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影視

怎麽評價電影【Margin Call】的專業性?

2013-09-09影視

這個回答其實已經在我草稿箱裏存放許久沒下筆,現在寫自己最喜歡的一部電影的文章也是對自己如此喜愛的電影的一個自我交代。

作為曾經的金融業從業者( 銀行總行工作過數年),【Margin Call】是所有經濟金融類電影裏面我最喜歡的電影,沒有之一。也重復看了有二十多次。他的真實性,他的嚴謹程度,他的演員用心演繹這部電影的程度,各種專業名詞,都可以稱得上金融界的上上之作。

氣場,整部片子氣場太兇殘了,每個男人都是出戲,各有各的小宇宙,湊在一起又能擦出四射的基情。。都說商場如戰場,人生又何嘗不是,禍福難料:客觀來說單純的殘忍算不上殘忍,真正的殘忍需要算計,貪婪則是最真實的貧窮。。讓人窒息的緊湊節奏,深刻體會到這才是世界末日來臨之前的恐懼感!

很紮實的本子,情節緊湊,推進得非常迅速又充滿懸念,每個角色都表現出了與其職位相對應的性格面。金錢真是萬惡之源啊。凱文·史派西、傑瑞米·艾恩斯、保羅·貝坦尼、西蒙·貝克、錫克瑞·昆圖等等,這裏的每個演員都有各自讓人亮眼的表演。

要理解這部電影及其專業性,首先要明白電影裏所談論的這家公司(從內容及表現過程很可能表現的就是08年次貸危機後倒閉的雷曼兄弟,導演J·C·陳多爾本人經歷對這家公司比較了解)的組織架構,這樣才更便於專業的理解這部電影所講的內容,看了一下別的答案,對於影片中投行的職位並非是一個很精確的定義,所以我重新做了一張表,來闡述影片中各人物的職位,這樣能讓第一次看影片的觀眾能快速代入到劇情中。

我相信我做的這幅圖是比較準確的反應電影中公司的架構以及每個人準確的職位職權的。在理解了圖中人物的職位和管轄許可權後就更能理解利益風暴這部電影裏面所談及的內容。

電影故事起源

這個投行做的事情很簡單,投行們從商業銀行和住房抵押借款人那裏買來大量的住房貸款,然後打包,做成所謂的MBS(Mortgaged-backed securities),然後再賣給投資者,賺取利潤。借貸者轉手了風險,於是更大膽的開閘放貸,投行只一個轉手便回報豐厚,於是更激進的購買貸款,評級機構樂於根據理論上的模型來給出評級,而投資者則能坐享比國債高得多的AAA級投資回報。這種商業模式在21世紀的前七年裏做的風聲水起,各大投行賺的盆滿缽滿。借貸雙方的勇敢加之格林斯潘時代的低利率,推動住房市場的欣欣向榮並得以撐起互聯網泡沫後的美國經濟蓬勃發展,以至於整個世界都在驚呼「金融煉金術」的神奇魔力。

但,也許泡沫太美麗,美麗的讓所有人都忘記了自己大學一年級金融基礎課上就學過的道理:回報總是伴隨著相應風險。這意味著,沒有人可以不承擔任何額外的風險就賺取超過無風險收益率的回報,哪怕這種產品從數學模型上看起來再巧奪天工無懈可擊。這也意味著,當你看到和美國國債一樣AAA評級收益卻高得多的MBS和CDO充斥在市場時,你就該本能的意識到:音樂就快要停了。

跟十多年前長期資本管理公司的大崩盤的類似,總是在行將高潮之際,忽然有人大叫一聲:「我操,模型錯了。」而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導演把這個發現模型重大失誤的角色給了初出茅廬的MIT火箭博士Peter,這可以說是故意對華爾街及投行們的一種諷刺。

下面我們細致的解析一下電影中各個人物的特點和職位:

首先這部電影裏面的權力核心是誰? 毫無疑問是董事長-約翰·圖爾德。正是因為約翰·圖爾德一貫的作風和在華爾街幾十年的風風雨雨才把約翰打造成一個利益至上,無視人性,任何時候都以自我為中心的一個華爾街大佬的形象。在電影中其實可以看出約翰董事長在之前早已知道華爾街會遇上金融風暴,手上的這些「貨」其實是一文不值的,而他等待的,只是這個事情何時爆發,以及在哪種情況下爆發時,他可以一次性全部sell掉這些「貨」。而之前數年公司憑借各種金融產品在華爾街大賺特賺(爆發前一年一年裏他個人的總收入是8600萬美金),而在危機來臨被發現時,他義無反顧的向董事會報告把所有責任都推給莎拉·羅拔森(首席風險官),而在大交易後當天隨機立刻把勞苦功高的交易員團隊清洗掉,從這裏可以看出在華爾街裏摸爬滾打的董事長是如何不近人情,利益至上的。 這裏贊一下傑瑞米·艾恩斯 的表演,老戲骨,演霸氣董事長非常到位,最近在【正義聯盟】中又再次看到了他。

而有了約翰·圖爾德這樣的董事長兼師傅,就不難明白第二權力核心的行政總裁-賈德·科恩為何會在第一次會議上就立刻放出-把「貨」全部清倉這種極端的做法了。

賈德·科恩作為董事長約翰·圖爾德手下最當紅的炸子雞,年僅43歲便已居於行政總裁的位置,而在影片中可以觀察到,其實董事長約翰並不會去具體管理細節性的業務,而把這些任務都交由行政總裁賈德·科恩來管理,而到了需要大動作進行公司業務執行時,賈德·科恩才會請示董事長約翰做出決定。賈德·科恩這個角色也是很典型的CEO角色,無情,非常聰明,急躁,無禮,執行力非常之強,各種手段,旺盛的精力(感覺根本不需休息和睡覺),執行領導的決定非常幹脆利落,而且從他的身上你就能看到很多董事長約翰的影子,不愧是董事長約翰的大弟子。而影片中為什麽我認為他是行政總裁而不是首席投資官的職位呢?因為從第一次的會議中可以看出,他是整個體系中執行的 核心。 對首席風險官莎拉和法律部的Shah表現出的不耐煩和急躁,都可以看出賈德·科恩不是和莎拉是平級而是略高一級,但行政總裁收到首席風險官和法律部Shah(我個人認為他至少是個法律部MD或者ED的級別,法律合規部一把手,否則是沒有這個能耐和賈德·科恩這個級別的人在之前就直接打過很多交道)的約束,而不得不聽取首席風險官和法律部的建議及作出必要的修改。在這裏在贊一下Simon Baker的演技,這部戲裏的賈德·科恩是我見過Simon Baker演技最好的一部片,把這部片裏CEO這個 執行核心 的特點表現的淋漓盡致,我個人認為他是這部戲裏演的最好的。

而影片中主角之一,董事總經理(MD)山姆·羅吉斯則是由演技派大咖凱文·史派西來飾演,演技沒的說,但總有種感覺是凱文·史派西不是最適合演這種企業中高層的,他還是演總統更能體現他的演技。不過在這部戲中演技也是相當棒,他的各種 情緒爆發 ,能給觀眾對這部電影更深的印象。而從電影中可以看出羅吉斯和CEO賈德·科恩關系非常之差,這也就是我們一般在工作中經常會遇到的事情-如果你有個不喜歡的下級,但又除不掉。

羅吉斯是和董事長約翰同一批進公司從交易員做起的,而他們都已經做了34年在這個公司,董事長約翰憑借冷酷無情,聰明,利益第一等等特征做到了董事長,而羅吉斯這個形象卻是導演希望告訴觀眾,華爾街並非所有人都是唯利是圖和沒有良心的人,而羅吉斯這個角色所表現出的正義,遵循入行時師傅們所教導的規矩,但性格中卻是我們中國人所說的 「耿直大義」 ,所以不管是和在董事會和董事長約翰的對話中的耿直還是和自己上級賈德·科恩的會議中的咄咄逼人和爆粗,都是他的性格使然,而正是因為這種性格,導致性格上更婉轉鎮定的賈德·科恩(比羅吉斯小了十幾歲)比自己更快的升職甚至爬到了CEO這個位置,而從影片中可以看出羅吉斯發自內心是不服這個比自己小十幾歲的上司的,而賈德·科恩也很不喜歡這個處處和自己作對咄咄逼人的老下屬,但羅吉斯最後還是保住了他的職位,一方面是他的資源和能力在「賣貨」當天表現出眾,另一方面也是由於董事長約翰的力挺(約翰和他很熟悉而且了解他的為人),所以盡管賈德·科恩很不喜歡羅吉斯但還是不得不繼續擔任這位老員工的上司。

而影片最後董事長約翰和羅吉斯的對話末段,羅吉斯屈服於董事長約翰說出我就是因為錢才繼續留下,這段是整部影片中羅吉斯演技表現最牽強的一段,給觀眾的感覺很生硬,看到這裏我對羅吉斯這個角色突然有點出戲。

莎拉·羅拔森這個首席風險官的角色在這部戲中顯得比較弱化,但也從中能看出莎拉的無情(對風險主管Eric的裁退絲毫沒有悔意),在Eric被裁退後才來上班,這些細節都很能看出莎拉作為華爾街高層的一種近乎無情的形象。影片中莎拉和CEO賈德·科恩在電梯中的對話堪稱經典,兩位高管在私下會溝通如何應對危機及如何把責任卸掉這一幕,被夾在中間的清潔工大媽顯得很緊張及手足無措,都把公司政治表現的淋漓盡致。而大美女黛米·摩爾飾演的這個角色只能說中規中矩,並不算最適合她的角色。導演也從莎拉這個角色希望反應的是因果報應的一個道理。前一天才無情的裁去自己的下屬風險主管,明天就自己被裁了。也反映了華爾街冷酷無情的職場規律。

Ramesh Shah這個角色(就是法律部的那位先生),雖然影片中並未提及Shah的位置,但是從會議中可以看出,Shah肯定是法律部的一把手才有資格和CEO賈德可以坐在一個辦公室討論公司的具體戰略,所以我猜測Shah這個角色是這個投行裏的法律部MD(董事總經理),而從他外貌和名字特征可以看出,Shah這個角色應該是印度移民或者美籍印度移民在美國頂尖公司中任職(就像微軟CEO薩提亞·納德拉一樣)。

Will Emerson這個角色演的很棒,把職場中很多真理和投行諸多秘密都在影片中以一種非常容易理解的方式讓觀眾了解到。但有點牽強的一點是現實中Will這個交易主管會對下屬如此之好?把心裏話全部都告訴他?這裏的橋段我覺得和現實中並不相符,尤其是在城府很深的華爾街。不過導演也只是希望借此向觀眾傳遞投行的知識和職場規則。

Eric Dale所飾演的是一個勤勤懇懇努力工作的跨行工程師轉到投行工作了將近二十年後,被裁退悔恨自己沒做些有意義的事情。

皮特·蘇利文和Seth Bregman兩個小年輕的角色同樣比較簡單,Peter是MIT火箭博士,在投行覺得錢比較多就來了這工作,Seth這樣的初出茅廬的本科畢業生(應該也是名校)的戲份雖少但表現出了年輕人進入投行只是想得到高薪,攀比薪金高低,並不知道這高薪的背後是血淋淋的一條道路。導演在這裏也是想告誡觀眾進入職場時的選擇需要考慮的是什麽。

人力資源部的設定同樣讓人覺得很寫實,就像現實中一樣,會有一個senior的人力資源主管來跟被辭退的員工說明具體行程內容,她的目無表情,能讓觀眾最真實的明白華爾街職場的殘酷,而她身邊的助理漂亮小妹子,就是起到緩和氣氛和穩定被辭退人情緒的花瓶作用,喔,別忘了門外還有個守衛,其實就是半強制性的把人踢走,整部片每個細節都非常值得考究,不愧良心之作。

第1小問:這部電影反應的是哪個公司?

很多人說這部電影反應的是高盛,大摩小摩,兩房,但從導演及編劇J·C·陳多爾的經歷來說(J·C·陳多爾家人即是在華爾街工作且導演朋友就在雷曼兄弟,耳濡目染),再加上08年次貸危機是由雷曼兄弟破產開始的,所以這部電影反應的應該是 雷曼兄弟。

第2小問:最後一天清倉可能在一天內全部清倉嗎?

MBS or CDO , 在這個市場沒那麽多流動性,因此一天清倉是不可能的。導演更多的是想極致的反應總體清倉後最高層接下來會做出哪些舉措。

第3小問:在影片開始和結尾時trading desk和Risk department放在一起工作

這是個bug,投行中trading desk和Risk department是不放在一起的。而且影片中Eric(風險主管)和Will,羅吉斯的關系在真實金融公司中關系應該是不太好的,因為風險條線對業務條線是起到約束管控的作用。

第4小問:很多不了解投行的觀眾會問:這些人不用睡覺的嗎?

現實中的頂尖投行裏的從業者就是有著這種打了雞血的感覺,在工作上奮戰48小時甚至是更多都表現的毫無倦意,這部影片算是很寫實的描寫了華爾街頂尖投行從業人員的工作狀態和效率。

這部片我覺得可以說是自【華爾街1】之後最棒的經濟金融類電影,甚至比【華爾街1】更真實,幾乎沒有浮誇虛擬的地方。也因此而入圍了奧斯卡最佳劇本獎。這部片成本極低,陣容確實異常豪華。不得不佩服導演對細節的把握和希望給觀眾傳達的觀念,這部片可以說是反應投行界電影的頂尖作品。

我初衷寫這麽長的回答是因為我還沒有看到一個答案對於電影中每個人的職位職權所處位置寫的非常精確的,而我本人正是因為非常非常喜歡這部電影而反復推敲琢磨這部佳作,但在一開始並沒有搞得太懂細節。因而希望寫這個文章讓觀眾能一步到位明白電影中有些含糊的部份,能更深層次的幫助觀眾對這部佳作的理解。

歡迎知友交流關於這部電影的各種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