河,實在是因為不得不修了,水災太嚴重了,元朝大運河就是我們熟知的京杭大運河。
元朝時期,重新挖掘了一條線的京杭大運河,還有名臣賈魯開鑿的賈魯河,可是元朝恰恰是因為修河而滅亡的。公元1351年,紅巾軍忍無可忍,效仿陳勝吳廣,埋下一個一只眼的石頭人,上面寫著「石人一只眼,挑動黃河天下反」,掀起了長達二十年之久轟轟烈烈的紅巾軍大起義,最終1368年朱元璋稱帝,占領元大都。
明朝時期,面對著黃河,一味想著保守治療,並未大修,這也導致明朝黃河水災尤其嚴重。
明成祖朱棣時期本想大修,無奈靖難之役大多經過山東和蘇北,造成了當地的赤貧,無法支撐修河大業。
到了明朝弘治年間,明朝才開始修河,由都禦使劉大廈主持,在鄭州、開封一帶鑿月河,開引河,導水入淮河支流,堵塞黃陵岡險工各口,阻水分流向東。在黃陵岡東西築長堤,自河南武陟,經新鄉、延津、山東曹單二縣,到碭山總長180公裏,阻止向北漫溢。
弘治七年(公元1494年),大工告成。自此以後,黃河全河奪淮入海。其後,向海淤進加快,全河黃沙兇猛下註,海底暗沙迅速增高,進而露出水面,成為洲灘。
弘治時期的治理黃河讓黃河安定了數十年,到了明朝中後期,黃河開始再度泛濫起來。
嘉靖及之後,黃河改道決溢更加嚴重,嘉靖和隆慶時期的黃河水災有如下記載:
嘉靖五年(1526):黃河上漲驟溢,東北至沛縣廟道口,載運河,註雞鳴台口,入昭陽湖。汶洇南下之水徙而東,而河之出飛雲橋者浸而北,淤數十裏,河水沒豐縣,徙治避之。
嘉靖七年(1528):會河決,淤廟道口三十余裏。
嘉靖九年(1530):五月,孫家渡河堤成。逾月,河決曹縣。
嘉靖十三年(1534),是歲,河決趙皮寨入淮,穀亭流決,廟道口復淤。
嘉靖十九年(1540)黃河南徙,決野雞岡。
嘉靖二十六年(1547):秋,河決曹縣,水入城二尺,浸金鄉、魚台、定陶、城武,沖穀亭。
嘉靖三十一年(1552):九月,河決徐州房村集至邳州新安,運道淤阻五十裏。
嘉靖三十七年(1558):七月,曹縣新集淤。
四十四年(1565):七月,河決沛縣,上下二百余裏運道俱淤,全河逆流。
四十五年(1566)方土未成,河復決沛縣,敗馬家橋堤。
隆慶三年(1569):七月決沛縣,自考成、虞城、曹、單、豐、沛抵徐州俱受其害,萊城淤塞,漕船阻邳州不能進。
隆慶四年(1570):秋,黃河暴至,萊城復淤,而山東沙、薛、汶、泗諸水驟溢,決仲家淺運道,由梁山出戚家港,和於黃河。九月,河復決邳州,自睢寧白浪至宿遷小河口,淤百八十裏。
隆慶五年(1571):四月,乃自買璧雙溝而下,北決三口,南決八口,支流散溢,大勢下睢寧出小河,而匙頭灣八十裏正河悉淤。
嘉靖皇帝
到了晚明萬歷時期,就沒法看了,基本上每年都是水災,因為太長了,長達百條,這裏不貼出,所以明朝滅亡,很大程度上也有黃河泛濫的一份功勞。所以明朝才不得不讓治河名臣潘季馴治理黃河,潘季馴提出了「開導上源,疏浚下流」的治理方案,一定程度上止住了水災。
黃河終一發不可收拾,和明朝末年的著名起義軍領袖李自成脫不了幹系。
我們知道,李自成是古代著名的農民起義將領,而且他和未能滅亡東漢的黃巾軍、未能滅亡唐朝的黃巢不同,他是真的滅了明朝。
李自成之所以取得這麽大的軍功,就在於其取得了河南地區,尤其是開封。
明朝末年,天災人禍,李自成起兵,在中原一帶攻城略地,然而農民起義軍往往缺少一處穩定的根據地,往往地方打了又丟。
這一次,李自成鐵了心要取得開封,他剛剛攻克洛陽,把福王放到鍋裏燉了湯後,誓要取得開封城。
當時駐守開封的是周王,名叫朱恭枵,他相比於明朝諸多藩王,智商線上,不吝金銀,散盡金銀珠寶,鼓勵官民守城,李自成好幾次都打不下來,最後,謀士牛金星說:「長困久圍,坐收完城,據以為都,席卷天下」。
這一次,李自成聽取了建議,不再攻城,用大軍把開封城團團圍住,等待城中糧絕,官民開城出降。
最後,圍困了四個月,開封城裏幾乎人吃人,明史記載,周王朱恭枵的一個妃子懷孕了,想吃一個包子,買來一看,居然是一個人的手指頭,這妃子活活被嚇死了,一屍兩命。
最後,周王苦苦等待救援,就是沒有一個人來救他,關鍵時候,開封府有個推官叫黃澍,他出了個餿主意:掘開黃河大壩,可以效仿漢末著名將領關羽水淹七軍,淹死李自成,悲催的是,崇禎皇帝居然同意了。
先不說開封在黃河之下了,問題是關羽淹的是曹軍,現在掘開黃河,淹的是自己啊!但崇禎不管了,他下令掘開黃河,周王也沒辦法,裏應外合,掘開了黃河。
而且關鍵是,這個計策聽起來十分像杜充掘開黃河的餿主意,但是病急亂投醫,明朝沒辦法,掘開了黃河。
黃河果然向李自成軍隊沖去,明史記載說,淹死了三萬人,李自成遭到重創。然而很快河水沖向開封城,最後,黃河的滔滔河水立馬不受控制,將開封城墻沖垮。在明末的一本筆記,名叫【大梁守城記】,詳細記載了這場人禍:舉目汪洋,城中之水,幾於城平,所見者,鐘鼓兩樓,群藩殿脊,相國寺頂,周邸子城而已。
也就是說,開封整座城市,除了周王府,全部被淹了!百姓被淹死了幾十萬人。
李自成就這樣得到了開封這一座空城,隨後攻取了長安,進軍北京,明朝滅亡。
明末這場空前的災禍徹底毀掉了開封,更是開啟了黃河洪水肆虐的魔盒。
清朝初年,開封城已經是一座死城了,【大梁守城記】記載說,「黃沙白草,一望丘墟,滿目蒿蓬,惡臭十裏可聞」,城裏面的泥沙,堆積了一米多高,整個開封府被毀。清朝康熙年間,開封只有10萬人了,是北宋時期的十分之一。
所以,明末的戰亂再次導致黃河一發不可收拾,這才有了【天下長河】片頭出現的「黃龍」肆虐的洪水景象。
雪上加霜的是,淮河也開始了洪水泛濫,這是由黃河奪淮所導致的,淮河體量小,承載不了黃河的巨大水量,只能年年泛濫溢位,明朝時期,淮河年年泛濫,越來越嚴重。
明朝277年,安徽屬於南直隸,根據記載,安徽有220年出現水災,平均1.26 年就有 1 年發生水災。與同期各省全國水災頻率的平均值相比,明代安徽水災發生頻率偏高。清朝267年,安徽省有258年出現水災,平均每年一次,大多都是淮河水災。
比如明神宗萬歷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淮河流域特大洪水。
四月初至八月,淮河流域淫雨不止,七、八月間又發生多次強大的暴雨,水浸災害異常嚴重。據文獻資料記載,流域內各支流、幹流等地區120多個州縣受災。尤以淮北平原地區災情最為嚴重,「平地水深丈余」,「舟行樹梢,人棲於木,」「大水進城關市幾沒。」由於淮河大水,又受黃水頂托,排泄不暢,「高堰決高良澗、周家橋等二十二口,高寶諸堤決口無算」。
據【明實錄】記載: 鳳陽「淮河漲,平地引舟,大水進城」。
盱眙「水漫泗州」。
宿州「州境半為澤國」。
荷澤「五月大雨至八月禾盡沒」。
曹縣「大雨,自四月至八月不止」。
曹州府「五月大雨決單縣黃固口」。
邳州「五月大雨,邳城陷水中。六月,邳州、宿遷溺死人無算」。
豐縣「夏霖雨三月,人食木皮,次年春,瘟疫大作」。
高郵「高寶諸堤決口無算,明年盡塞」。
寶應「淮水決高堰,……沒田廬人畜,死人無算」。
在全淮河流域大雨,淮河、黃河決口的情況下,從「徐州至揚州間,方數千裏,滔天大水,廬舍禾稼蕩然無遺」。 這是明朝淮河歷史上最為嚴重的一次大水災, 造成了十萬人的死亡,明神宗救災不力,後來幾十年索性就在宮中自甘墮落,也不上朝,可以說,這次水災和明末的衰弱有著很大的關系。
甚至朱元璋的老家安徽鳳陽,年年洪災,百姓逃荒,編出了鳳陽花鼓歌罵朱元璋。
說鳳陽,道鳳陽。
鳳陽本是個好地方。
自從出了個朱元璋,十年倒有九年荒。
明神宗萬歷皇帝
淮河水災最終淹沒了盱眙的明祖陵,也淹沒了明朝的王氣,淹沒了民心,直接導致了流民四起,明朝滅亡。
所以, 康熙帝治理黃河、治理淮河,都是勢在必行了,不得不做了,如果不做,就等著亡國。
康熙帝治理黃淮
清朝初年,治理黃淮的重任只能落在康熙身上,這是康熙的責任,也是清朝的責任,如果清朝不入關,大可以自由漁獵,但是一旦入關了,就要承擔起這個責任,對百姓負責。
不管是為了百姓也好,還是為了統治也罷,康熙都不得不修河。
同時,康熙不得不修河,還有一個原因,就是運河和漕運。
大運河是中國歷史上多數王朝的生命河,自從宋朝以後,中國南方的經濟便超過了北方,為維護統治,統治者便千方百計從南方引入財源。在元、明、清時期,三朝的都城均在北京,大運河更成了他們的「生命線」。
黃河一旦發洪水,便倒灌運河,沖壞堤防,沖入泥沙,導致運河河床增高,河水變淺,舟船難以行駛,中央財源中斷,百姓饑荒嚴重,封建政權受到威脅,為保障運河暢通,必須立即治河。
明朝仇英 南都繁華圖
面對肆虐的水災,康熙帝表現得寢室難安,他雖主持多次制定治水規劃,卻許久不能實施,主要原因是資金不足,百姓貧困,三藩又相繼叛亂,所以治河工程一拖再拖。
所以,三藩稍微安定了點,就立馬開始修河,他任用水利專家靳輔和陳潢用「以堤束
水,借水攻沙」的方法,再加上一些輔助性工程,如開中河、修堤坡等,確實收到了成效。這方面劇情都已經講到,不再劇透。
靳輔治理工程得到了康熙皇帝的全力支持,現在看來,康熙在當年確定的興修水利舉措確屬很不容易,因為自康熙十四歲親政到康熙十七年,前後共十一年時間,其間正是清廷多事之秋,而且不斷地打仗,都需要花錢,在這種情祝下。年輕有為的康熙皇帝能做出如此關系國計民生的重大決策,的確對治國安邦作用巨大。
靳輔也沒有辜負康熙,他革新了河道上的腐敗,確保工程健康地執行下去,康熙多次南巡,其實就是視察治河工程的。
隨著黃淮被整治好,運河疏通,剛剛立國50年的清王朝終於開始繁榮起來,運河沿岸的揚州和淮安富甲天下,尤其是淮安,是黃淮和運河的交匯之處,極為重要,淮安安定則天下安寧。
淮安清口樞紐
揚州鹽商天下聞名,淮揚菜博納百川,就形成於清朝,今天也是我們國宴的代表。
淮河治理大功告成之日,也同樣是清廷天下大治之日。當時,從邊疆到內地,從長城內外到大江南北,處處呈現百廢待興的景象,清王朝終於穩定下來了。
康熙皇帝
不過這部劇並非一味歌功頌德,也暴露出很多清王朝當時的問題。
第一個就是吏治腐壞,我們看出,清王朝可以說從上到下無一不貪,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甚至連修河的保命錢也要貪汙,中間的火耗十分嚴重,白白浪費,雖然靳輔是好官,但是他只能管河道,管不到天下。
這個問題,後來被雍正解決了,火耗歸公,透過強有力的反腐,整頓了吏治,事實證明,只有一把手下定決心反腐,才能成功。
第二個就是康熙用人上太重人情味,過於偏袒滿人和自身從小的發小,所以高士奇不敢辦阿席熙也是如此,後來果然康熙未能保住靳輔,康熙二十七年,靳輔、陳潢被人以「屯田擾民」的罪名參劾而遭撤職,郁郁而終。吏治的改革同樣要雍正皇帝大刀闊斧改革下。
雍正皇帝
所以,清朝末年,同樣和明朝末年一樣,黃河再度泛濫,一發不可收拾,康熙所說的穩定黃河一百年,真的只有一百年。
近代史時期,外有英法強敵入侵,內有太平天府起義,國難下,黃河淮河一起發難,仿佛在向上天控訴不公。
可是,上天或許看當時的中國太苦了,意外送給中國一個大禮。
那就是黃河改道了,天佑中華。
1855年8月1日(清鹹豐五年六月十九日),黃河在河南蘭考北岸銅瓦廂決口。
洶湧的黃河水像黃龍一樣,沒有向南流去,反而向北流去。
當時的清政府忙著抵禦外敵,無暇顧及黃河,放任它流去,一時間黃水浩瀚奔騰,水面橫寬數十裏甚至數百余裏不等。一夜之間,黃水北瀉,豫、魯、直三省的許多地區頓被殃及。
然而,奇跡發生了。
黃河這次依靠自身的黃龍沖刷出了河道,流入山東水系後,從山東入海。
就這樣,黃河奇跡般地改變了河道,從蘇北入海,一下子變成了山東入海。
更加神奇的是,因為淮河是在蘇北流經的,黃河奪取淮河水道,導致黃河、淮河年年泛濫,而山東等北方地區年年幹旱。
黃河流經山東後,黃河和淮河分家了,皖北和蘇北不再水浸了,山東不再幹旱了,一下子都解決了。
只不過還留下一個尾巴,淮河沒有入海口,只能流入洪澤湖,借助長江入海。
民國時期,戰亂頻繁,沒有人管淮河。
新中國之後,在毛澤東「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呼籲下,從1950年11月起,這場動員三百萬民夫,波及河南山東江蘇安徽各省的「治淮工程」正式開始。第一期工程僅用八個月,就修築堤壩2191公裏,初步做到「小雨免災,大雨減災」。淮河流域,也在1951年11月,迎來了久違的大豐收。
治理淮河,新中國經歷了十多年的摸索,最終才治好了淮河。
這期間還有1963年和1965年兩次洪水泛濫,到了1968年,基本上淮河入海道才修好,距離1951年開始修淮河已經17年之久了。此外,除了1975年和1991年淮河發過兩次洪水之外,淮河基本上平靜。如今的淮河已經30年沒有發過水災了,堪稱奇跡。
而貧窮已久的安徽,終於有了休生養息的機會,成為了著名的糧倉,根據統計,2019年全國各省糧食產量排名,第一名黑龍江省7503萬噸,第二名河南省6695萬噸,第三名山東省5357萬噸。安徽省排名第四,糧食產量4054萬噸。高於河北和江蘇、四川的產量,說明水利的重要性,安徽從年年發水災的物質貧瘠省變成了全國排名第四的糧倉,百姓在也不用逃難討飯了。
就連【鳳陽花鼓】中唱的鳳陽縣,如今也逐漸富裕了,不僅有了糧食,還做成了面粉,全國銷售。趕上了好時代,鳳陽縣早也不會十年就有九年荒了,鳳陽真的成了好地方。
淮安樞紐
今天的淮河,也不再泛濫,正如那座以淮河得名的城市名字一樣:
真的淮安了。
天下長河,在今天新中國,才真正得到了實施。
參考文獻 :
1.趙之恒等.聖祖仁皇帝聖訓「M].北京燕山出版社,1998
2.張含英.黃河治理綱要「M].北京.1981
3.史念海.黃河流域諸河流域的演變與治理「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99
4.侯仁之.靳輔治河始末[[J].史學年報,1936 (2)
5.譚其驟.黃河與運河的變遷[[J].地理知識,1955 (8)
6.淮河流域規劃與治小組.淮河流域規劃與治理「M].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7
7.於文善.淮河流域災害與治理「M].黃山:黃山書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