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神話:悟空】火了,山西文旅贏麻了……
這款遊戲的影響力到底有多大?在【黑神話:悟空】自各省市的36個取景地裏,山西省獨占27個,遊戲上線當天,山西旅遊搜尋熱度環比翻倍增長,取景地之一小西天的暑假門票訂單同比去年增長236%,山西高速更是直接漲停。
但這還無法概括山西的魅力,27個遊戲取景地不是山西的上限,因為山西可以為【黑神話:悟空】提供的取景地選擇,高達2.8萬種。
各位天命人,是時候,和全世界好好認識一下山西和它的古建了。
山西
在古建築愛好者眼中
是一個神奇
且令人癡迷的地方
(山西五台山大白塔與五爺廟等建築群,攝影師@翟鴻宇)
▼
在山西現存的
28027處古建築文物之中
宋遼金之前的木構建築約占全國的
75%
元代的木構建築約占全國的
80%
中國僅存的
4座唐代木結構建築則
全部
位於山西
此地堪稱
「 中國古建築寶庫 」
(上文數據來自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下圖為中國古建築分布示意圖,制圖@張威/星球研究所)
▼
山西為何會擁有
如此眾多且珍稀的古建築?
01
開創家園
首先
我們需要
從這片土地講起
山西擁有豐厚且廣泛覆蓋的
黃土層
開挖為洞能達到
壁立10-15米而不倒
(山西靈丘的黃土丘陵,攝影師@崔永江)
▼
得天獨厚的黃土資源
讓先民們得以穿土為窯
創造出中國最早的人造家園之一
窯洞
中國現存最早的窯洞遺址
就誕生於5000-7000年前仰韶時期的山西
(2008年6月7日,山西芮城舜南村,正在擴挖土窯洞的一戶人家,僅為示意,圖文無關,圖片源自@視覺中國)
▼
但黃土比之木材
在相同的壓力下
更易坍塌
人們在長期的實踐中逐漸摸索出
拱形結構
巧妙地將部份壓力
轉化為側推力
極大地增強了窯洞的安全性
(請橫螢幕觀看,下沈式窯洞受力分析示意,制圖@楊寧/星球研究所)
▼
山地與丘陵
占山西面積的80%以上
窯洞也因此
依山傍勢、層疊錯落
(山西磧口鎮李家山村窯洞,攝影師@朱金華)
▼
豐饒的黃土與煤炭資源
也為磚瓦的大量燒制提供了可能
隨著人們不斷追求家園的堅固
耐用的磚瓦普及進千家萬戶
中國現存最早的 磚木結構 民居建築
便誕生於元代的山西
窯洞與磚木房屋
亦可混合搭配
下層建為磚結構窯洞
上層建為磚木房屋
俗稱 「下窯上房」
(山西磧口鎮李家山村的下窯上房,圖片源自@視覺中國)
▼
人們還在窯洞之上的平台
建造類似欄桿扶手的女兒墻
防止墜落
(山西平遙古城的女兒墻,圖片源自@視覺中國)
▼
多個窯洞、房屋圍成
合院
是為家族居住之所在
按照內外親疏關系
房屋被冠以不同名稱
長輩或宅主居於正房
晚輩居於廂房、耳房
客人或仆從居於倒座
為了展現一家之主的地位
正房往往是合院之中
最為高敞闊氣的建築
(山西晉中窄院示意圖, 窄院是為合院的一種 ,制圖@楊寧/星球研究所)
▼
黃土、磚瓦、木材等
充裕的建築材料適應不同地形
塑造出不同的正房樣式
有的主間突出、次間後退
猶如官吏烏紗帽的帽翅
人稱「 紗帽翅」
有的借勢搭建二層院落
猶如閣樓天台
(部份山西民居示意圖,制圖@楊寧/星球研究所)
▼
此外
明清晉商四處奔波
在各地建設票號、會館
這種走遍全國的眼界
更為山西的民居
薈萃多方建築元素
徽州的 馬頭墻
在晉南民居中不難見到
晉南人口相對密集
馬頭墻起到防火作用的同時
也更為美觀
(山西萬榮縣李家大院的馬頭墻,攝影師@李平安)
▼
常見於蘇州園林的 曲墻
在山西隨地勢而蜿蜒
柔美婉轉的外形
豐富了造景的層次
(山西萬榮縣李家大院的曲墻,攝影師@李平安)
▼
西洋的建築樣式
在山西也普遍存在
(山西萬榮縣李家大院的西洋門樓,攝影師@李平安)
▼
商賈豪門還斥巨資
將多個合院拼接成
大院
喬家大院、李家大院
王家大院、曹家大院
皆為此類
官宦巨擘甚至效仿皇城
將居所布局為內城與外城
並建起30多米的高樓
125間藏兵洞及16座大小院落
儼然一座巨型城堡
這便是位於山西晉城的明清陳氏家族建築群
人稱 皇城相府
(請橫螢幕觀看,山西晉城皇城相府,攝影師@石耀臣)
▼
合院不僅用於居住
亦可隨功能的轉換
變身為 書院、衙署、宗祠、戲院 等
它們形態變化萬千
追求的意境也各不相同
書院
或建於形勝之地
得林泉之美
或構築亭台園林
處處皆景、自成天地
(山西太原晉溪書院,攝影師@田卓然)
▼
戲台
通常多面開敞
以便人們圍觀駐足
中國現存的元代以前的戲台
全部位於山西
(請橫螢幕觀看,山西太原晉祠水鏡台,攝影師@田卓然)
▼
無數合院組合在一起
或是組成一座座村落
其可以沿等高線
與山地丘陵融為一體
人稱「 懸空村 」
(請橫螢幕觀看,山西寧武懸空村,攝影師@鄔紅波)
▼
或是組成古城重鎮
譬如山西 平遙古城
城中有「四大街、八小街
七十二條蚰蜒巷」的道路網絡
玲瓏奇巧的牌樓點綴其間
雄壯高聳的城墻圍合其外
(平遙古城全景,攝影師@石耀臣)
▼
還有山西 大同古城
營建得極為方正、規整
(請橫螢幕觀看,大同古城全景,攝影師@傅鼎)
▼
作為明代藩王的駐地
城中散布一龍壁、三龍壁與五龍壁
以及北京之外唯一一個九龍壁
彌足珍貴
(完整的大同九龍壁,攝影師@趙斌)
▼
······
600余座古城、古村落
在山西的土地上
靜靜矗立
構成一個眾生的家園
然而
山西所處的地理位置
註定此地的百姓要為安穩的生活
付出極大的努力
同時催生出更多相應功能的古建築
02
保家衛國
山西北部
處於農牧交錯地帶
農耕與遊牧的生活方式
在此並存
大大小小的古代聚落之間
互相爭奪領地與生存資源
(山西處於農牧交錯地帶,制圖@張威&龍雁翎/星球研究所)
▼
商代以降
聚落進一步成長為方國
山西「表裏山河」的復雜地形
為眾多的方國提供棲身之地
僅出現在甲骨蔔辭之中的方國
便多達十余個
很多遊牧為生的方國
與商王朝敵對
包括山西的垣曲商城、東下馮商城
它們建起雙層城垣
大大提升了城池的防衛作用
(上文中的「方國」,是指中國夏商之際時的諸侯部落與國家,殷墟遺址出土的甲骨蔔辭中,以「X 方」的形式稱呼部落國家,所以稱作「方國」;下為垣曲商城遺址,已被黃河小浪底庫區淹沒,圖中的村落為金古垛村,攝影師@李平安,標註@龍雁翎/星球研究所)
▼
修築城墻的夯土之中
還摻入大量的 料礓石
增加其硬度與韌性
如此
城墻歷經3000余年
仍殘存於地面之上
其堅固程度令人贊嘆
(上文中的料礓石為黃土層或風化紅土層中鈣質結核,下圖為城墻制作過程示意,制圖@楊寧&張靖/星球研究所)
▼
這些困擾商人的方國
在春秋時期
幾乎全部歸入晉國國土
不過戰爭並未止息
晉國國內的
趙、魏、韓、智、範、中行等六家
與晉國君主奪權
譬如晉景公與趙氏奪權
便上演了一出「趙氏孤兒」
(太原趙卿墓車馬陪葬坑,圖片源自@視覺中國)
▼
最終勝出的趙、魏、韓三家
將晉國的國土瓜分殆盡
史稱「 三家分晉 」
三家之間互相提防、夯築高墻
此為早期長城之一
(山西忻州韓莊長城,戰國時趙國修築,隋代重修,攝影師@崔永江)
▼
此後
山西逐漸成為
中國戰爭發生最密集的地區之一
劉邦在此對戰匈奴
曹操在此征討烏桓
匈奴、鮮卑、羯、羌、氐
等胡人部落陸續建立的
前燕、西燕、後燕
東魏、西魏、北魏
前秦、後秦、後趙
北周、北齊、夏國
······
在此你來我往、爭鬥不休
(請橫螢幕觀看,山西平魯白蘭溝村附近不知名的戰爭遺跡,攝影師@烏蘇)
▼
對於戰局影響最為深遠者
要數後晉石敬瑭向契丹遼國
割讓燕雲十六州
其中的雲州(今 大同)
被設立為契丹遼國的西京
之後400余年
收復山河一直是
中原王朝最大的夢想與渴望
山西也成為無數人奮不顧身
拋灑熱血的前線
(曾經的遼國西京,今日的山西大同,攝影師@枉言)
▼
宋遼對峙時期
雁門關成為爭奪的焦點
「楊家將」的故事
在此上演
(雁門關,山西省忻州市代縣縣城以北約20公裏處的雁門山中,攝影師@楊東)
▼
元明更叠時期
明朝名將徐達與元朝將領王保保
在太原領兵對決
隨著戰爭的白熱化
殺胡口、殺胡關、殺胡堡
等名稱在山西出現
如今的「 殺虎口 」便淵源於此
更有各種不知名的戰爭遺跡
在山西
俯拾皆是、隨處可見
(山西晉城市陵川縣王莽嶺中殘存的戰爭遺跡,攝影師@楊國啟)
▼
黃河天險之畔
(位於老牛灣的偏關長城遺跡,明朝修建的外三關之一,圖中最下方的河灣高地上,沿等高線圍有一圈長城遺跡,攝影師@崔永江,標註@龍雁翎/星球研究所)
▼
佛教聖地之上
(請橫螢幕觀看,雲岡石窟之上的雲岡堡,是大同明代長城體系中的堡城遺址之一,攝影師@爬長城的toby)
▼
坍圮城墻的塵煙之中
暗藏多少驚心動魄的過往
可歌可泣的征程
(山西天鎮樺門堡,明長城大同鎮的關堡之一,攝影師@路春雷)
▼
為了適應戰爭
人們運用磚石
讓城墻更加堅固耐久
並設定馬道及步道
以便快速大量的輸送兵力
(部份城墻示意,制圖@楊寧&張靖/星球研究所)
▼
設定槍眼、垛口、礌石孔
以便使用槍炮、石塊攻擊敵軍
(城墻防禦示意,制圖@楊寧&張靖/星球研究所)
▼
設定敵台和敵樓
以便駐守及儲存武器、糧草
(空心敵台示意,制圖@楊寧&張靖/星球研究所)
▼
在這些建築形式的加持下
明朝設定5種軍事城堡
根據軍事等級的高低排列為
鎮城-路城-衛城-所城-堡城
形成嚴密的邊防體系
譬如大同鎮
下設10衛城7所城583堡城
(請橫螢幕觀看,明朝邊疆防禦體系示意,制圖@楊寧&張靖/星球研究所)
▼
至此
山西這片刀兵之地擁有了
長城、寨堡、重鎮、關隘
等重重設施進行對壘與博弈
而更富有想象力的構建
則源於人們的精神世界
03
諸神加護
山西
作為中華文化的發源地之一
擁有極為多元的
本土信仰
龍王殿、水神廟、後土祠
東嶽廟等自然崇拜
不一而足
(山西廣靈水神廟,攝影師@黃雪峰)
▼
不僅山川大地各有神明
遠古聖賢也在天有靈
堯舜禹湯、伏羲女媧的故事
在山西廣為流傳
其中祭祀女媧的霍州媧皇廟
擁有中國現存最大的女媧壁畫
山西高平羊頭山一帶的先民
還修建了大量的
炎帝行宮、炎帝廟、炎帝陵等
形成罕見的炎帝崇拜群落
(山西炎帝陵,攝影師@石耀臣)
▼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
孔子、扁鵲、李冰、華佗
武則天、司馬光等一個個傳奇人物
陸續出現在祠廟之中
而在戰爭頻發的山西
人們對於英雄格外的感佩
漢之衛青、霍去病
唐之郭子儀、尉遲敬德
宋之楊業、狄青
均有專門供奉的廟宇
尤其是關羽
在「官方認證」其為武聖之後
祭祀之處遍布山西城鄉
中國規模最大的關帝廟
便位於山西運城市解州鎮
是為「 解州關帝廟 」
(解州關帝廟,攝影師@翟鴻宇)
▼
隨著全國性的大小神祗逐步定型
山西民間甚至開始創造新神
以確保神仙的「實用性」
賈狀元、崔府君、水母娘娘等
由山西本地人飛升為神
接受眾人拜謁
小有建樹的本地官員
也供奉在
竇大夫祠、狐大夫祠、荀大夫祠等
保佑一方水土
(山西太原上蘭村竇大夫祠,攝影師@姚騰飛)
▼
在本土信仰的基礎上
吸收神仙方術、老莊學說
而誕生的
道教
更加體系化、理論化
更受到統治者的青睞
譬如成吉思汗
頗為推崇道教全真派
並大肆興修道觀
甚至升觀為宮
其後又歷經百年營建
終於建成了 芮城永樂宮
在長達500米的建築中軸線上
無極門、三清殿、純陽殿、重陽殿
等主體建築層層排列、器宇軒昂
(芮城永樂宮,攝影師@李如國)
▼
各殿四壁及拱眼壁上
滿繪精美的元代壁畫
總面積高達1000余平方米
放眼中國僅次於敦煌
其中三清殿的壁畫【朝元圖】
為上佳之作
畫面中人物對仗排列
以青龍、白虎二星君為引路
以南極、東極、紫極等八個人物為主像
二十八宿、十二星辰等依次展開
乃至二百八十多尊仙靈縈繞主像
翩躚而來
(芮城永樂宮的壁畫,圖片源自@Wikimedia Commons)
▼
道教在山西遺存極為豐富
唐代有芮城廣仁王廟
為中國現存最早的道教建築
宋代有晉城玉皇廟、二仙觀正殿
金代有汾陽太符觀昊天玉帝殿
元代有龍山石窟
為中國規模最大的道教石窟群
明代則有太原純陽宮
(太原純陽宮,圖片源自@視覺中國)
▼
北嶽 恒山
還被道教辟為道場
亭台樓閣散落山間
有的雄踞於高山之巔
有的縹緲於雲煙之中
這正是無數道人居士
所向往的「仙境福地」
(山西大同北嶽恒山姑嫂崖,攝影師@健忘的行攝世界)
▼
與道教相對
佛教
作為外來宗教中的佼佼者
傳入於漢而風靡於魏晉南北朝
這一時期入居中原的胡人
信仰、推崇佛教
最初隱含與儒、道相抗衡之意
其建築直接仿效佛教的發源地
石窟
便是其中之一
鮮卑族建立的北魏政權
最先以皇家之力營建石窟
五座大窟以五位大佛為主體
開鑿於武州山的斷崖巖壁之上
僧人曇[tán]曜[yào]主持其修建
後人稱為「 曇曜五窟 」
(曇曜五窟之一,高鼻深目的大佛,尤其鼻子山根處極為高挺,帶有異域色彩,攝影師@王寧)
▼
隨著開鑿工作的深入
在長達1000余米的崖面上
約200座洞窟
約59000尊造像逐漸成型
世人謂之「 雲岡石窟 」
之後北齊政權開鑿的
蒙山大佛與天龍山石窟
同樣出類拔萃
飛天伎樂、菩薩羅漢
千人千面、異彩紛呈
(山西大同雲岡石窟第19窟內部雕像,僅為示意,圖文無關,攝影師@熊可)
▼
待佛教大舉傳入中原之後
佛教與中國傳統木結構建築
融合而成的
佛寺
逐漸取代石窟與塔的地位
成為傳教的中心、大肆興建
1200多年前建成的 南禪寺
為中國現存最古老的木結構建築
其至少經歷8次5級以上地震
仍然屹立不倒
(山西忻州南禪寺,攝影師@石耀臣)
▼
1100多年前建成的 佛光寺東大殿
在長安貴婦寧公遇的資助下
營造得格外雍容大氣
大殿由柱網層、鬥拱層、屋架層
等三層結構組成
碩大的鬥拱向外側出挑2.02米
為現存古建築中出挑最遠者
一顯唐代建築的舒朗豪邁
(山西五台山佛光寺東大殿結構示意圖,制圖@楊寧&張靖/星球研究所)
▼
900多年前建成的 應縣佛宮寺
由遼國貴族主持興建
其中的釋迦塔( 應縣木塔 )堪稱峻極神工
僅鬥拱便有54種480朵
木塔內部還創造性地設定結構暗層
暗層之於木塔猶如竹節之於竹子
幫助塔身挺過40余次地震
200余次炮火槍擊
以及無數的閃電雷劈
留存至今,堪稱奇跡
(應縣木塔結構示意,制圖@楊寧&李江飛/星球研究所)
▼
800多年前建成的 佛光寺文殊殿
則展現出不同於「前輩」的內秀
其采用「減柱法」比之東大殿12根金柱
文殊殿550㎡的空間內只有4根金柱
整個空間開敞、華麗
為中國僅存之孤例
此外
還有五代的平順大雲院
平遙鎮國寺、平順龍門寺
遼代的華嚴寺薄伽教藏殿
金代的大同善化寺大雄寶殿等等
這些建築年代之久遠、內藏之豐富
放之他省可冠絕一方
放之山西則僅為滄海之一粟
(山西大同華嚴寺,攝影師@熊可)
▼
佛寺遍地開花的同時
佛教亦在中國開枝散葉
天台宗便是其中之一
作為最早創立的本土佛教教派
天台宗現存最早的佛寺
為山西的平順天台庵
僧侶們發覺佛經中的清涼山
與山西的 五台山 極為相似
紛紛來到五台山創宗立派
印度、尼泊爾、斯裏蘭卡
緬甸、越南、日本、南韓
等國的沙門禪師
亦紛紛前往五台山朝聖
史書謂之
「萬聖朝五台,祖師創宗派······大寺三百六,蘭若(小型佛寺)無其數」
(請橫螢幕觀看,五台山,攝影師@健忘的行攝世界)
▼
至此
道教以恒山中心
佛教以五台山中心
的宗教輻射區域基本成型
兩者互相爭奪信眾
直至達到一種
恰到好處的平衡與和諧
譬如 晉祠
從祭祀春秋時期晉國先祖的廟堂
逐漸演變為群仙薈萃之地
玉皇大帝、釋迦牟尼
關帝聖君、公輸魯班
均在此占有一席之地
(山西太原晉祠室內塑像,攝影師@石耀臣)
▼
宗教的融合與碰撞
豐富了山西人的精神世界
也激發出無窮的想象力與創造力
中國現存最早的廊柱盤龍
纏繞於晉祠聖母殿的
前廊檐柱之上
(蟠龍金柱,攝影師@陸偉平)
▼
聖母殿前的十字形石橋
名為「魚沼飛梁」
為中國僅存之一例
(「魚沼飛梁」,攝影師@李如國,標註@龍雁翎/星球研究所)
▼
又如 懸空寺
在一殿之內
同時供奉老子、孔子與佛祖
是為儒釋道三教合一的獨特寺廟
起建築支撐作用的橫梁深入巖體
每根橫梁可以承擔數噸之重
殿台樓閣皆建於橫梁之上
直觀之感猶如「懸於空中」
(山西大同懸空寺,攝影師@石耀臣)
▼
還有自尼泊爾、印度等地
經西藏東傳而來的白塔
好似雪域來客
(山西五台山大白塔,攝影師@小藍懂魚)
▼
宗教神祇百花齊放
樓宇殿閣絢爛多姿
天地對待山西如此精彩的創造
也是格外寬仁
深處內陸的幹爽氣候
山環水繞的崎嶇地形
為古建築的大量留存
提供了更多可能
不過
幸存下來的古建築
亦難逃歲月的摧殘
04
尾聲
寒來暑往、日升月落
時間在古建築之上
留下深深淺淺的「傷痕」
風霜雨雪都可以成為
古建築「殺手」
狂風呼嘯
木柱、木梁風化開裂
裂痕之深觸目驚心
(五台山佛光寺東大殿開裂的木柱,攝影師@石耀臣,標註@龍雁翎/星球研究所)
▼
暴雨過境
土墻糟朽、面磚剝落
古建築猶如淩遲一般
(山西晉中持續降雨期間,平遙古城中,積水嚴重,墻體坍塌,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
極具生命力的植物
常常在屋頂生長
屋頂的防水層
由泥土和草皮混合而成
屋頂草木茂盛者屢見不鮮
(屋頂長草的大同三龍壁,攝影師@黃雪峰)
▼
······
綜上原因
僅晉南古建築
便有近80%面臨墻體坍塌
夯土下沈、梁架扭曲等一系列問題
(汾陽東陽城村三結義廟,其主體建築面臨倒塌,攝影師@楊虎)
▼
眼見這一切的古建保護工作者們
痛心之余
只能加快步伐
搶救性地進行古建保護工作
新中國成立之初
山西第一代建築專家、學者們
組建了專業的建築保護機構
太原晉祠的魚沼飛梁
大同九龍壁等40余項保護工程
在這一時期落地實施
20世紀70年代
三大文物保護工程
即雲岡石窟裂隙灌漿加固
五台山南禪寺大殿修繕
洪洞廣勝寺毗盧殿、西配殿恢復
在這一時期逐個完成
(2017年4月19日,正在維修之中的山西大同雲岡石窟,圖文無關,僅為示意,攝影師@陸偉平)
▼
聲名在外的
芮城永樂宮
也在這一時期
因三門峽水利工程而遷建
芮城永樂宮擁有大片
極為珍貴的元代壁畫
而壁畫的揭取與復原
在當時無先例可循
(極為脆弱的永樂宮壁畫,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
600年的歲月
讓其極為脆弱、極易破碎
施工人員們必須慎之又慎
他們摸索出揭取、包裝、搬運
加固和安裝等多道工序
每一道工序都經過反復檢驗
為了運輸所需的木材
他們在黃河上漂流三天三夜
為了完好無失真地移動壁畫
他們全神貫註、不辭辛勞
耗費近10年的精力
341塊壁畫
成功異地復原
此實為中國古建搬遷之壯舉
(2021年6月21日,工作人員正在對永樂宮龍虎殿的壁畫進行修復,圖文無關,僅為示意,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
改革開放以來
大拆大建席卷全國
平遙古城
原本與中國其他城市一樣
大搞城建
豁開舊墻、推平老房
計劃修出四條現代化大街
當時的平遙縣文管所所長李有華
為保護古城墻
躺在即將拆除的城門門道之中
以血肉之軀阻止破壞
爭取寶貴的時間
(2021年11月27日,在平遙古城城墻修繕現場,正在對古城墻出現險情的原夯土進行拆除,圖文無關,僅為示意,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
隨後
省文管會的李正雲
古建所的張醜良、柴澤俊等人
四處奔走
為保護平遙古城而陳情
同濟大學的阮儀三得到訊息
趕來平遙
以 保留舊城、另建新城 為宗旨
做出新的規劃
終於
眾人的努力
在世界遺產大會上開花結果
平遙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刀下留城救平遙」的事跡
亦掀起中國古城、古建保護之風潮
隨著地方法規
以及保護體系的日漸完善
介休襖神樓、代縣邊靖樓
懸空寺危巖加固處理等
500余處古建築修復竣工
(2016年懸空寺危巖體加固工程,腳手架從山腳直抵山頂,攝影師@霧雨川)
▼
其中的晉祠聖母殿
大同上華嚴寺大雄寶殿等
「 修舊如舊 」的古建工程
被國家文物局視為典範
向全國推廣
進入新世紀之後
國家集中財力、人力
啟動 山西早期建築保護工程
對於運城、晉城等古建密集區的
105處木構進行整體專項保護
以應縣木塔為例
專家引入GPS等科技
布設8條測線、72個監測點
形成一套科學的監測、保護系統
(木塔監測,攝影師@蘇李歡)
▼
當然
古建保護之路
路漫漫其修遠兮
2021年的一場暴雨
損傷約1700處不可移動文物
讓專業人員稀缺、財政力量有限
等諸多問題暴露在公眾眼前
(2021年暴雨過境,山西襄汾縣西中黃村進士院一處院墻外包磚脫落,攝影師@馬毅敏)
▼
還有對於金錢的垂涎
讓古建築構件的倒買倒賣
屢禁不止、防不勝防
(古建構件盜竊屢禁不止,制圖@楊寧/星球研究所)
▼
對於山西古建築的保護
將沒有止境
一代又一代
上下而求索的專家學者
一個又一個
奮戰在前線的保護人員
正在用實際行動守護
那些挺立千百年的古建築
走向下一個千百年
(2021年山西暴雨之後,工作人員在搶修山西洪洞縣乾元山元陽觀塌陷的護坡,攝影師@馬毅敏)
▼
古人
安居樂業的渴望
保家衛國的英勇
敬奉神明的信仰
創造了如此眾多而珍稀的山西古建
今人
則必須承擔起責任
引入不斷創新的科技
細心縝密的修繕
持之以恒的保護
保護山西古建
保護中華民族數千年的文化遺產
保護數千年不竭之創造力
(元代之前的山西古建築全圖,圖中建築為簡化示意,非真實比例,制圖@楊寧&龍雁翎&漢青/星球研究所)
▼
本文創作團隊
撰文:靈均
編輯:所長
圖片:感恩的心
地圖:張威
設計:楊寧、龍雁翎
封面攝影師:石耀臣
審校:陳景逸、張靖、丁佳昕
專家審校
山西省古建築與彩塑壁畫保護研究院 研究館員 吳銳
太原理工大學 教授 王金平
太原理工大學 教授 崔元和
【參考文獻】
[1]王金平,李會智,徐強著. 山西古建築[M]. 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2015.11
[2]山西省史誌研究院編. 山西通史[M]. 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2001.6
[3]山西省古建築保護研究所編. 山西文物建築研究保護文集[M]. 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2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