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影視

現在的仙俠劇真的擔得起「俠」字嗎?

2021-06-24影視

這事的根源,其實和金庸有脫不開的關系,因為正是他,把「俠」的概念給改了。

過去的「俠」,只是路見不平,拔刀相助,而他在【射雕英雄傳】裏,提出了「俠之大者,為國為民」的觀點,這個說法很好聽,很帥,說出來很有氣勢,細想想好像還挺有道理,所以一經誕生便很快流傳開來,人人一提到武俠,腦子裏第一反應就是這句話。

其實在金庸的本意,很可能說的只是要盡量更多的去做好事,要為了更多人的幸福而奮鬥,但這句話很快被人理解偏了,被當做了某種評價俠客「等級」的標準,好像一個人想成為大俠,就必須得達成「救萬民於水火」的成就,如果只是小打小鬧,幫一個兩個人,便算不上是個「大俠」。

於是「武俠」界也卷了起來,原本只是一兩個俠客破一破幾個壞人的陰謀,伸張一下正義拯救個把妹子,漸漸變成這俠客莫名其妙肩負了一國一族的興亡,堪稱舉足輕重地位比皇帝還要高,再後來凡人的一國一族已經滿足不了大俠們的胃口了,武俠升級為「仙俠」,大俠們的輸贏不光關系著人間的黎民百姓,還有天庭地府,四海八荒,都得指望著我們的大俠力挽狂瀾,這排面可以說是越拉越滿。

但是俠,並不是這種東西啊。

俠的最開始,是【史記·遊俠列傳】:而布衣之徒,設取予然諾,千裏誦義,為死不顧世,此亦有所長,非茍而已也——而平民百姓,看重取予皆合符道義,應允能實作的美德,到千裏之外去伸張正義,為道義而死卻不顧現實,這也正是他們的長處,不是隨便能做到的。

俠首先是人,是一種作為人的操守和美德,所謂「言必信,信必行,行必果」,不吝惜自己的身軀,去救助別人的急困,經歷了出生入死的考驗,但不誇耀自己的才能,是一類高尚的理想主義者,這才是俠的本意,而並非以他們做下了多大的事業,來判斷他能不能稱得上是個大俠。

如今這種像考試一樣,大家比拼自己的成就,爭著當所謂的「俠之大者」,讓我想起曾經的蜘蛛人,那個「紐約好鄰居」,在重制版裏也變成了「拯救世界」的超級英雄,可這位酷炫的英雄給人們帶來的感動,卻還不如過去愛護朋友保護女友的那只老實蜘蛛要來得真實親切。

歸根結底,之所以武俠仙俠們越來越不好看,還是因為它們越來越脫離現實,其實金庸當年定義俠之大者,可能只是單純為了上個價值,顯示一下逼格,但後世把這句話奉為圭臬,並且畸形發展,徹底改變了武俠故事的結構,曾經唐傳奇那樣的俠客故事再不復見,大俠們為了江山社稷打生打死,更別提後來直接也忘掉了這件事中的正義內容,反而變成誇耀自己強大的手段,更是完全和俠的內核背道而馳。

這都是被力量沖昏了頭腦,他們不是俠,只是一群自以為是的強者,而他們的故事,不論好不好看,確實也已經不是俠的故事了。

這裏說明一下,關於「俠之大者,為國為民」這句話,最初是出自梁啟超先生的某次演講,全句是:「俠之大者,為國為民,俠之小者,為友為鄰」,但那時在民間的流傳度不廣,直到後來作為武俠小說的台詞,在【神雕俠侶】中,借郭靖之口說予楊過:「行俠仗義,救人困厄固然是本分,但這只是俠之小者。……只盼你心頭牢牢記得‘為國為民,俠之大者’這八個字。」

從那時起,人們才開始崇拜這種說法。

那麽我文裏為什麽要說這個觀點出自【射雕英雄傳】呢?其實不只是我,很多人提到這句話第一反應也是【射雕英雄傳】而非【神雕俠侶】,這一是因為說話的人是郭靖,而郭靖是【射雕】的主角,二則是因為,這個概念確實貫穿【射雕】始終,雖然沒有明說,但在【射雕英雄傳】故事即將結束時,主人公郭靖和成吉思汗有過一場關於「何為英雄」的爭論。成吉思汗認為自己一生縱橫天下,滅國無數,是天下英雄,而郭靖這個年輕人說:「自來英雄而為當世欽仰、後人追慕,必是為民造福、愛護百姓之人。」

所以說「俠之大者,為國為民」的思想,形成於【射雕英雄傳】,雖然它真正被說出來是在【神雕俠侶】中,但我還是更願意將它歸類為【射雕】的思想。這也可以說是我的一點執著了。

公眾號【攜月觀影】往期文章:

國產正劇今何在?滿目爛片滿目哀

爛片的誕生,真的都要怪演員沒演技嗎?

香港電影爛片頻出,「黃金時代」為何一去不復返?

為什麽影帝梁家輝覺得拍攝【東邪西毒】是在浪費時間?

國產時裝劇頻頻被嘲「故事懸浮」、「設定虛假」,問題到底出在哪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