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影視

為什麽曾經撐起中國文藝創作的「京圈」,已經無法再吸引觀眾?

2021-08-05影視

所謂「京圈」支撐起中國文藝創作,本來就是個錯誤的說法。

假如說娛樂圈的確存在一個所謂的「京圈」,那這個京圈也只不過是掌握了相當多的政策資源與資金,從而在中國娛樂產業快速發展的20多年裏占據了優勢地位。但這種優勢地位,恰如流量明星對於時下影視業的影響一樣,你可以說他不能被忽視,但卻不能說這個圈子的水準一定有多高。至於說他們支撐起中國文藝圈,那就更是扯淡。

為什麽說京圈根本談不上支撐中國文藝創作?我們就拿電影來說。在改革開放以後的中國電影史裏,最具代表性的導演大概也就是謝晉、張藝謀、陳凱歌這幾個人吧?

那他們的代表作都是哪兒出來的呢?謝晉本身主要生活在上海,因此主要的代表作幾乎都是上影廠出的。張藝謀畢業後就被分配到了廣西電影制片廠,退休前一直是廣西電影制片廠的正式職工,前期代表作幾乎都是廣西電影制片廠以及西安電影制片廠出的,後期雖然是新畫面,但與京圈的關系也沒有那麽大。至於陳凱歌,雖然是北京人,但其代表作如【孩子王】、【黃土地】、【霸王別姬】等主要還是由西影廠、湯臣出品的。

其實學過中國電影史的人應該知道,僅就藝術水準而論,長影廠、西影廠、上影廠等幾個電影廠才是改革開放之後中國最具影響力的幾個電影廠。特別是西安電影制片廠,其出品的電影所獲得的國際榮譽排在全國電影廠以及電影公司的第一位。比如中國獲得柏林金熊獎的電影一共有三部(【紅高粱】、【圖雅的婚事】、【香魂女】)而這三部全部都出自西影廠,金獅獎電影裏三部有兩部出自西影廠(【秋菊打官司】、【一個都不能少】),康城四部電影,三部來自西影廠(【霸王別姬】、【活著】、【搖啊搖,搖到外婆橋】)。

北京的影視業之所比較差,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這裏的政治導向性太強,創作者收到的約束較多。西影廠當年敢大刀闊斧的進行改革和投資,也是因為「天高皇帝遠」,很多題材都可以碰。

當然,在進入21世紀之後,隨著影視業資本的逐漸放開,特別是港台資本的北上,北京因為掌握了足夠多的政治資源,這就給了很多人變現的機會。港台資本的優勢是商業化程度較高,並且受政治的影響較小,因此可以投資很多通俗題材的作品,許多北京文藝圈中的人也因此而積累了巨額的財富,發展出了所謂的「京圈」。如果你去看「京圈」早期的很多作品,大都離不開港台的影子。

不過,話說回來,在電視劇領域,「京圈」的影響力倒的確是大一些。但這也不是因為「京圈」如何牛逼,而是因為他們依仗的是中央電視台和北京電視台的資源。換句話說,只是因為首都在北京,他們有資源所以才能這麽搞。

從「京圈」的發展來看,其對於中國娛樂產業的影響遠比對中國文藝領域要大得多。他們更擅長的是資本運作,而不是創作優秀的文藝作品。他們的作品的確曾經占據了中國影視領域很大的份額,但是這個份額指的是市場份額,而不是真實的藝術分量。

最後,如果要說為什麽「京圈」的影響力大不如前,其實原因並不在於創造力這方面的問題,或者說不在於什麽「京圈」懂不懂老百姓,而是「京圈」已經找到了更掙錢的路子——資本運作,許多流量明星也因此而聲名鵲起。比如說馮小剛之前跟華誼簽了對賭協定,換成是你怎麽能兌現承諾的業績?用小鮮肉圈快錢,怎麽也比老老實實拍電影幾年後再票房分賬靠譜多了。從這個角度上說,能把流量明星玩起來的「京圈」其實並不是不懂觀眾,而是恰恰太懂觀眾——只是,我們這些只願意看劇不願意給「哥哥」打投的人,在他們眼列根本不算觀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