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數碼

現在的智能電話功能非常完善,車聯網的功能是不是雞肋,還有必要大力發展嗎?

2022-09-27數碼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我相信也能側面反映出大多數人內心的疑惑。

一句話觀點

必要,因為數碼3C領域和道路車輛領域,有本質區別,車載產品在新技術大規模套用方面總是要慢一步,不能一概而論。

素材來源於網絡,制圖:峰哥兒

背景

這個本質的區別就是:車載系統對結構、軟件、硬件的可靠性、穩定性要求要遠遠高於包含手機在內的普通民用3C數碼產品。 這也就導致車載產品在新技術大規模套用方面總是要慢那麽一步。

可以毫不誇張的說,對於工程師而言,這種產品定位的差異是刻在基因裏的,體現在方方面面。

源於使用工況的差異,二者效能目標大不相同。以智能電話和車聯網系統相關的零件來看:從 原材料選擇、芯片型號、系統結構設計,到程式碼編寫、測試驗證、法規要求 ,甚至生產線制造的「良品率」,都遵循著兩套標準。

數據整理於網絡,制表:峰哥兒

車規級芯片在環境適應力方面比如溫濕度、振動、靜電、電磁幹擾、有害氣體侵蝕等方面的要求,比消費級芯片高得多。

像現階段智能汽車領域大名鼎鼎的「高通8155芯片」,其實就是由2018年12月釋出的手機端高通驍龍855修改而來,兩者都采用了台積電7nm工藝。而作為對比,三年後的2021年12月,手機端芯片已經來到了驍龍8 Gen 1,台積電4nm工藝,這就是代差。

高通芯片,圖源網絡

但是現階段,絕大多數非從業者其實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而是簡單地認為,「聰明伶俐」的智能電話直接替代「笨又傻」的車機系統就好了。

若想客觀評價這個事情,需要發展的眼光。即:1、立足當下現狀的 初級階段——是否雞肋? 2、旨在未來智能交通的 高級階段——是否必要?

雞肋?

先說說問題中提到的:

車聯網的很多功能現在的智能電話完全可以實作

題主的意思應該就是指,在我們的日常車聯網使用體驗中,最容易被我們直接感知的比如: 導航、語音助手、各類視聽APP……

舉例的話,正如下面這篇回答提到的:

單就導航來說,它確實是在更新的,只是更新的速度貌似沒有手機高德等APP快,時效性沒有那麽高。感覺上,城裏一條新路開通之後,車載導航在1~2個月左右才能體現,仍需再接再厲。

誠然,在使用體驗上,大部份車機系統還沒有像主流智能電話一般流暢、絲滑,甚至導航更新也略微滯後。原因前面已經提到了,為了追求系統穩定性與可靠性,車載產品在新技術(甚至新版本軟件驗證)大規模套用方面總是慢於普通數碼消費品,但仍保持著逐年進步的態勢。

並且,我們的車畢竟是要考慮極端使用工況的。在零下幾十度的冬季,在烈日炎炎的戈壁,在悶熱潮濕南方海濱……一套能正常工作的車機系統將會是我們堅強的後盾,哪怕它慢一點,卡頓一點。

相信大家都有耳聞夏天手機過熱卡頓當機,冬季過冷無法開機的窘境吧?(我是親歷……)

必要?

這裏就需要我們快進到由智能汽車參與的智慧交通未來圖景裏面了。

如果說導航、聽歌、看影片、玩遊戲這類只是可有可無的軟性需求,那車輛駕駛的安全性(對自己也對行人)、應對變化的可靠性(即使風雨雷電,也要效能如一)這些就是必不可少的剛性需求了。

圖源網絡

在軟性需求方面,手機或許已經迎來的新形態,可以完全滿足人們的需求。但在剛性需求方面,仍然有先天劣勢。

一輛車,與手機相比,占用了巨大的道路空間,行駛起來擁有巨大的動能(本身儲有大量能源),具備遠超人類的剛強度……如果它的靈魂(智能系統)不被自己的軀體牢牢掌控(以安全可靠為前提),將會是一件極其可怕的事情。

因此,手機並不是交通參與載體,車才是。

手機沒有動機、也沒有必要去整合智慧交通相關的: 探測模組、數據處理模組、資訊互動模組等等 ……

而這些才是未來智能汽車和智慧交通的「主戰場」,對於算力、通訊即時性、系統穩定性都有極高的要求。相比之下,現在的「車聯網」功能只不過是開胃菜而已。

所以,與智能電話相比。即使現在車聯網實際使用給人感覺有那麽點「雞肋」,但我們仍然不能放棄它,反而要繼續大力發展和研究,爭取早日突破。現在的每一分投入,將來都必有巨大回報。