嘌呤高,對腥味敏感,不吃內臟的人總有一千個傷心的理由。
北有鹵煮。 這道由豬雜、火燒和老鹵組成的風味小吃,味重,入坑有門檻,是北京人與北京人之間溝通的秘密,是外地人無法理解的幸福;
南有牛雜。 這道街頭小吃裏,牛肚、牛心、牛腸的騷味被鹵汁鎮壓,各自保持初心,口感依舊。不光廣東,廣西、福建、澳門和香港人都愛吃,外地朋友接受起來毫無壓力。穿著夾腳拖鞋,站在路邊,用竹簽插著吃,是最地道的吃牛雜姿勢。
1.什麽是走鬼檔?
在廣州,穿串的、一鍋燉的、純肉的、就著米粉吃的,牛雜各式各樣,可以輕易在街頭巷尾尋到。牛雜曾經是下欄菜(低檔次的邊角碎料和內臟),放在以前,是窮人補充營養和力氣的便宜肉類。
廣州人戀上牛雜,要從上世紀80、90年代說起—— 改革開放和下崗潮輪番上演 ,大夥衣服賣起來,小五金店開起來,能吃苦的那波人就做起了牛雜生意。
當時,新鮮劏下的牛下水只要4毛錢一斤,烹飪好的牛肚可以賣到2元一串;小販 推個鐵皮車沿街售賣,不用交鋪位費,廣州本地人叫它走鬼檔。 聽起來是門好生意,可牛雜小販需要在淩晨3點去屠宰場,把下水買回家,連夜搓洗裏頭氣味濃重的汙物,辛苦程度可想而知。用廣州當地人的說法就是:不怕臭,不怕累,不怕鬼的人,最先上岸買車買樓。
2.那些年吃過的牛雜
牛雜對廣州人的陪伴,從小販們chok、chok、chok的剪子聲開始。一輛簡易的小推車,煤爐上架著一口大鐵鍋,肉汁沸騰著。檔主會把牛雜們從鹵湯中夾出, 用剪刀在每一個炆熟的部位剪3至4下,牛雜應聲落入塑膠碗中。
牛雜裏,牛腩能吃出紋路感卻不塞牙,牛心、牛肺爽脆,牛肚、牛腸軟嫩,牛筋、百葉筋道。有的小販還會將牛舌、牛膀、牛脆骨一並燉煮,一碗牛雜裏可以吃出好幾種迥異的口感。
不僅牛雜,大鍋裏頭還別有乾坤—— 清熱生津,消食下氣的白蘿蔔,它的清甜味甚至勝過牛雜本身 ;面筋,飽含湯汁,一鍋牛雜的精華都在裏頭;捆成結的韭菜,跟昂貴的肉類食材一起售賣,能確保利潤。
就是這樣的一個個牛雜攤檔,像便利店一樣,從30多年前起,遊走在廣州的大街小巷。零花錢不寬裕的孩子嘴饞,只能買5毛錢一碗的蘿蔔,照樣吃得津津有味。大孩子晚自修下課,總能在回家的路上吃到一碗好吃不貴、自挑自選的牛雜。就像深夜食堂一樣,牛雜檔安放他們的青春。
不說了,買碗牛雜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