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旅行

專門為了吃美食的話,去哪個城市旅遊比較好?

2021-03-31旅行
每個人的腸胃實際上都有一扇門,而鑰匙正是童年時期父母長輩給你的食物密碼。

這是陳曉卿曾經說過的一句話。

在每個人的一朝一食裏,都有一份無法復制的味道;每個地方因食材、天氣、風俗等原因,也都有屬於自己的味道。

所以, 無論去哪個城市,你總會找到自己喜歡的味道,而別人說值得去的城市,或許並不適合你。

走過山川大河,看過日月星河,我的中國胃只想吃那些讓我記憶綿長的食物。

假如有一天,我中了免費使用私人飛機去吃吃喝喝 24 小時,那 喚醒我味覺的第一站是敦煌

走不出敦煌的合汁

好的食物有根,誰也搬不走

在敦煌這個茫茫大漠謠,陣陣駝鈴聲的地方,屬於它的味道註定與那看不完的千年壁畫相關,也只有在這裏才能吃到。

圖片來自紀錄片【敦煌,千年不散的宴席】
圖片來自紀錄片【敦煌,千年不散的宴席】

合汁,這是我來敦煌前從未聽說過的名字,但每一個我問過的敦煌人卻說這是他們的味覺密碼。

於是來敦煌的第一個早上,我揣著好奇心去了 夏家合汁

上桌那一刻,我感覺這碗有點「東北亂燉」的模樣,可喝一口湯,羊肉的鮮味在舌尖迸裂,接著還有各種胺基酸帶來的味覺沖擊,那一刻我腦子裏只有一個念頭:吃就完事了!

當我一碗作氣,再來一碗後才知道,原來名字裏的 合,指的是食材豐富,汁呢,則是羊肉燉湯 。說白了就是以羊肉為主調和的湯,味道卻頗具層次感。

這個看起來像一碗面條或者是米粉,但它又不單單只是一碗熬制 4 個多小時的豬肉羊肉燉粉條

唐玄奘 披著袈裟出現在敦煌的壁畫裏,而這裏的豬肉也模仿著身穿雞蛋餅跳進油鍋裏,把自己變身成了 合汁裏的「袈裟」

圖片來自紀錄片【敦煌,千年不散的宴席】

接著 豆腐條、袈裟、豬肉丸子 、粉條、木耳、羊肉片 排著隊跳進碗裏,等待著與羊湯來一場激烈的混戰。

圖片來自紀錄片【敦煌,千年不散的宴席】

經過羊湯 2-3 次的攻城,配料們終於招架不住被狠狠的澆透,撒上勝利的蔥花,散發著混血氣息的羊肉合汁,便鉆進了你的嘴裏。

這一切聽起來似乎也沒什麽,但這碗合汁的歷史 可追溯到明清時期 ,再配上祁連山的羊,出了敦煌再無此味。

逃不出西安的泡饃

我一山東人,面食在我食物清單上的位置,永遠都是 C 位,沒有什麽可以取代。

而到了「萬物皆可饃」的西安,我的主食是自由了,可也要做好被 碳水和牛羊肉 轟炸的準備。

在「饃省人」用饃做萬物的世界裏,饃的地位毋庸置疑!我最愛的不是紅遍大江南北的肉夾饃,而是那碗逃不出西安的 「泡饃」

泡饃它古稱「羊羹」,宋代詞人蘇軾曾有雲:

隴饌有熊臘,秦烹唯羊羹

一碗正宗的羊肉泡饃原料主要有羊肉、蔥末、粉絲、糖蒜等,而用的饃叫做「饦饦饃 」,一個二兩,由 9:1 的死面和發面揉在一起烙制而成。

圖片來自網絡

還記得我第一次吃泡饃,服務員給我端上來一個碗和一個饃,讓我自己掰完拿過去。

講真,我當時有點蒙,這東西還要自己掰?但我還是照做了,哢哢哢的胡亂掰了幾下,然後送到廚房視窗。

可還沒遞進去,服務員說:你掰的太大了,要小一點,不然廚師沒法做。

好麽,我拿回去又將每一塊一分為二,然後二分為四,意氣揚揚的再次走到視窗,結果又被退回了……

我當時氣的以為服務員在整我,真想一碗扣到他頭上。可這時一個本地口音的大叔端著自己掰好的饃走過來遞給服務員,我只瞟了一眼,就氣性全無的拿著碗繼續回去掰。

後來和當地朋友聊天才知道,這掰饃也是有講究的,一般分四步:

  • 一掰:將完整的饃拿起一分為二,再二分為四
  • 二撕:從中間把饃撕成兩片
  • 三掐:將饃掐成黃豆粒大小,不可以太大塊,也不可以是渣渣
  • 四抖:最後抖一下碗裏的掰好饃,看看有沒有大塊的饃粒沒搞
  • 聽起來感覺是不是特麻煩? 現在誰有那麽多功夫掰饃掰上半小時,這或許也是泡饃走不出西安的原因。

    畢竟你點了一份泡饃,不能讓外賣小哥先給你送來一個饃和一個碗,然後等你半小時掰完再送回去,再等著廚師做好送回來吧?

    可於我而言,掰饃的這個過程很治愈。

    每天都在忙忙碌碌中度過,難得有那麽段時間什麽也不用想,就是和朋友吹著牛,把手裏的饃掰好。

    然後給到廚師,讓它按掰的饃形,小心翼翼的分口湯、幹泡、水圍城、單走諸法烹製,並且以饃定湯,以湯調料,武火急煮,最後裝碗放到我的面前。

    配上香菜、辣醬和糖蒜,每一口吃進嘴裏的饃,除了廚師的精湛手藝外,我的掰饃技術也是重中之重。每每想到這,就有種莫名的成就感,嘴裏的饃也更香了。

    離不開貴陽的火鍋

    要說「火鍋」,似乎川渝更有發言權。

    可論「奇」和「店多」,發言權就轉移到了貴陽,畢竟 貴陽才是全國人均火鍋店最多的城市

    前一陣子我也去貴陽吃了一回,這裏的火鍋真讓我見識了,辣子雞、酸湯魚、酸菜蹄膀、三鮮燉雞、燉排骨燉豬蹄,魷魚蹄筋燉土雞……這些竟然都是火鍋底料。

    圖片來自紀錄片【沸騰吧火鍋】

    原來 這裏不僅火鍋可以涮萬物,萬物也皆可成為火鍋底料

    這麽多火鍋裏,最讓我這種外地人熟悉的當屬 「酸湯魚火鍋」 ,畢竟「三天不吃酸,走路打撈躥」,在貴州,一口酸湯,總能讓人「大開吃戒」。

    圖片來自紀錄片【沸騰吧火鍋】

    在這一鍋裏,酸辣大戰千百回和後,酸湯魚火鍋才能占領了食客的脾胃。

    傳統的酸湯主要有紅酸和白酸兩種 紅酸,原料主要以番茄為主 。本地番茄,在大缸裏駐紮一年,被微生物們指揮著分解代謝,慢慢發酵出沖擊味覺的濃郁。

    圖片來自紀錄片【沸騰吧火鍋】

    白酸 ,可不是醋酸,而是 多由米湯和淘米水發酵而成 ,粘稠清亮,氣味芬芳中帶有回甜。

    無論哪種,它都是這鍋的致勝法寶。而魚,毫無疑問是正官,其中 鮰魚、黃骨魚最為常見

    圖片來自紀錄片【沸騰吧火鍋】

    熱騰騰的酸湯咕嘟咕嘟的冒著,魚一下子跳進這酸溜溜的白搭湯王中,酸酸辣辣的滋味深入到魚兒們的細胞中。

    酥嫩多汁的魚肉搭 配上獨特的蘸水 ,一塊塊下肚,口腔裏蕩氣回腸。

    但如果是本地人,他們的鄉愁大多來自 連吃法和味道上也獨樹一幟的「火鍋們」。

    圖片來自網絡

    這鍋有點紅、有點黏的,便是王牌之一的 豆米火鍋。

    這鍋裏的主角不是「豆+米」,而是黔大畢地區的 蕓豆, 本身綿密清香的口感,註定擔任火鍋主角。

    長時間燉煮的豆米,在水中分泌出自身的澱粉,沙沙綿綿稠稠的口感,只是成功的第一步。

    接下來,還要加入久燉的豬骨高湯,再把幹辣椒、八角等香料在油鍋裏爆香,統統倒入到鍋裏,最後加上幾片菌菇、幾根豆芽,聽見「咕嚕咕嚕」的沸騰聲時,火鍋的快樂交響曲才算正式開始。

    圖片來自網絡

    但與別人家的不同, 這鍋涮完食材關火,並不是它的最終歸宿。

    此時,右手拿勺,左手拿碗米飯,將混合進各種葷素食材湯底,毫不猶豫的倒入米飯裏,用筷子讓它倆大戰千百回和後,吃上一口,這才是真正的「貴州牌脾胃」。

    圖片來自紀錄片【尋味貴陽】

    而這塊咖啡色,看起來像一塊朽木,和糯米沒半毛錢關系的調料,它叫 豆豉粑 。可以用來做油辣椒,也可以用來做萬能的蘸水。當然,它也是 自成一派的火鍋底料

    來到一家很不起眼的小門臉豆豉粑火鍋店,還沒進門,一股香臭香臭的氣息隨著水煙,就朝我鼻尖撲面而來。而這種臭,正是時間的魔力,也是豆豉好吃的重要指標。

    別看這鍋其貌不揚,聞起來臭的瞇眼睛,當你左手拿勺攪拌著鍋底,右手拿筷子將一塊豆腐放入口中時……

    一口咬下,豆腐肌理中湧出一股股肉香、豆香、辣椒香的味道,直沖我的天靈蓋,不能說是一點點好吃,而是億點點好吃。

    圖片來自紀錄片【沸騰吧火鍋】

    要是你還想挑戰點「臭味火鍋」天花板 ,那 蝦酸火鍋+牛羊癟火鍋 ,穩穩重新整理你對火鍋味道的認知。

    不過吃完一頓火鍋,你會從頭「臭」到腳。尤其是嘴裏,一說話自己都感覺到臭的有點無法忍受。

    如果你和朋友一起出來玩,為了不讓別人以為你天生嘴臭,還是用漱口水搞一下,免得你一開口就把人熏到了十萬八千裏。

    這種小小一包的漱口水攜帶也方便,在隨身的包包裏放個 1-2 條,既不占地,也能解決因吃臭火鍋而口臭的尷尬。

    烙鍋

    除了涮著吃的火鍋, 烙鍋 我也很喜歡。如果追溯歷史的話,它的芳齡也有 300 多歲了。

    雖然只是在一口大鍋上將食物烙熟,然後蘸上辣椒面或者蘸水來吃,可那油脂香氣的奔湧,實在讓我無法抵抗。

    尤其是薯仔、板筋和二塊粑,每次是我總摸著肚子吐槽熱量太高,可嘴巴卻誠實的停不下來。

    吃完還要再用一碗冰粉塞塞牙縫,腸胃才心滿意足的打一個飽嗝。

    早上一碗敦煌合汁,中午一份西安泡饃,晚上在貴陽和朋友一起吃個火鍋或烙鍋,最後用一碗冰粉結束戰鬥。

    這些美食離開這裏就很難再次吃到,因為它們有著屬於自己的城市風味,而我也因為某些記憶對它們格外長情。

    所以,與其說吃的是味道,不如說 吃的是煙火,品的是人間。每一個城市都有它們的煙火人間。

    @知乎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